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笔记:龙泉寺的镂雕牌坊和清澈泉水
梁东方
天下叫做龙泉寺的有很多,都是因山泉清冽纯正而得名;附会上去的龙涎的意象是不能细想的,细想那粘稠的唾液怎么也不能和眼前清澈的泉水挂上钩,细想就不能再喝这甘美透彻的泉水了。
不管怎么说,各地的龙泉都在相当意义上演示了水是可以纯净到什么程度、可以好喝到什么程度的。宇宙的偶然,地球适宜人类的好环境之中,水作为生存的基础之物,居然还可以好到这种程度;或者准确地说本来就好到了这样回望的时候让人赞叹不已的程度:用它来泡茶固然是神仙享受,即便是喝上一口生水,也一定会喝到肚子里实在盛不下才肯罢休。
在五台山的龙泉寺,这一点是并无不同的。从进到庙里伊始就有指示牌明确标出了前往泉水的方向。不过拎着刚刚在山下买来的水桶上来游览兼接水的人们顺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会走出寺庙,走到山谷里去;泉水远在庙外的林间,需要下坡。于是乎好不容易登了漫长的台阶梯爬上来的人们,就又赶紧拎着那些淡蓝色的没有多少重量的水桶,回到庙里去参观了。进入寺庙前,照例会有的摊贩中,还有这样专门卖水桶的,大约算是龙泉寺的一种特殊现象,在别的寺庙没有见过。初来乍到尚不明就里,卖桶的人会主动介绍,如果是开车来的游客,就可以游览与接水同时进行了。
历史就是这样,这座原本是杨家将家庙的所在,因为有泉水而被后世渐渐地只记住了泉水。因为要深究泉水又逐渐明白了庙宇的来由,意识到杨家将的渊源。据说距龙泉寺西北里许的山坡上,有一座杨业的瘗骨塔,六角、三级,高约10米。传说杨业死后,杨五郎将其尸骨葬在这里,并建塔纪念。
其实对于不知道历史的游人来说,除了泉水之外,龙泉寺更直观的特色是顺着陡峭108级的阶梯爬上来以后面对的石牌坊;从基石、抱柱、斜戗、额枋、斗拱到瓦顶、脊兽,无一不是精雕细刻,人兽、花卉、流云、山水等上下分布。这三门六柱的牌坊上还刻有八十九条龙,细节不厌其烦,精益求精。如果时间从容,盘桓在石牌坊之下,沐浴着林间山畔的青风,在蓝天白云的背景里慢慢地研究这镂雕的每一个细节,一定是一种大享受。
石牌坊镂空雕塑的繁复和精致都令人叹为观止。据传,牌坊是山西定襄石雕巨匠胡明珠设计,并亲自带山西、河北、东北等多地多名匠人,前仆后继,历时六年,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建成。
前人居然可以将石头像是面团一样随意雕刻成心里想要的样子,精益求精,不达极致绝不罢休。如果不是怀着某种特殊的信念,如果仅仅是为了换回工钱的话,这样的作品是断然难以完成的。和西方雕刻专一在带着温度一般的人体曲线上下功夫不同,传统雕刻的想象化的作品里,满满的都是神奇的巧夺天工。
胡明珠先生之外,那些未名的工匠,不知其谁的石雕艺术家,都没有留名,只给后人留下了作品,留下了万世瞻仰的不朽。
龙泉寺里另一件与石牌坊同样堪称伟大的雕塑作品是普济禅师塔雕,其精美和出人意料的格式细节都可以让人仰望不去。
普济和尚,圆寂前为五台山南山寺住持;河北人,曾于清朝同治年间投笔从戎,后于光绪年间皈依佛门,在五台山南山寺修行。期间登坛讲经说法,度化弟子,教化善人;并在东北等地募化财物,用于修建寺院庙宇,共计接收修复五台山十八座寺院,龙泉寺即于其中,为南山寺下院,于清末民初得以重建。
相传他坐禅不食,可长达49天,慈禧赐御笔“真如自在”。他一心致力于传承佛教文化和振兴重修、重建寺院的精神,深受弟子爱戴和信众赞誉,并于重建的龙泉寺内为其建立了汉白玉镂雕墓塔,以示永久纪念。这是普济和尚修得功德圆滿之见证,也是龙泉寺与南山寺历史渊源之见证。
这些资料性的文字是事后查阅所得,在龙泉寺参观的现场,尽管未知其详却也没有妨碍观瞻。山寺与自然地理的融合,与历史文化的镶嵌之间,已然成为自然山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山地森林、泉水石牌坊、和尚塔、令公墓,彼此之间已经互相搭配,为后人留下了可以传之久远的自然人文遗存。它既是古老的又是鲜活的,既关乎历史,又可以在当下的生命状态中可感;这正是五台山龙泉寺使人难忘的重要关节所在。
人生有暇,得以与胞妹同伴老父游览如此圣地,幸哉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