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的家:我看到的麦收

梁东方

早晨的路口上,面孔黝黑的庄稼人开着各自的拖拉机在等活儿。他们岁数都不是很大,毅然选择了干农活而不是外出打工,一方面是愿意付出这份辛苦,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自己的农活干得比较地道,即使再挑剔的主家也说不出什么不是来。这是他们的手艺,虽然每年就是这一季,但也算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他们把拖拉机停在路边,停在路口上刚刚能让一辆车能通过的口子上,站在早晨的时候就已经十分强烈的阳光照耀着的树荫里,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他们几乎都穿着迷彩服,带着和迷彩服相配套的迷彩帽,像是一支既有共同的目标又不必立正稍细的松散队伍。

他们每个人都会有活儿的,区别仅仅就是谁可能会早一点开始干,谁可能会晚一点。干得早的也许今天能多干出几亩地来,干得晚的也可能会少些;但是也不一定,因为什么样的主家找上来还不一定呢。

主家一般都是开着电动三轮过来,来找收割机,来找耕地的、点种玉米的拖拉机。这几件事情通常都会连续作业,如果不在刚刚收割过的麦茬地里手工喷洒农药的话,一天之内就能将夏收与秋种全部完成。

开联合收割机的一般都是外地来的,从南边来的,邢台、邯郸,甚至河南跨省作业的;那边的麦收季开始得早,他们也就跟着收割麦子的节奏向北迁移,一直干到华北平原乃至更北边的松嫩平原上的麦子全部收完。

他们的履带式收割机装在卡车上,上下卡车的时候两道倾斜的梯子都是自己制作的,没有统一的制式,有的亮亮的,有的满是铁锈色。不管什么样的梯子,庞大沉重的收割机由此上下,都需要胆大心细技术好,容不得一点偏差。

一辆这样的履带式收割机至少在我这样的外行人看来,那是非常复杂而巧妙的。它有自己专属的驾驶、运行、收割、脱粒、运输等等系统和功能,庞大的机身上到处都是机关和零件,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像是太空飞船一样每一处都必然如此、只能如此。而驾驶室是有空调的,坐在里面不仅可以避免满面尘灰烟火色,还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开户外作业的高温。

履带式的联合收割机在麦地里纵横驰骋,从斜坡上下到地里,或者从地里回到坡顶上,都轻松自如,完全没有过去轮胎式的收割机托底或者扎胎之虞。装上履带以后,它们好像具有了坦克的某种势如破竹能力。熟练的驾驶者总是能在主家注视的目光里,在人家惊叹的速度和准确中把活儿干完。

履带式的收割机灵巧而快速地将一垅垅麦穗收割了,到地头就会伸出一个输运管道,将脱好粒的麦子倒进主家的三轮车里。主家需要做的就只是将三轮车的四围用纸板加高,防止麦子太多溢出去。收割机自带的输运管道在设计理念上虽然非常实用,但是在最后几十厘米的地方还是有一个小小的疏漏,输送管道弯折下来通到三轮车的车厢里去的时候,长度不够。各个收割机的车主就各显神通,自己制作出了色彩和材料不同的“接头”安装上去。有的是布料的,不用的时候收束着,只有麦粒来了才会被自然冲开;有的是透明的塑料管子,因为麦粒带着尘土反复经过已经蒙尘甚至变黑……

所以,对于主家来说,现在所谓的收麦子,就是站在地边上观看,最后用车装一下,拉回来就可以了。而捡麦穗也已经名不副实,已经没有人到地里去捡,而是拿着剪刀,在地头上寻找那种刚好位于收割机死角上,没有被收到的零星的麦穗。

不过,人们依旧还是有过去收麦子是大事的时代里的习惯,还会站到地边上观望,会大人孩子有事没事地跑过来凑热闹;一时间在地边树下的阴凉里就会聚集很多观众,大家全然不顾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不顾麦茬麻麻扎扎的气息针刺般袭击着皮肤,盯着联合收割机的快速而精巧的表演,还没有怎么看够,地里的麦子就都已经收完了!

麦子收回来,会直接晾在路上。现在已经没有了打麦场,只是能马路晾晒了。村子里的道路,村子周边的公路,甚至省道国道上,也都晾上了麦子。好在麦收时节几乎天天阳光炽烈,对于麦粒的迅速风干非常有利。阳光在麦收时节的炽烈,是产麦区的一个天然条件。麦子收回来,正好可以这样曝晒。天凑地设,一切都刚刚好。

不过,人却是很容易被这样的阳光晒伤的。在被晒着的时候往往没有什么感觉,通常都是回到家里,皮肤才会有痒痛,形成与没有被晒伤的皮肤对比强烈、界限分明的黑红色,如戴了套袖;甚至开始脱皮。

开联合收割机和开拖拉机的人,还有一些麦子的主家,好像都已经没有了被晒伤的戒备。因为他们都已经被晒得很黑,黑到了黄种人所能有的最黑。但是每个人的黑脸上,都洋溢着一种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一种精细的工作中去的劳动着的愉悦。他们晾晒在收割机的外挂部件上的衣服和他们躺在收割机下的阴凉里午睡的姿势里,都是这种不舍昼夜的连续工作状态的小小写照。

在他们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式的勤奋里,从春天返青到现在即将夏至的几个月时间里最大的大地物象,麦子,也就基本上渐渐消失了。再次出现将是秋收以后种下的新一茬麦子的小苗了。现在麦子金黄色的麦茬还将在山前平原上继续保持一段时间,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视觉暂留一下,逐渐的,一两周之后绿色的玉米小苗长高了,高到覆盖了麦茬的时候,大地就将彻底变成了绿色的海洋。而暑热已经到来,潮湿的闷热将成为天气的主调,大多数时候人们也将无心再在大地上漫行。

不过玉米高粱形成的青纱帐也是平原上一年一度的最大的“森林”景观,它们一人多高的茂盛和广大将在这没有森林的华北平原上缔造一个持续两三个月时间的林莽。而且,经过短短几个月时间的视野遮挡以后,到了深秋时节全部收获,大地重归一片广袤的一望无际,就会再次对比出身在平原上的视觉福利。

四季轮回,麦收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它宏大的场景和密布的细节里,有人在大地上生活着的所有最基础的密码。

(0)

相关推荐

  • 芒种三天见麦茬是什么意思?

    中国的疆域是很大的,所以有时候物候谚语并不准确,比如寒露早,白露迟,秋分的麦子正当时,现在可能是气候变暖了吧,反正种麦子都推迟了:比如芒种三天见麦茬,也不准确. 麦子呢?是由南往北熟,往往离芒种还有一 ...

  • 路月霞:麦收时节,收获忙

    当麦浪层层翻滚,麦芒硬如钢刺之际,争秋夺麦的农忙便开始了 文/路月霞 黎明前的彩山一片静谧,弯弯曲曲的山路被茂密的核桃树.山枣树遮掩,若隐若现,苍劲的松柏静默着,与奇形怪状的山石遥相呼应,深情地望着不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拾麦穗/谢晓芳

    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对麦收情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 ...

  • 【灵璧禁烧】回忆起那些禁烧的日子

    回忆起那禁烧的日子 文/秋冬之韵 踏上摩托全村绕,红帽流动劝禁烧,巡逻守护麦茬地,不辱使命响号召.前两年,我被抽到乡里,由一名教师变成了一名禁烧监督员,回想起那段时光,我觉得我们是在太阳下寻找&quo ...

  • 老家的麦子熟了

    "芒种三天见麦茬儿",说的是一过芒种,就到了每年的麦收季节.虽说已经离开老家多年,但还是会经常想起小时候麦收的场景. 01 割麦 自己第一次割麦子,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那时村里还没 ...

  • 「散文」小满过后咱割麦

    小满过后,关中平原东部的东府渭南就开始搭镰割麦了.这里地处黄河中游,古称下邽.莲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每年关中平原的"桃花季"就是从这里的 ...

  • 小麦丰收在即,收割机收麦子一亩是多少钱?有人一天挣五千元

    导读:小麦丰收在即,收割机收麦子一亩是多少钱?有人一天挣五千元 马上就要芒种节气了,而在南方地区夏熟的作物--小麦也已经成熟了,并且这几天陆续看到有些地方已经开镰割麦子了. 在过去机械化没有今天这么普 ...

  • 饶阳人的麦收:不用收割机,遭了雹子砸

    前几日发文,我说我的性格很有些顽固不化.    其实,这是潜藏在基因里的,爹的性格更是九头牛拉不回来的人.    我脾性倔强,但是,懂得变通,爹是一个碰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这可苦了我们兄弟姊妹几个. ...

  • 郊外的家:窗外的麦田时间

    梁东方 每天都会不由自主地专门拿出一段时间坐到窗前,俯瞰窗外的麦田. 这是属于我的人生享受,是属于我自己的休闲时间.这样独特的休闲.如今大概已经是城乡之间大多数居所都不具备条件的了.窗下就是麦田,是广 ...

  • 郊外的家:雾里看花

    梁东方 人们都知道甚至都唱过那首著名的歌<雾里看花>,记得住其中不无谐趣的快节奏的"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不过,人们通常只是在其情感意义.社会意义.象征意义上去做不加 ...

  • 郊外的家:记一场雨

    梁东方 在七月底最为闷热的日子里,郊外的家自我调节功能的极限已过,昼夜温差已经不足以适时地给人带来清凉的舒适,无论昼夜,几乎一如既往的闷热让人对气温并不敏感,这时候主要是湿热对人的折磨了.而对于这种源 ...

  • 郊外的家:早春时候,最适合读书的位置

    梁东方 在屋子里的各个不同位置放着不同的书,这些书的共同点是都在读而且都读得津津有味:津津有味的表现就是读着读着时时可以停下来,在小本上写下点有关无关的什么. 这样一来,在屋子里的任何位置都可以随手抓 ...

  • 郊外的家:回到郊外的家

    梁东方 整整三个月以后,又回到了郊外的家.拜地球变暖所赐,气温回升迅速,这个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 还在楼下就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放下车子,急急地向楼上走:安静依旧:打开门,开阔依旧,两侧通透的 ...

  • 郊外的家:葡萄园

    梁东方 立春时节,再次开始了新的轮回. 在寒凉之中明显可以分辨出来的温煦气息里,不禁顺着春夏秋冬的经验向未来的日子里看出去很远,想到了六月里的葡萄园. 六月的葡萄园,因为周围面积广大的麦地的金黄而呈现 ...

  • 郊外的家:村口买桃

    梁东方 说是村口,其实距离村口已经相当远,需要穿过高速公路的涵洞才能到. 即便对于本村来说,这么个远离尘嚣的位置,也已经少有人经常能到.只有我这样每天出去上班的人才会不断地从那里往还. 桃园也是有篱笆 ...

  • 郊外的家:冬天来了,搬离郊外的家

    梁东方 夏虫不可语以冰,但是我们很多人其实是拒绝不是夏虫的自己也去感受冰的.冬天的感受,被冻得难受的感觉,熬过漫漫寒夜的过程,一般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不愿意去体验.在保暖无虞的情况下偶然瞥上一眼,玩玩雪 ...

  • 郊外的家:不愿意回到城里去

    梁东方 下午六点半离开单位,走最近的路,骑车一个多小时到郊外的家.尽管天黑了,还很远,但是还是回来,回来感觉最好.两天没有在家就有一种久违了一般的喜悦.在这个能看见夜色笼罩大地,能看见山顶上的灯光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