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地方,说啥干啥,悠着点儿
常常会看到一些消息,说谁谁谁又“翻车”了。
其实,有时候并不是他们真的“翻车”,而是没分清楚场合。只能对张三讲的话,就不应该拿着喇叭告诉张三全家。混淆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不翻才怪。
这里的空间,包括线上和线下,包括物质空间和思考空间。公共的空间有很多。阿姨们跳舞的场地,我们行走的街道、广场,闲来无事去逛的公园、球场,都是户外的公共空间。大部分的室内场所,除了我们自己的家以外,那些个大楼大厦里面,不管是商业的还是社区的,吃饭的还是住宿的,都是公共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活动的人,不止你一个。有时候哪怕在自己家里,但家里还有其他人,你也要把这个小小的地方,当成是一个“相对”公共的地方。公共的地方,是很多人共享的空间,你不能想干嘛就干嘛,要考虑到同一个空间里其他人的感受。
上面这种物理的外在的空间,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一般也会比较注意,不会肆意妄为。但是还有另一种公共空间,就是网上一些公开的平台。因为是开放的地方,门槛极低,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告诉别人你是谁,就可以用随意的语言方式,随意发表言论,随意评价别人。这种非物质形式的公共空间,往往杀伤力更大。网上有些爱好喷的人,并不会,也不敢,站在大马路上骂街。
分清楚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后,就要练习克制。克制你的表达欲望,克制你的情绪化。克制不是时刻压抑,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能说。克制是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选择性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在公共的空间里,我们要克制来自两方面的“表达诱惑”:一个是他人,一个是自己。
他人的推动,有时候出发点并没有恶意,但做出来就很愚蠢。比如发生了一件事,一些人有疑惑,一些人就开始起哄,要你去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时候需要你自己去判断: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你自己对此了解多少,这件事是否与你有关,是否与你的专业有关,你的话可能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很多事情,考虑清楚之后,你仍然觉得要出声,就出声。否则,就闭口不言。
来自他人的“表达诱惑”,大部分情况下,还可以建立一个自我判断的流程。但如果这个“诱惑”来源是自己,就比较难以察觉。你的潜意识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就顺着走下来,并不会多加思考。比如你是甲行业的专家,只要涉及到甲的事情,你的判断力几乎从没出错。但现在发生了与你专业无关的乙事件。如果在私人空间,你随便说说没有关系,大家也不会当真,但如果你马上在公共空间就乙事件发声,未必合适。因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不专业的,但你在甲行业的专业能力,给听众造成一个信服力的假象,反而可能造成没想到的结果。因此,面对来自自己的表达诱惑,你同样要经过一个判断的流程,然后再决定是否发声。
因此,在说话做事之前,看看自己站在哪里。该上喇叭就上喇叭,该捂嘴就赶紧捂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