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文/百家合符
脉诊
脉象是什么?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
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
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
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
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
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
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毕研省 临床脉诊+太素脉法
说起太素脉,从古至今一直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很多人也很好奇。
如此高深的脉法是不是特别难学?
而太素脉是否又如传言那般神奇?
学习太素脉又需要什么基础?
一个一个的问题,
带着N种问题,只要您来,
毕研省老师将揭秘太素脉的前世今生与传统脉诊、中国国学。
了解太素脉,认知太素脉,不再雾里看花。
脉诊与太素脉
脉诊 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太素脉 是一种通过人体脉搏变化来判断人的病理,命理,身体状况的一种诊断方法,古代还通过太素脉来预言人的贵贱,吉凶,祸福,又称“神仙脉”。太素脉是由明代青城山人张太素经隐者秘授,反复实践整理得以流传。
目前太素脉多为病例脉
脉是人体唯一能触到体内血脉流动的地方,脉能真实的反映人体内的经络脏腑的运动变化与转化。
太素脉的原理: 人手上有寸关尺,左手代表着心肝肾、右手代表三焦脾肺,因为它们都是有各自的五行属性的,所以左手就是火木水,右后就是金土火。当某一个位置出现某个五行的时候,就相当于两个五行相加临, 此时一方面可以谈病症,也可以谈灾福。
如: 把脉的时候,见寸上见浮脉,左手寸为火,浮五行也是火,火加火。可以判断其人性格做事轻狂、急燥,更主刑狱灾殃;
尺见实脉,左手尺为肾水宫,实脉为火,火临水,喜音律,分贪花恋酒,家财渐渐败落,淫邪丧此身之脉象。
目前太素脉多为病例脉,通过学习脉法可以快速诊断出颈椎,腰椎引起疼痛的定位,定性,以及各种妇科病,动脉硬化,心脑血管后遗症的预后及并发症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