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寒梅:【公园街3号】(散文)
公园街3号
◎郝寒梅
【作者简介】:郝寒梅 ,宁夏银川市 ,健身教练,爱好读书、钢琴、骑行、旅游。
喜欢一个人行走在银川夜晚的街道,看霓虹灯映照下的美景,喜欢在宽敞的北京路看车流涌动,喜欢艾依河畔那随风摇曳的薰衣草和潺潺流水,喜欢和朋友脚踏单车环绕在绿树成荫的阅海湾,还喜欢站在光明广场看前方的公园街,闭目凝思那曾经的青春年华......
1969年初春,随父母从北门搬迁到公园街3号,这是宁夏交际处的家属院,长条型的院子很宽敞,我们搬来那天是个星期天,热情的邻居轮番过来和我们打招呼,孩子们则穿梭其中凑热闹,一会功夫相互就熟悉了,头一次和这么多的人家做邻居,觉得蛮有意思。
很快我们就适应了这大院的环境,院里住的基本都是交际处的职工家属,北京,上海,东北,河南,内蒙,山东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另外有两个值得一提的地方:一是院里的房子即不是平房也不是瓦房,而是一砖到顶的窑洞房,里面本身就很宽敞,拱型的屋顶又让房间增添了高度,每间房子的实用面积大约25个平米左右。二是院里的公用卫生间是那个年代很稀有的抽水马桶,这在整个银川市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院中各家年龄相仿的孩子自成体系,我们很快融入其中,男孩凑在一起弹珠子,打弹弓,滚铁环,拍烟合。女孩喜欢跳房子,跳皮筋,过家家,打沙包。这当中有常也会发生一些小小的不愉快,说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大人之间有时也会因为孩子的问题而互相闹点别扭,可住在一个院里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说话也不是个事,于是邻居就会给双方调解,等再见时相视一笑也就过去了。孩子方面则简单很多,一觉醒来昨日的不快早已忘在脑后,照耍不误。只要一放学,院里就是孩子们奔跑的天下,加上各家养的鸡,那叫一个热闹,真是嗨翻天了。其中《妹妹和张小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大院里。
住在大门口的李爷爷和老伴无儿无女,中间的刘阿姨是个单身母亲独自带着女儿,紧邻她家的闵叔叔腿脚不方便,两个孩子比弟弟还小一点,碰到卸煤和煤饼的活儿时就显得很吃力,妈妈是个细心的人,看到了就会让哥哥去帮忙,她自己更是身体力行,让有需要的人时刻感到她的存在,到了秋冬腌菜的季节,妈妈总要帮各家忙碌好几天,有时我说妈妈:“你也太热心了,累不累呀,你没来时人家的日子也照过,有那时间你还不如在家躺一会呢。”妈妈笑着说说;“举手之劳,能帮就帮一把,谁也不敢说谁一辈子不求人,记住,做好事不吃亏。”
男孩天性淘气,1972年的舂天,上小学的弟弟和院里的闵政及小伙伴爬墙时掉了下来,摔断的小腿被打上了石膏不能上学,多数时间只能趴在床上自己玩,一天,弟弟百无聊赖拿着一把小锤子往墙上钉钉子玩,这时推门进来一个两,三岁的小姑娘,她是哈叔叔家的女儿,也是院里最小的孩子,我们搬来时,她还没出生,她舅舅一家也住在这里,表哥刘辉和弟弟一边大,所以他俩玩耍时,小姑娘经常跟在后面,只见她手里捏着一块糖走到床边对弟弟说:“小军哥哥,你的腿还疼吗?我妈妈说你吃了这颗糖,腿就不疼了。”刚好我们放学回来看到了这一幕,那天真无暇的面孔和稚嫩的话语让人忍俊不禁。
同年冬天,妹妹和弟弟突然发烧,双双出起了麻疹,本来小的时候早已出过,不明白什么原因又出一次,医院大夫说:“这种情况不多见,现在这种情况不能打针吃药,只有让它们慢慢全部发出来才行,痒痒时不要用手挠,小心留下疤痕,一定要呆在屋里不能见风,再就是也不要让院里别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耍以防传染。”
回家后,妈妈把两人关在里屋,也不让我们进去,院里阿姨听说后,每天都会过来问问情况,弟弟妹妹想吃苹果,可那时冬天商店里是见不到苹果的,只有交际处餐厅才有得供应,在餐厅工作的毕阿姨和李阿姨听说后,买了国光和红玉两种苹果送到家中,妈妈对我们说:“只有平常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在你有需要的时候想到你。”
1976年大哥要结婚了,当时银川的食品供应很单一,爸爸让人从北京买回两大旅行袋奶糖,红红绿绿煞是好看,于是弟弟每天都会悄悄地往口袋里装一些,在院里孩子们的面前炫耀一番,然后和大家分享,以至于家里办事时才发现其中一只旅行袋的糖少了一半,让人哭笑不得。婚礼当天,院中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所有的人都喜气洋洋,好似自家在办喜事。来的人太多摆酒席的地方不够,就放在邻居家,邻居们在免费提供桌椅板凳和场地的同时,还热情地兼职当起了免费的招待员,那温馨的场面,至今让人难忘。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二哥从工厂考入大学,这也是院里第一个大学生,邻居们纷纷前来祝贺,夸奖二哥开了个好头,给院里所有的孩子们做了一个好榜样,并让自家的孩子向二哥学习。
1981年冬天弟弟参军入伍,邻居们不顾严寒前来送行,称赞穿上军装肩披大红花的弟弟英俊威武,细心叮嘱弟弟到了部队争取立功受奖,早日入党,为父母争光并一直目送载着新兵的卡车远去,那真诚的话语仿佛冬日里一股融融的暖意,让我们感到温暖。
80年代中期,院里的人家陆续搬迁,虽然银川地方不大,但邻里相见也并非易事,偶然碰到,互称对方小名倍感亲切,一番寒暄后之总会不约而同地提起公园街3号,当年的小屁孩都已成家立业,生活的有声有色,潭叔的女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工作,姜叔的儿子大学毕业去了山东,当然其中也有让人心痛的消息,于叔叔家聪明好学的大儿子,本科毕业工作后却因病英年早逝,让我们都叹惜不已,并共同感慨为何对公园街3号会念念不忘?
究其原因,那是因为大院邻里之间的亲密无间,已深深根植于3号院每个孩子的心中,我们的性格在这里形成,我们的青春在这里定格,我们的人生从这里出发。当现在的我们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时,怎能不怀念那大院里欢乐开放的童年?
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在岁月的变迁中,我那曾经摔断腿的弟弟在影视圈里已小有名气,忙的不亦乐乎。那个当年推门进来给弟弟在床前送上一颗糖的小姑娘更是家喻户晓,她就是执导了2012.2013和2015年央视春晚的总导演哈文。
2012年的夏天,弟弟在北京央视主持人鲁键家中做客,席间说起春晚,聊起哈文,当鲁健得知弟弟和哈文曾是一个院里长大的发小时,立即拔通了哈文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哈文听到公园街3号时,也是嘘嘘不已,并说出表哥刘辉和弟弟之间的许多趣事,俩人在电话里共同感叹那岁月的流逝和儿时的好时光.......
院中还有许多的人和事恕我不能一一道来,但曾经的美好不能忘却,许多短小的片段连接成了回忆,多年后仍可再翻阅。
人的一生,就像旅行,我们穿着不同的鞋子走在同一条路上,会碰到许多的人和事,也会留下许多的感慨与感动。时光流转,当年的公园街3号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国贸假日大酒店,每每路过这里,我都要放慢脚步,仔细寻找曾经过往的蜘丝马迹,这是一段只有自己才能停靠的时光,如果回忆有颜色,那一定是闭上眼睛就能看到的。
公园街3号,我心中的记忆!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