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5)
这期开始,走进西方国家
前面的几个章节,我们着重展示了东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那么西方的国家情况一样吗?他们的学习方法又是怎样的?西方的学生和东方的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之间的差异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带着这些你们可能了解过或者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内容。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史蒂芬海涅教授的研究团队很关注东西方学生的差异。为了展示东方学生们的动机产生方式,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首先将东西方学生叫到实验室,让他们解答创造力问题,分别告诉参加者假的名次,过一段时间,给参加者类似的创造力问题,用隐形摄像机来记录他们的反应。
当得知自己比其他人优秀时,西方的学生对题目的集中时间变长了,相反,东方的学生对题目失去了兴趣。
反过来,当得知自己的分数不如别人时,西方人对题目失去了兴趣,东方人却更加认真地解题。
制作组以首尔大学的100名学生为对象,做了相同的实验。首尔大学研究团将学生集中在研究室,让他们解题,将假的分数告诉他们,然后通过4台隐藏摄像机,持续观察参加者的反应。
然后研究团队给了学生类似的问题,告诉他们没有必要做出来,然后就离开了。
首尔大学的实验和加拿大有着相似之处,当听到别人做得好的时候,就产生更强的动机,这点和西方学生不同。
张汉娜同学被告知自己的分数没有达到平均分,但是这位学生在研究团队离开后,对于即使做不出来的题目也不放弃。因为她被告知只答对2题,觉得作为首尔大学的学生,这个成绩太伤自尊心了,因为第一次做得差,所以第二次要全对。
由此看出,东方人有尽力去符合所属共同体基准的特点,而对西方人来说,自己的基准比较重要。
一对一导师制与学生俱乐部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牛津,可以找到从古代罗马时开始的西方的学习传统。
牛津由38个学院组成,制作团队找到了其中最有权威的学院基督堂学院,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安德烈的学习主要是和别人见面,基督堂学院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与专业课题有关的话题。学生们比起独自学习,互相交流知识能扩宽思考的界限。
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培养出了撒切尔夫人和布莱尔在内的26位英国首相,包括昂山素季在内的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克林顿在内的19位国家元首,还有霍金、亚当斯密、默多克等。
晚上7点半,吃完饭前,安德烈穿上了正装,还打上了领带。
对于牛津大学的所有学生来说,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这里规定学生们每天的晚餐要穿正装,一起在大会堂吃晚餐。
牛津的晚餐代表着他们的学习方式,之所以一直保持一起吃完饭的理由是可以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们一起自然地交流。就算在吃饭的时间,同学们也不断谈论着多种多样的主题。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立场和观点不断碰撞。
在牛津,学习是无论何时何地和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日常交流。
牛津大学学生俱乐部成立于1823年(牛津讨论社团),这里每周四都会邀请全世界有名的人士展开激烈的讨论。丘吉尔、里根、迈克尔杰克逊、马拉多纳、鸟叔都来这里演讲过。鸟叔之所以能来,是因为韩国人李胜允成功竞选为学生俱乐部的会长。这令韩国人非常激动。之前唯一的一个来自东亚的会长是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
中世纪的时候,大学并不是指特定的建筑和场所。“大学”的词源universitas,原本的意思是见面,聚在一起,即学习的人和教授知识的人交流的场所。老师和学生不是一方教授一方学习,而是通过交流和沟通积累教养品德
那时候学习是不需要笔记的,也不需要书,只是对主题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传统在今天的牛津大学仍然保持着。牛津大学的学生不重视讲义式授课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在课上能学到的东西网上都有,他们已经通过自学找到了答案。
牛津大学最重视面试。比如哲学招生时会问:“在英国,平均7个人就对应着一个摄像头,应该怎样从伦理的角度反驳那些拥护这种做法的人?”“如果能够的话,你会愿意复制一个自己吗?”
牛津大学倡导的是提问式学习,采用一对一导师授课方式,每位教授对1-2名学生集中进行个人辅导。也有讲义式教学,但以一对一辅导为主。大一时基本上一对二,大二以后就一对一和教授谈话,完成论文。一个教授负责10名学生。学生利用3天时间完成一篇论文,然后交给教授审阅。教授会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深入下去。
西方的不同学校和国家的学习方法也很多不同点,下周,我们继续探索~~~
欢迎来和我们聊天~~~
久伴计划
● 微信号 : jbjihua ●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