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军开始认真了,薛岳的天炉战法不灵了
薛岳能守住长沙,是有许多条件的。
日军前三次进攻长沙,实际上都是扫荡性的进攻,而不是以攻占长沙为目标。即便是真的攻入长沙,也会很快放弃掉。因为这时候华中日军面对国军四个战区的包围,兵力紧张,是以进攻为防御,轮流打国军各战区,目标都是寻找战机,打击和消灭各战区的主力部队,来确保日军已经占领的长江航道的畅通。
长江航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中国交通设施还极端不发达的民国时期,从上海到上游的主要交通线,实际上就是长江航道,大宗物资运输,都是通过长江航道。新中国以来,虽然很早就准备修一条沿江铁路,来取代长江水道,但实际上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打通,沿江高铁的速度很慢,从上海到重庆所需时间,比绕道浙赣线还长。
所以,对日军来说,长江航道是日军华中部队和华东部队的主要联系通道,日军作战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都是从上海登陆,然后通过长江航道运往武汉,武汉是整个华中日军的战略中心。无论是进攻第三战区、第五战区还是第九战区,以及后来向宜昌进攻,都是先发制人,企图打掉各战区的主力部队,确保武汉的安全,以及长江航道的安全。
在这种局面下,除非国军跑得太快,否则只要在各个重点城市坚持防御,日军最终都会放弃,而不会强攻。日军进攻长沙的前两次长沙会战,第一次就是试探性的进攻,发现国军无意放弃长沙之后,就没有继续强攻了,试探性攻击了一下之后,就主动撤退了。毕竟当时日军只携带了一星期的物资,已经打了半个月,目标已经达到了。
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情况更糟糕,本质上其实是国军输了。日军的战术实际上是围点打援,以进攻长沙来调动国军增援长沙,然后在运动中打击第九战区主力。薛岳没有发现日军的企图,盲目让74军增援长沙,结果在春华山被日军伏击,74军被完全击溃,王耀武本人都差点被俘,和大部队跑散了的廖龄奇战后被枪毙。
第十军更是被薛岳分拆使用,以添油战术投入战斗,去增援37军,结果第十军也被打残了。而第十军本来也是军委会投入重金打造的攻击部队,是准备用来机动作战的,当时是打算调往滇缅边境,待命入缅,因为长沙战事吃紧,才临时划归薛岳指挥,结果薛岳一顿操作,第十军就直接报销了,战后不得不调往衡阳整补。
只有第三次长沙会战,算是货真价实的胜利。日军开始进攻之后,前期没有大的收获,所以一路迅速进攻到长沙附近,本来粮食和弹药等物资已经接近断绝,必须要撤军了,日军前线指挥官却开始贪功,想攻下长沙,达到前两次没达到的目标,从而给薛岳调兵遣将包围日军提供了机会,导致整个师团几乎被全歼。
到了第四次长沙会战时,日军战略态势已经明确了。因为这时候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海上交通线无法确保,所以日军想打通大陆交通线,沿着今天的京广线从北向南全线打通,然后从衡阳向西,进入广西,连接越南和缅甸。这也就是日军所谓的一号作战,在国军这边就是豫湘桂大溃败,第四次长沙会战也就可想而知了。
结果众所周知,日军这次战略意图明确,东西两线齐头并进,东线不冒进,西线进一步,东线进一步,也不再把外线让给国军了,而是一线平推,压迫国军节节败退,最后让国军各部完全分散开来,互相之间无法策应,各自为战,日军在长沙击溃第四军,在衡阳苦战之后,逼降第十军,之后又乘胜急进,差点占领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