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窗”

《天窗》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他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孩子们渴望投身大自然的美好愿望。这篇文章文质美,意境深,结构简单,但是,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确实有点难教。

难教,不可能不教。怎么教呢?我拿着语文课本,一篇一篇地读这篇课文,读着,读着,下雨天和晚上,望着天窗想象的那个孩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那个孩子不是我吗?不,文中的“你”是那个时代孩子的代言人。

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比较落后,农村信息闭塞,人们很少可以从外界获得信息,孩子就更少接触外面的世界。囿于小小的天地,天窗寄托了孩子五彩斑斓的梦想。正因为如此,文中两次提到“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的唯一慰藉。”这种慰藉是唯一的,美好的,神奇的,难忘的。就像小时候的我,虽没被父母“约束”,但是,下雨天,也只能站在屋檐下,用手接住瓦片边滴落的雨滴;晚上,邀约几个玩伴,一起在院坝里追逐嬉戏,除此,不会再有什么慰藉了。

读着清新的文字,我早已成为文中的“孩子”,文中的文字唤醒了我的童年,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带着这种感觉,我走上讲台,和学生一起走进《天窗》的世界,体悟作者笔下美好的童年生活。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课堂。我希望我的课堂像一扇天窗,能给学生慰藉,还能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让他们把文中的“天窗”看得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如果,我的课堂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我为学生创设的这扇“天窗”就会把学生引向文本深处。

“同学们,天窗是什么?”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部分学生知道,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从学生的回答中,我能感知到,天窗的世界,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乡村里,那些美好的符号正在被新一代孩子渐渐边缘,甚至遗忘。庆幸的是,聪明的孩子会从文中找到了答案。我追问:作者以天窗为题目,写了天窗的哪些方面呢?此时,学生陷入沉思,我想,这个答案不难,学生一定能找到。果然,聪明的孩子说:“开头写了天窗的来历。”此时,我紧扣文中的“于是”一字引导学生理解天窗的来历。最后,学生齐读一至三自然段,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升华。

课堂上,我一直在心底呼唤:《天窗》中的天窗,是作者的天窗,是我的天窗,是学生的天窗。

“同学们,搞清楚天窗的来历后,接下来,作者又写了天窗的哪些方面呢?请朗读课文。”我希望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有所发现,只有学生自主发现了,我才会教得轻松一点。我期待着,只要孩子的天窗正式开启,我们就可以一起去敲开文中的天窗密码。

朗读结束后,聪明的孩子举手了。她说:“我觉得,接下来讲的天窗给孩子唯一的慰藉。”“什么情况下,天窗给了孩子唯一的慰藉?”我追问道。事实上,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它是敲开文本中天窗给孩子慰藉的支点,学生很容易找到文中叙述的两种情况,一是下雨天,二是晚上。当学生在理解了这两种情况后,我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天窗,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就是通过这扇天窗去读懂作者笔下的天窗的。所以,请你们大声朗读四到六自然段,我相信,你们一定有发现”学生再次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小心地站在他们中间,我知道,那时,我就是他们眼中的一扇天窗,我必须站立成一扇天窗,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的天窗。

学生朗读结束后,我问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几个聪明的孩子回答道:“文中两次写道'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文章是以天窗为线索写作的。”“我觉得,开头写天窗的来历,接着就写了天窗对孩子唯一的慰藉。”……他们盯着书本,向我这扇天窗说着自己的理解。“慰藉”什么意思?我问道。这个词语很好理解,安慰,抚慰。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我说:“星期天,我想去公园玩,可是,爸妈叫我在家做作业,此时,我需要?”学生说慰藉。我又说:“窗外阳光正好,我想出去玩一会儿,老师不让我出去玩。我需要?”学生笑着说:“慰藉”。在这样的对话里,学生不仅理解了慰藉,还从中体会到了慰藉的场景。

“同学们,你们再读四五自然段,肯定还会有发现。”学生又读课文,我站在讲台上,也再一次读文本。聪明的学生发现了文中的关键语句“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我引导他们深处理解这个场景,为理解后文的慰藉作更多的铺垫。这个比喻句理解孩子需要慰藉的原因,所以,接着作者写道:“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个时候,正是被着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时候。学生有了这样的理解,我追问,通过天窗,你(孩子)获得了哪些慰藉呢?学生自发地朗读五自段(想象的内容)。朗读结束后,我说:“这个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学生也跟着朗读这句话,我追问“唯一”什么意思?聪明的学生回答:“就是独一无二。”是啊,在地洞似的屋里,孩子渴望自由,只有透过天窗想象美好的一切。此时,学生进入了文中小孩所处的场景,慢慢地,学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了。

“同学们,你们再读一次'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学生读结后,我问:你们发现什么没有呢?通过观察,学生没有发现什么。于是,我提示:四自然段前几句话讲的是孩子的苦还是乐呢?学生说苦。我又问:五自然段讲的是孩子的乐呢还是苦呢?学生说乐。此时,聪明的孩子举起手说,我发现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把孩子的苦过渡到孩子的乐,所以,它是过渡句。此时,我站在学生中间,带头鼓掌。

“同学们,它是过渡句,其实,你们发现没有,它还概述了这件事(下雨天,关在屋里这件事),所以,它又是?聪明的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它还是四五自然段的中心句。此时,我发现,我的天窗开始变得明亮了,我的课堂上面的天窗打开了。

“好,同学们,请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六七自然段吧!”学生开始自主朗读,自主学习。

最后,当所有的天窗打开后,我和学生一起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我说:“同学们,作者的天窗被我们打开后,才发现,其实,作者所写的《天窗.》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孩子的心声,心怀感恩,感恩发明天窗的人,感恩天窗带给孩子们童年唯一的慰藉。因为有了天窗,孩子们看到的都更……”此时,学生跟着读起来。“所以,作者反复强调'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全文正是围绕这句话叙述,结尾处,作者以感恩之心告诉我们,天窗对孩子影响是深远的,对作者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所以,文中的天窗,不仅是屋顶上的天窗,也是作者心灵的天窗。所以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让我们再一次大声朗读吧!”学生大声朗读。

“同学们,因为有了天窗,孩子才有了童年唯一的慰藉。今天这节课,因为你们认真,对我来说就是慰藉,感谢你们,让我的天窗更加明亮!”

下课后,我走进办公室,透过心灵的天窗,我又看见了自己童年的天窗。

2021.3.5晨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