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前往打酱油的镇江人,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微笑!!

▲ 第一波镇江人已经打到了酱油和醋,它们是镇江人餐桌上的COSTAR。 图/行走的拍客

只有镇江特产酱油和香醋,

才能调制出正宗的镇江味道。

春节前,到恒顺打酱油是镇江特有的新年俗,距今已有近40年历史了。不过早些时候叫“春供”,一提到这个词,年长一些的老镇江脸上多少都会露出唏嘘伤感。

镇江人吃饭,是离不开酱油脱不了醋的,饭桌上每个人面前都是要放个小碟子的,里面倒满恒顺香醋。凉菜、热菜、荤的、素的,每吃一道菜,都会放到醋里蘸一下。如果这顿饭是吃江鲜为主——江虾,江蟹、三鱼,醋里面要加上蒜姜。要是来碗锅盖面当主食,更需要配点香醋和姜丝。

在镇江,醋是一桌子菜的灵魂。酱油,那就是镇江风味菜中的大梁。

最初的打酱油,也就是恒顺年底发一些内部职工的酱油券和醋票,送亲朋送好友。但镇江人认定了这样的酱油和醋质量是最好的,于是都到中山西路上的恒顺门市部打酱油。

队一排,排队打酱油的人群就从拐了几个弯,到了蜿蜒上百米。后来,恒顺春节特供除了酱油、醋,增加了料酒、麻油、调味品、醋饮等产品,其中,前来打酱油的人数最多。

过去也就是在恒顺老厂那边,临时搭建一个大棚,十几口大缸一字排开,每口大缸里有1000斤酱油,好多名师傅手拿大木勺子忙得不可开交。

▲ 慢慢的,“不打酱油不过年,打了酱油好过年”就成了镇江人民的习俗。

过年之前打一把酱油,这就是镇江人的COSTAR。这是镇江人才能玩出的气魄。

大壶小壶,大桶小桶,大瓶小瓶......男女老少,统统上阵,央视年年都会来采播一次,别的城市看得目瞪口呆。镇江酱油、醋的品牌也就是在这种年终盛宴中确定了全国调味品之王的地位。

▲ 恒顺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个好年,每年过年之前都会向市民供应价廉物美的醋和酱油。

我真的曾看过,有人打了700斤酱油

我曾看到过,有人打走700斤酱油。

大概五年前吧,还是在中山西路的打酱油场地,一位75岁的镇江老奶奶一次打走了300斤酱油。当时所有现场的人都被镇住了。

不过很快这个纪录就被刷新了。66岁的谢桂兰骑来了三轮车,她和老伴作为几个家庭的代表,一次打了700斤酱油,事先准备的十多个大桶竟然不够用。

想象一下,一个六十多的镇江老太,蹬着三轮车,车上满满的酱油桶,她还是一脸的骄傲,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镇江是出酱油的地方,这和镇江是鱼米之乡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没有好酱油,就烧不出一道美味的鱼鲜佳肴,也吃不了鱼生等脍。

做过重要商埠,承担过江苏省会、公署的镇江,当年迎来送往的宴请非常多,餐饮是经济的晴雨表,富庶的镇江也是有名的美食之城,好酱油是名菜肴不可或缺的重要调料品。

反映在老百姓日常生活里,就是一顿顿的家常菜,红烧鱼、糖醋排骨、肉圆子、锅盖面。。。。。

家常小炒,是萦绕心头的烟火气。过日子的寻常人家,想法就是简单,春供产品不但价钱相对便宜,质量也特别好,所以在春节前把下一年的酱油都打走。

看起来一次打了那么多酱油,带回去可能还不够挨家挨户的送送,镇江人亲朋四眷的多,七大姑八大姨的平时可能不走动,但一到春节这样的节点,积压内心的情感就会立即发酵,酱油这样的家里不可或缺的东西,就是联系感情最好的随手礼。

一壶常见的酱油,是一份表达情感的载体,烙上了老镇江的印记。

▲ 他们说,打了酱油才算要过年了。

老镇江说:酱油不值钱,值钱的是人情往来。

打酱油,图的就是个热闹?

“打酱油”这个词,如今已越来越远离当初拿着空瓶去杂货店的记忆,更多变成一个略显调侃的网络流行语。

可以说最早流行“打酱油”这个词的时候,网友是带有一点戏谑的,很少分析过为什么打酱油能排这么长的队伍?

八叉巷那边有个门面是卖桃酥和蛋卷饼的泸溪河店,每次经过也都是好长的队伍。尝过之后,觉得还算可以,但也不至于排这么长的队呀。

江滨新村附近有个卖老鹅的小叶,爪翅卤得好,斩出来的鹅肉香酥有味,浇上一层卤汁搭酒最有味道,老板动作麻利却架不住等的人太多,队伍经常排到几百米长,我经过时常常在想那么个小门面是如何能装载供应这么多人吃的鹅子原材料的呢?

大西路和解放路交界的红星小吃店,下晚排队买锅贴子和小馄饨的,也是先买飞子排成一排,老老实实的等锅贴出炉。

过去打酱油,上了年纪的身先士卒,年轻人喜欢网上。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应该比较热爱传统(当然也有可能觉得我慢慢步入中老年行列了),每年年底都会问我的一句话竟是:“你有没有去排队打酱油?”

?没哦,每次到现场,都好多人。。。”

“就是要排队啊,人多才说明酱油好,而且有情怀。”

镇江人天生不爱排队,但排队打酱油却能搞得全国闻名。网络上对排队现象的分析多是在消费心理学层面,大致是一种“从众”心理,对流行的追捧。然而如果把“排队”从现象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我想谈其中的两个方面,第一是排队背后的幸福感;第二是排队体现出的规则意识。

▲ 排队打酱油,能排出一种幸福感来。

排队是一种慢生活美学的休闲文化现象。我找过一些资料解释说:“在经济迅速发展,资本原始积累后,空闲时间的增多,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使得人们产生一种放松的心态,有资本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中微小而确切的幸福”。

排队意味着谦让,排队要付出时间成本,但也是享受一种悠闲的慢生活,大环境的浮躁和快节奏,攀比、竞争和利欲熏心,可能真的无法催生出镇江的这种排队文化,享受生活的小确幸,以及过自己喜欢的平实生活心境。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以深挖的营销学问。

比如打造这场酱油盛宴的恒顺,商家发现这个节点会有这么多拥趸,也会自然的运作成为一个社交的场合。

▲ 打个酱油,恒顺竟然派出了那么多神兽。

在这个社交的场合里,人人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感,都感觉到为家里做了点贡献。

 把酱油打出亲情,这就是年的味道

其实我接触过一些年轻人,他们不明白,门口的超市每天都有充足的酱油和醋供应,到了年末,怎么还有这么多大爷大妈排队,宁可耗费大半天的时间,也要买便宜不了几块钱的酱油、醋、酱菜。这是一种贪小便宜的心理吗。

打酱油的第一天,微雨,气温比较低。广场上,依旧是大爷大妈用身体组成的漫长的队伍。

走到排队打酱油的队伍边上,突然听到一个人喊我的名字。

回头发现,原来是小时候的老邻居:尹嬢嬢。许久未见,不免攀谈一会儿。内容大多是小时候的趣事和现在的状态。

我说尹嬢嬢,您起这么早,看起来身体也不太好,怎么排这么长的队打酱油啊。超市方便,也不会贵太多。

尹嬢嬢说,老早就跟姐妹们约好喽,在家呆着也是呆着,约到这边打酱油,还可以和老姊妹们聊聊天,老同事们呱呱挺不错。

▲ 打酱油,有时候会联想到当年的世博。

我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个画面,在公交车上她是一位需要让座的老人,但在老姊妹们约着一起玩的时候,她就是眉飞色舞的年轻人。

忽然,尹嬢嬢电话的响声,把我拉回现实,如此大的铃声,不会让她错过任何一个电话。

看来是孩子打来的。

说了几句,尹嬢嬢的脸上渐渐的出现了笑容,满面春风的讲:“好乃,好乃,晚上给你烧红烧肉。”她挂了电话,笑着说“孙子要吃红烧肉”,她的身后,是其他老人齐刷刷羡慕的眼神。

原来这酱油,也不是那样的便宜。只要注入最爱的人承欢膝前,陪她共度。就会特别有意义。

▲ 每年打酱油,都会有拍个照片留念的冲动。

年轻人在外面打拼,家里多是老人来操持,所有的温暖都在五色饭菜里。回家来,饥肠辘辘之时,还有什么比厨房里锅碗瓢盆的咣当声和一桌热气腾腾的美食来得更治愈?

有滋有味的人生,才有情趣。拢住一个家的心,首先要抓住家人的胃。镇江人在过日子上,是很走心的。

我们穷尽一生追求的细水长流的亲情,就在平淡的生活里,在这充满热闹的打酱油队伍里,在满满一桌香气的团圆饭里,也藏在我们用心织出的这一丝丝热闹而温馨的人间烟火里。

余生如此长,有了烟火气,才会有浓浓的家国情怀。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