【远方】新疆《山水桂林系列:一个人的龙脊②》 作者:柴草诗潘 主播:红日

作者:柴草诗潘

主播:红日

编辑:小鹿

山水桂林系列:一个人的龙脊②

亲爱的读者们!一个人的龙脊②再续了。这期主要亮点讲述:“金坑之魂",这四个字似乎与一个人的龙脊词不搭义,如果你认为我满嘴跑火车,大可不必往下看了。

"龙脊景区"是1994年由当地官方做为一个垄断性质的旅游品牌面向全球发布的,所以大多数人一直很相信品牌的力量。而如今人们的视野、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2003年9月,金坑梯田正式对外开放,之后潘内高岩梯田也相继开放,这种三点同时引爆的格局,彻底颠覆了神话。

然而,深度解读旅游新区成了游客心中一大诉求方向,所以广义上的“龙脊景区”可分为若干种模块来解读。"金坑"顾名思义是一个盛产黄金的特定域名,华丽变身旅游区之前盛产金矿,为响应“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国家重大诀策,继而转型开发旅游服务业。金坑地处广西越城岭南麓,南邻龙脊,北挨潘内,周边分布着二十多个村寨,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意义非比寻常的名称。每个片区都蕴藏着一个别样的传奇,这一带分别居住着壮、瑶两大民族,人口有两万之多,最初壮、瑶人民为填饱肚子,到处开荒,向大山要粮,梯田延绵伸向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岭深处,梯田海拔最高处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积71.6平方公里。她以磅礴的气势、流动的线条,变幻的神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享誉中外,为天下梯田之冠。于是,平安的壮族则成了北壮文化的载体,金坑的红瑶则成了民俗风情的摇篮,潘内的高岩则成了世界梯田的源乡,龙脊景区这三朵金花的盛开成了桂林旅游颇具竞争力的名片之一,目前有游客接待床位1万个,成为引人注目的黄金旅游线路。

一般情况下,去金坑的人多在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如果你时间比较充裕,最好避开这两大高峰期。

每年在桐木花绽放的时候,在布谷鸟急促的叫声中,金坑梯田上的犁耙、灰箩又开始忙碌了起来,不管是大雨淋漓还是春雾迷朦或者是阳光明媚;辛勤能干的瑶族人民纷纷脱下新衣换上农装、女的擦亮耳环、糸上红腰带、男的头糸一条吸汉黑头巾,穿上缩腰七分裤来到田野上干起农活,男的有些驯牛驯马、有的扶田埂、施农家肥、女的有些犁田、耙田、打草…。上丘,下丘…每个人的神情和动作都是那么熟练和专业好像是在排练一场盛大的舞会;那些吆喝声、响手声、喘气声、水击声、牛叫声、马蹄声…即刻变成了一个个极具艺术色彩的音符,轻轻地从五线谱一样的金坑梯田上滑过;因而凝聚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农艺景观图或许说成是一首改造自然和战胜困难的雄壮赞歌,它在呼喊着歌唱着瑶族人民的神农精神!

在繁忙的春耕图中,笔者为了近距离的观察农人的部分劳作过程,为避免不打忧他(她)们正常劳动,笔者悄悄走近一片狭长的“带子丘”梯田连续偷拍。那场景真令人振惊,由于梯田狭窄加上坡度又大根本无法使用先进农械也无法驱逐耕牛和调头的原因,唯一的方法就只有用人力取而代之了;两个龄近中年的妇女在卖力行着“走田步”(人力犁田时统一使用的一种平衡步法),一人在前拉犁、一人在后掌犁、推犁,一根相当牛轭和传动轴似的犁扛重重落在两个人肩上;前者左手紧握贴在脸颊的扛头,右手抓住其身后糸在犁扛上的绳索,身体向前倾斜,前脚用力往后蹬;后者身体也倾斜着右手紧握犁把,左手扶着犁弓以维持平衡和翻动土坯,后脚用力往后蹬,,就这样重复着几个简单的动作直至把所有梯田犁完。啊!多么伟大的工程!多么了不起的中年妇女!看着她们那红肿的肩,看着从额头上、背上流出豆大滴汉珠时,看着她们每日早出晚归一身泥巴又一身汉时笔禁不住控制便写下了这些感人生动的文字。

也许,开天劈地之时女娲早已规定:“民以食为天,人活着的目的为的就是生存,为了生存所以要付出劳动”。2300年前居住在金坑的瑶族同胞们过去为躲避战乱迁居至此,为了生活和繁衍他(她)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惊人的毅力到处开荒凿田,有水的地方种上水稻无水的旱地撒下油菜籽;这样,历经了多少代人的努力,今天征服大自然的鼎尖力作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你站在高处往下看,那曲折美妙的线条在不同季节里变化多端,层层梯田构成了一幅幅名贵的巨画,成了一个文旅及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其气势与劳动量绝不亚于金字塔和万里长城。

原创

首发

作者

主播

远方诗歌文化传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