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王敏作品

包汤圆的时光

王敏(河南)   

在超市,偶然看到有卖糯米粉的,便买了一袋,准备用来包汤圆。

汤圆象征着团圆。在我们那儿,有除夕夜和元宵节晚上吃饺子和汤圆的习俗。大概一年也只有过节的时候吃上几次。

那时候没有卖现成汤圆的,只有买了糯米粉,回去自己包,甚至刚开始连糯米粉也是自己加工的,后来才去集市买,再用它来包汤圆。汤圆的馅料也很简单,不是红糖就是白糖,里面再掺点面粉。

每年除夕,吃过午饭,玩上一会儿,就开始准备包饺子和汤圆了。饺子要包成元宝状的,图个吉利。先要擀好一整张面皮,再切成一个个梯形的饺子皮,最后再包、裹、捏成一个个“元宝”。面皮只能一个人擀,包的程序也挺复杂,弟弟妹妹都还小,父亲有他的事要忙,而母亲一个人包完所有饺子之后再包汤圆,既累又耗时太久。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明确分工:母亲包饺子,我负责包汤圆。

先把和好的糯米粉面分成一个个小份,每个稍微团一下,捏成小碗状,加入馅后轻轻把口捏住,最后再在两个掌心间来回滚动几下,团得圆乎乎、光溜溜的,一个汤圆就这样诞生了。这个过程对我来说饶有趣味,过足了平时我想玩面团又不能玩的瘾,因此我很乐意帮母亲。

刚开始我只会包,不会和面。糯米粉不同于面粉,没有黏度,加水少了容易散,多了包好后汤圆易变形,因此需要母亲和面之后我再包。最后在母亲的指导下,掌握要领后,我便试着自己和面、自己包了。虽然弟弟妹妹也到了可以帮忙的年龄,父亲偶尔也可以搭把手,但这好像早就成了我和母亲之间的一种默契,甚至是带有仪式感的一件事,不容许别人打破一样,谁都不让他们插手。这段时光就成了我和母亲两个人的时光,谁知若干年后,也成了我对母亲独有的一段回忆。

一般是母亲包完了饺子,刚好我也包完了汤圆,就可以开火,下锅煮了。有时我包的慢一些,还没包完,就听见外面“噼里啪啦”响起了一阵阵鞭炮声,那是有的人家抢着过除夕(据说除夕夜吃饭早了早发财),已经开饭了。这时候我慌了,而母亲如果包完了饺子,就会跟我一起包汤圆。一年又一年,记不清多少年都是这样的。

母亲离开后,我就再也没包过汤圆。现在超市里几乎都有卖各种口味的速冻汤圆的,不管过不过节,想吃了就买来,下锅一煮就可以吃了。卖糯米粉的倒不常见,如今偶然看到,就想再体会一下包汤圆的感觉。正好儿子也喜欢吃汤圆,他还没吃过我亲手包的呢。

和面,母亲教我的方法还没忘,很快就和成功了;自制馅料,不能再用简单的黑糖和白糖了。儿子喜欢吃黑芝麻馅的。先炒香芝麻,再擀碎,然后加入炼好的猪油和白糖,做成馅料。最后用和好的糯米面来包。一个一个的塞入馅料,再一个一个的慢慢团,最后团成一个个光滑的汤圆。恍惚间又回到了十年前。只是身边少了母亲,耳边也少了偶尔传来的爆竹声。

汤圆包完了,也煮好了,儿子尝一口,我连问他味道怎么样,他向我伸出大拇指说:“妈妈包的比买的好吃!”我尝了,确实还不错。但吃到嘴里香甜,心中却突然涌出一丝苦涩。吃着象征团圆的汤圆,却永远都不能跟母亲团圆了。

儿子问:“妈妈,你怎么会做这么好吃的汤圆的?”

“你姥姥,也就是我的妈妈教我的。”

“那我姥姥又怎么会的?”

“不知道,也许是她的妈妈教她的吧。”

……

我不知道儿子以后会不会记得我包的汤圆的味道,我只知道,此刻,我多么怀念从前包汤圆的时光,怀念我那天人永隔的母亲!

后记:2018年,母亲去世正好十周年。母亲的一生太苦太累,我们欠她的也太多太多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命运没有给我弥补的机会,因此母亲的早逝成了我心底永远不能言说的遗憾和伤痛。

这篇小文因最近包汤圆有感而发,虽一气呵成,但因涉及母亲,不愿匆匆而就,中间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每修改一次就流一次眼泪。谨以此文纪念我的母亲,愿她在另一个世界没有苦痛,安乐幸福!

【作者简介】王敏,女,河南省汝南县人,现任教于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历史老师,文学爱好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