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家庭调养』十、传统疗法
第十部分 传统疗法
中医是如何理解心力衰竭的?
中医学博大精深,对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中医认为:心力衰竭与先天不足、外邪痹心、劳累过度等有关。主要由心、肺、肾等脏腑虚损失调,痰饮瘀血停于内所致。病的初期,病位在心,虚在心肺,渐及脾肾,心病日久必及肾,导致心肺气虚,脾肾阳虚等,因此心力衰竭常见短气、喘促,动则尤甚,尿少、水肿以及形寒肢冷,唇甲青紫,舌质胖或有瘀点瘀斑,脉细弱无力等症状。心力衰竭涉及多脏腑,其中心环节在于心肾。心肺气虚可以导致气血失调,瘀血内生;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水饮内停;痰饮瘀血之邪又可导致肝失其疏泄条畅,肝失疏泄又可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故本病为本虚标实之患,以多脏腑虚损、功能失调为本,瘀血水饮内停为标,由虚、瘀、饮所致的临床心悸喘促水肿综合征,可作为对心力衰竭病理证候的概括。由于本病是本虚标实之患,所以多以扶正祛邪为主。针对心肺气虚、脾肾阳虚,当以补养心肺、温补脾肾;对于瘀血水饮内停,当以活血、利水、化饮。
针刺如何治疗心力衰竭?
(1)气虚心悸
【治法】 益气安神。针宜补法。
【主穴】 心俞、巨阙、间使、神门。
【随证配穴】 易受惊吓,加大陵;多汗,加膏肓俞。
(2)血虚心悸
【治法】 养血定悸。针宜补法。
【主穴】 膈俞、脾俞、通里、神堂、足三里。【随证配穴】 烦热,加劳宫;耳鸣,加中渚;虚火面赤,加太溪。
(3)痰火心悸
【治法】 清火化痰。针宜泻法。
【主穴】 灵道、郄门、肺俞、尺泽、丰隆。
【随证配穴】 失眠,加厉兑;便秘,加大肠俞。
(4)瘀血心悸
【治法】 活血强心。针宜平补平泻。
【主穴】 曲泽、少海、气海、血海。
【随证配穴】 脉微欲绝,加内关、太渊;浮肿,加灸水分。
针刺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本身也有调整
和治疗作用。但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取综合治疗
措施。
针刺防治心脏病有哪些注意事项?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嘱其取平卧位治疗。
(2)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3)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4)防止刺伤重要脏器。如背部第十一胸椎两侧、侧胸第八肋间、前胸第六肋间以上的腧穴,不能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心、肺,尤其对肺气肿患者,更需谨慎,防止发生气胸。再如两肋及肾区的腧穴,不能直、深刺,以免刺伤肝、脾、肾脏,尤其对肝脾肿大患者,更应注意。
(5)选穴宜少而精。针刺治病取效与否,并不决定于取穴的多少。在可能范围内,应尽量少取,做到精简疏针,避免多针滥刺,以便能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耳压疗法中常用的耳穴有哪些?
(1)耳尖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郭上尖端部分。主治:发热、高血压病、炎症。
(2)交感 在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主治:消化循环系统疾病。
(3)胸 在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处。主治:胸胁痛。
(4)神门 在三角窝内,靠对耳轮上脚的下、中1/3交界处。主治:失眠、多梦、烦躁、炎症。
(5)上屏尖 在耳屏上部外侧缘。主治:炎症、疼痛性病症。
(6)肾上腺 在耳屏下部外侧缘。主治:低血压、昏厥、无脉症、咳嗽、气喘。
(7)高血压点 在肾上腺与目1穴中点稍前。主治:高血压病。
(8)皮质下 在对耳屏的内侧面。主治:失眠、多梦、炎症疼痛性病证。
(9)内分泌 在屏间切迹底部。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病。
(10)小肠 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心悸。
(11)肾 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腰痛,耳鸣。
(12)肝 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主治:肝炎、眼病等肝经疾病。
(13)脾 肝穴下部分。主治: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病。
(14)心 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
(15)肺 心穴的上、下、外三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
(16)降压沟 在耳郭背面,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处。主治:高血压病。
耳压疗法的材料和方法有哪些?
(1)材料准备 ①压丸的选择:一般是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蔓荆子、急性子、莱菔子、油菜籽、绿豆、六神丸、喉痛消炎丸、木香顺气丸、人丹、磁珠等。②医用橡皮膏,如香桂活血膏、活血止痛膏、伤湿止痛膏,普通胶布亦可。③75%酒精棉球、生理盐水或肥皂水清洁耳郭,探棒一支,无齿镊子一把。
(2)耳压方法 ①明确疾病的部位,望诊或探寻相应脏腑耳穴和相关脏腑耳穴阳性病理反应或疼痛敏感点。②以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清洁耳郭。③以左手固定耳郭,将橡皮膏剪成0.6毫米×0.6毫米大小的斜方块,粘上所取的药丸1~2粒于小方块中心,对准所取耳穴贴压固定。每个穴位按压10~15下,患者自感酸胀、疼痛、耳郭发热或充血等为宜。每天自行按压所贴的耳穴3次,隔2~3天换药1次,7~12天为1个疗程。④一般单耳压穴,双耳轮换贴压。⑤贴压相应脏腑疾病的穴位,对耳前与耳背的对应穴位进行对压加以强化,提高疗效。
耳压法治疗心力衰竭时如何取穴?
治疗心力衰竭的取穴如下:
【主穴】 心、小肠、脾、肾、交感。
【配穴】 失眠,加皮质下、神门穴;血压高,加降压沟穴、高血压
点;血脂高,加耳尖、内分泌穴;胸闷气短,加胸穴;心律失常,加屏尖、
小肠穴。
耳压疗法为什么能治疗心力衰竭?
中医学认为,人体虽分脏腑、九窍、四肢、百骸,但它们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同时每一局部又是一个小整体。耳朵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听觉器官,它和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枟灵枢?经脉枠篇中记载有六条阳经的经脉循行分别到耳中和耳的周围。到耳中的有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四条经脉,到耳周围的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六条阴经的经脉循行虽不直接入耳,但其经别的循行到达颈项附近之后,再合于阳经而上行,因此也与耳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枟灵枢?口问枠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不但与经络有关,并且通过经络与脏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理、病理各方面都是生生相通、息息相关的。当人体的脏腑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郭的一定部位出现某些病理反应,如压痛、导电性能改变、变色、结节、脱屑等。若心脏有病变,就会反映到耳的一定部位。针刺或对这些部位施行压丸就可以防治疾病,这些部位就是“耳穴”。
耳压疗法治疗心脏病有哪些注意事项?
(1)按压耳穴的时间最好放在每餐饭后30分钟为宜,可增强疗效。按压与呼吸配合,压时吸,松时呼。
(2)压力要适中,防止压破耳郭皮肤,以免感染。
(3)对胶布基质氧化锌发生过敏反应者,应及时更换。
(4)夏季贴压耳穴时,不宜时间过长。
(5)耳郭有冻疮或炎症时,不宜作耳压法。
(6)孕妇做耳压疗法时,宜用轻刺激手法,习惯性流产者应慎用。
常用的灸法有哪些?
(1)温针灸 温针灸又名针上加灸、针柄灸、传热灸、烧针尾,毫针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要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将毫针刺入穴位。保留一定深度,得气后作适当补泻手法,留针,取2厘米长艾条套在针柄上端,艾条距皮肤3厘米高,点燃艾条下端灸之,热力通过针体传入穴位。以加强治疗作用。待艾条燃尽,除去残灰,稍停片刻将针取出。为避免皮肤灼痛和艾灰脱落灼伤皮肤可在穴位上放一薄硬纸片。此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临床常用,适用于灸治常见病,如风寒湿痹、痉证等,适于灸法保健。
(2)艾条灸 艾条灸分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悬于施灸穴位之上熏烤,若患者有温热舒适的感觉,就可固定不移,灸至皮肤稍有红晕即可。一般灸10~15分钟。为掌握距离和避免施灸者疲劳,施灸者可用右手拇、食、中指持艾条,小指置于穴位附近施灸。此法能温通经脉、散寒祛邪,多用于灸治慢性病,临床运用最为广泛。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施灸者可将自己的左手中、食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灸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灼伤。回旋灸:又称熨热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3厘米处,平行往复回旋熏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可灸20~30分钟。适用于风湿痹证、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肤病等。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于施灸部位上约3厘米高处,对准穴位,上下移动,使之像鸟雀啄米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地施灸。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多用于灸治急性病、昏厥急救及儿童疾患。此法因热力较强,应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3)艾炷灸 首先用艾绒制成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施灸的方法,称为艾炷灸法。临床上分大、中、小三种艾炷。大艾炷高1厘米,炷底直径1厘米,可燃烧3~5分钟;中艾炷为大艾炷的一半,如枣核大;小艾炷如麦粒样。三种艾炷,其高度同其底面的直径大致相等。临床以大艾炷为常用:艾炷灸又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间接灸是艾炷不直接放在皮肤上,而用其他药物隔开,其名称由间隔的药物不同而异,如以生姜片间隔者称隔姜灸;如以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从上到下烧,一般每穴每次用3~5壮。
艾灸如何治疗心力衰竭?
(1)心气不足
【治法】 补益心气。
【主穴】 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随证配穴】 失眠,加神门;易受惊吓,加大陵;多梦,加太冲。
【操作】 (任选一种)。
【温和灸】 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灸
1~2次,7次为1个疗程,每1个疗程间隔3天。
【艾炷灸】 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天灸1
次,7次为1个疗程,每1个疗程间隔3天。
(2)心脾两虚
【治法】 养血健脾,补血定悸。
【主穴】 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随证配穴】 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操作】 (任选一种)
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灸1~2次,10次为1个疗
程,每1个疗程间隔2天。
艾炷灸:每穴3~5壮,每天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灸1~2次,7次为1个疗程,
每1个疗程间隔3天。
(3)痰浊阻滞
【治法】 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主穴】 肺俞、丰隆、太白、内关。
【随证配穴】 脾胃虚弱,加脾俞、足三里。
【操作】 (任选一种)
艾炷灸:用泻法,每穴3~5壮,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艾条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天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4)血脉瘀阻
【治法】 活血化瘀,强心。
【主穴】 血海、气海、曲泽、少海。
【随证配穴】 脉微、少气者,加内关、足三里。
【操作】 (任选一种)
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灸1次,5次为1个疗程,每
1个疗程间隔2天。
活血止痛膏敷灸:以乳香、没药、白芷、当归、川芍、桂枝、细辛等
药共研细末,取少许置1平方厘米胶布中间,贴敷在穴位上,然后每天
加灸1次,每次温和灸20分钟,1~2天更换药膏,5次为1个疗程。
艾灸疗法为什么能治疗心力衰竭?
艾灸疗法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是在人类掌握和利用火以后才发明的。灸法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间一直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且普及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它取材方便、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易学易用而深受群众和国际友人喜爱外,主要原因在于它作用广泛,疗效确凿,且无任何毒副作用。灸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沟通了脏腑与体表,将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灸法是在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将艾绒或某些药物放置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使艾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发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回阳固脱、消瘀散结等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现代研究证明,灸法能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明显增高,对血糖、血钙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更为明显,对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灸法除了治病作用以外,还具有防病保健作用,可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由于艾灸可以辟秽祛邪,故民间将艾蒿视为神草,端午前后悬挂门上,或点燃烟熏,以此驱病逐邪,确保平安。现代研究表明,艾灸确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杀菌、洁净空气的作用。
艾灸疗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1)施行灸法时应举止稳当,严肃认真,安详而持重,专心致志,手眼并用,手巧而心细。
(2)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证,选用适合的灸法。
(3)施灸时取穴要准确,灸穴勿过多,热力应充足,火气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4)施灸的房间,空气应保持清新,避免艾烟过浓,可以开窗,但应避免直接被冷风吹到。冬夏季节,室内温度应适宜,以防感冒。
(5)防止晕灸。初次施灸或体弱者,所用艾炷宜先小后大,所灸壮数宜先少后多,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加大刺激量。如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甚至晕倒等症状时,则是发生了“晕灸”。要立即停止原来的灸治,让患者平卧,急灸双侧足三里穴3~5壮,即可恢复。导致晕灸之故,多为忽视了施灸的禁忌所致。
(6)施灸过程中,严防艾火滚落烧坏患者的衣服、被褥等物。温针灸时,必须等艾卷完全燃尽,以手靠近试之无热气后,方可以腰圆盘接着,并用镊子将灰烬轻轻取下。施灸完毕,必须把艾条或艾炷彻底熄灭,以防发生火灾。失眠患者,施灸的时间宜选择在临睡之前。施灸患者只要不是化脓灸,均可洗浴。若有灸疮,只宜擦澡,且应小心疮面,不要把疮痂洗掉或弄破。艾条或艾炷要彻底熄灭,以防发生火灾。
火罐的种类有哪些?
火罐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竹罐 是用直径3~5厘米的竹子,制成8~10厘米的腰鼓 形圆筒,一端留节做底,另一端做罐口,打磨光滑。它的优点是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跌坏,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太大。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这种火罐。
(2)陶罐 是由陶土烧制而成,罐口平滑、形如木钵。它的优点是吸附力较大,缺点是容易摔碎跌坏。
(3)玻璃罐 是在陶制火罐的基础上,用玻璃加工而成,形如球状,罐口平滑,有大、中、小三种不同型号,也可以用广口罐头瓶替代。它的优点是,因为透明,可以看到拔罐的部位充血、瘀血的程度,便于随时掌握情况,缺点也是容易摔碎损坏。
拔罐的方法有哪些?
(1)投火法 将小纸条或棉签蘸酒精点燃后,投入罐内,等纸条或棉签烧完,迅速将罐罩在应拔的部位上。纸条或棉签未燃的一端向下,可避免烫伤皮肤。
(2)闪火法 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壁中段绕一圈后,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罩在施术部位。此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节约棉球,也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3)贴棉法 用1平方厘米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在罐内壁上中段,以火柴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4)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应拔的部位,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火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拔罐后,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待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呈紫红色时即可取罐。取罐时,一手扶住罐身,一手手指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不可硬拉或旋动。
拔罐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
(1)虚寒证
【治法】 助阳散寒。
【取穴】 心俞、厥阴俞。
【操作】 取大号竹罐1只,用闪火法使罐子吸附在穴位上10分
钟后轻轻取下,也可在针刺得气后加用拔罐法。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2)痰浊证
【治法】 通阳化浊。
【取穴】 膻中、心俞。
【随证选穴】 背痛,加肺俞、风门。
【操作】 取大号竹罐1只,用闪火法,使罐吸附在穴位上,背俞
穴可针刺得气后加拔罐,10分钟后轻轻取下。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患者要有舒适的体位,应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掉罐。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
(2)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的患者,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3)常有自发性出血和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4)如出现烫伤,小水疤可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疤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疤,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后涂以甲紫(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保护创口。
刮痧时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
(1)刮痧器具 ①特制刮痧板: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且不导电、不传热的水牛角为佳,在几何形状上,做成不同的边、弯、角及不同厚薄之体,施于人体,对各部位能发挥其不同的作用。②瓷汤匙:选边缘光滑且无破损的汤匙,用其边缘。刮时、施术者用右手持瓷汤匙,边蘸水或植物油,边在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上刮拭,以刮出紫红色的痧点为止。③其他器皿:小酒杯或小茶盏,用来盛装刮痧活血剂、植物油、清水等,作为刮痧工具与人体表面之间的润滑剂。(2)刮痧介质 为了减少刮痧时的阻力,避免皮肤擦伤和增强疗效,在施术时常选用适当的润滑剂、活血剂。①水剂:常用冷开水,在发热时可用温开水。②油剂:常用的有芝麻油、菜籽油及豆油。③刮痧活血剂:为采用天然植物经提炼浓缩调配而成。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有利于所出痧块的吸收,且无毒副作用。具有润滑和辅助治疗双重作用。除上述工具与介质以外,还应配备一些常规消毒用品,如75%酒精和消毒棉球等,用于刮痧术前局部皮肤和刮痧工具的常规消毒。
刮痧有哪些操作方法?
刮痧方法包括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其中最常用的
是刮痧法,即用刮痧板、瓷匙等的钝缘面蘸刮痧介质(如水或油等)
后,在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的方法,它包括直接刮法
的间接刮法。目前临床常用的是直接刮法。即首先让患者俯伏在椅
子或桌子上,用热毛巾擦洗准备施术的部位,有条件的可用75%酒精棉球做常规消毒。施术者用右手持刮痧工具并蘸上刮痧介质(水
或油等),先在患者颈项正中凹陷处刮抹,刮出一道长形紫黑色痧点,
然后再让患者取俯卧位,在脊椎正中刮一道(如患者瘦弱或脊椎生理
性突起,可以刮其两旁),再在肩胛下左右第7~9肋间隙处各刮一
道,以刮出紫黑色痧点为止。
如刮完上述几处,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可于脊椎棘突两旁上下各
加刮1~2道,则收效更大。
刮痧有哪些具体步骤?
(1)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性质与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并确定治疗部位,尽量暴露,用毛巾擦洗干净,也可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以防感染。
(2)一般右手持拿刮痧工具,灵活利用腕力、臂力,切忌生硬用蛮力,硬质刮具的钝缘与皮肤之间以45°角为宜,切不可成推、削之势。
(3)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以能耐受为度,刮拭面尽量拉长。
(4)刮痧时要顺一个方向刮,不可来回刮,以皮下出现微紫红色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应刮完一处之后,再刮另一处;不要无序地东刮一下,西刮一下。
(5)作为疾病的治疗,一般都要蘸取刮痧油,一边刮拭,一边蘸油。初次刮痧,不可一味强求出痧。(6)保健刮痧和头部刮痧,可不用刮痧润滑油,亦可隔衣刮拭,以自己能耐受为度。
(7)任何病证,宜先刮拭颈项部,再刮其他患处。一般原则是先刮头颈部、背部,再刮胸腹部,最后刮四肢和关节。关节部位应按其结构采用点揉或挤压手法。
(8)如刮取头、额、肘、腕、膝、踝时,可用棉纱线或头发团、棱
麻等刮擦之。腹部柔软处还可用食盐以手擦之。
(9)刮拭方向,一般原则是由上而下、由内而外,顺序刮拭。头部、背部,由上而下;上肢、下肢由上而下;面部、胸部由内而外;腹部由上而下。
(10)刮完后,擦干水渍、油渍,穿好衣服,休息一会儿,再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会感到异常轻松和舒畅。
(11)一般刮拭后,2~3天内患处会有疼痛感,此属正常反应。
(12)刮痧时限与疗程,应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及患者体质状况等因素灵活掌握。一般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以能耐受或出痧为度。每次刮治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初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太重。第二次应间隔5~7天或患处无痛感时再实施(一般需5~7天),直到患处清平无斑块,病证自然就痊愈了。通常连续治疗7~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0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如果刮拭完成两个疗程仍无效者,应进一步检查,必要时改用其他疗法。
什么是刮痧的补泻手法?
刮痧疗法的补泻作用,取决于操作力量的轻重,速度的急缓,时间的长短,刮拭的方向以及作用的部位等诸多因素,而上述动作的完成,都是依靠手法的技巧来实现的。
(1)一般来说,凡刺激时间短,作用浅,对皮肤、肌肉、细胞有兴
奋作用的手法称为“补法”;凡刺激时间长,作用较深,对皮肤肌肉组织有抑制作用的手法称为“泻法”。
(2)凡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手法,能活跃兴奋器官的生理功能,谓之“补法”,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手法,能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谓之“泻法”。
(3)凡操作速度较慢的称之为“补法”;操作速度较快的称之为“泻法”。
(4)介于“补法”和“泻法”两者之间的称为“平法”。临床应仔细辨证,根据“扶正”或“祛邪”的原则,适当采用补法或泻法。一般说来,治疗多用泻法,保健多用补法。
刮痧有哪些体位?
(1)俯卧位 患者取俯卧位,有利于施术者刮取脊柱两旁、后背、肋间、两腿弯、足跟肌腱等部位。
(2)侧卧位 患者取侧卧位,有利于施术者刮取前胸肋间隙、后背肋间隙等部位。
(3)俯伏坐位 俯坐伏于椅背上,暴露后项部及背部、有利于施术者刮取后项正中凹陷处前后左右、肩胛岗上下、脊椎两旁等部位。
(4)仰卧位 仰卧在床上,暴露腹面及上肢内侧面,有利于施术者刮取喉骨两旁、胸腹部、腋下肝脾区、左右肘窝等部位。
刮痧如何治疗心力衰竭?
刮痧常用的部位,大体分为头部、背腰部、胸部、腹部、四肢五部分。在心脏病的治疗中还常用到头部的全息穴区。
刮治部位:
(1)头部:全息穴区———额中带、额旁1带(右侧)。
(2)背部:督脉———大椎至至阳;膀胱经———双侧心俞、胆俞。
(3)胸部:任脉———膻中至巨阙;前胸———由内而外。
(4)上肢:心经———双侧阴郄至神门;心包经———双侧郄门
至内关。头部前面治疗带
(5)下肢:心神不宁加胆经———双侧阳陵泉:胃经———双侧足三里。
按语:刮痧可以防治心力衰竭症状缓解的患者以及轻度的心力衰竭患者,若出现严重心力衰竭时,则应积极采取其他救治措施。
刮痧治疗心力衰竭的机理是什么?
刮痧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借助某些器具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穴位、阳性反应点等),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激发人体内部器官之间的相互协调,使阴阳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最后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刮痧治病的机理,就在于对皮肤的特定部位给予适当的刮拭,通过这种良性刺激可以充分发挥卫气的作用,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增强脏腑功能、积极抗御疾病、促进病体康复的作用。
(1)祛除邪气,疏通经络:通过刮拭患者皮肤,使皮肤出现充血现象,腠理得以开泄,可以将充斥于体表病灶、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的风、寒、痰、湿、瘀血、火热、脓毒等各种邪气从皮毛通达于外,从而廓清经络、穴位,使其得以疏通。
(2)调整气血,改善脏腑功能:当气血凝滞或经脉空虚时,通过刮拭刺激,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鼓舞正气,加强祛除病邪之力。当脏腑、经脉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时,可通过穴位刮痧,引导气机恢复正常。
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刮痧治疗室要宽敞明亮,空气流通新鲜,并注意保暖,勿使风直接吹向患者。
(2)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并擦拭干净,有条件时应常规消毒后再
施行刮痧治疗。
(3)刮痧用具一定要注意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施术者的双手也要保持干净。
(4)勿在过饥、过饱、熬夜后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施行刮痧。
(5)刮痧时,体位要自然舒适,在刮痧过程中,要适时变换体位;当疲劳时,可在做完一种体位刮痧后,休息数分钟,再行刮拭。
(6)掌握手法轻重,按顺序刮拭,治疗时注意刮痧介质的边缘要钝圆光滑,以免损伤皮肤,如不慎刮破皮肤须常规消毒或包扎。对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失血过多等虚证,宜用补刮手法。
(7)刮痧手法要求用力均匀,不要忽轻忽重,感到疼痛不能忍受时应刮轻些,多刮数次,不可片面追求出痧,因为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血瘀之证出痧多;虚证出痧少;实证、热证比虚证、寒证容易出痧;服药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后,不易出痧;肥胖之人与肌肉丰满发达者不易出痧;阴经和阳经比较,阴经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不易出痧。出痧多少与治疗效果不完全成正比。如实证、热证出痧多少与疗效关系密切,而对不易出痧的病证和部位,只要刮拭方法和部位正确,就有治疗效果。
(8)刮痧过程中,若遇患者晕刮,见面色发白,冷汗或吐泻不止,脉象沉细等,应停止刮拭,嘱其平卧,休息片刻,并饮热糖水,一般会很快好转;若不奏效,可采用刮百会、内关、涌泉等穴位以急救。平时注意选择刮痧部位宜少而精,一次刮治时间以不超过25分钟为宜。当夏季室温过高时,患者出汗过多,加之刮痧时汗孔开泄,体力消耗,易出现疲劳,因此更应严格控制刮拭时间,以防晕刮的发生。
(9)刮痧后,休息片刻,适量饮用温开水或姜汤。不能急躁动怒、忧思沉郁,并禁食生冷、油腻食物。
(10)施用本法治疗的同时,可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根据病情积极配合其他疗法,如药物、针灸、推拿等,以增强疗效。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哪些?
推拿常用的手法可分为数类,即挤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和运动关节类。兹介绍与治疗心脏病有关的几种主要手法。
(1)按法 术者将手指或掌面置于体表,逐渐用力下压的手法,叫做按法,也称“抑法”。
(2)压法 术者用手掌心或掌根在体表进行按压。
(3)揉法 术者用手指指腹或手掌紧贴在体表上,稍用力向下按压,然后带动肌肤做轻柔缓和的回旋转动。指揉法多用于穴位及压痛点。常用掌根揉法和鱼际揉法。
(4)点法 术者用手指的指峰或屈曲的近端指关节、或肘部尺骨鹰嘴突部按压或点击体表。多用于穴位及压痛点。
(5)掐法 术者用指甲掐压体表的穴位,亦称“爪法”、“切法”。如用于人中穴,有开窍醒脑的作用。(6)摩法 术者以手掌面或手指指腹置于体表上,做轻缓的盘旋摩动。主要用于胸胁及腹部。可分为指摩法与掌摩法。
(7)法 将手部各掌指关节略为屈曲,以掌背近小指侧部贴治疗部位上,然后有节奏地做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协同动作,使贴于治疗部位上的掌背部分做来回滚动。本法多用于项部、腰背及四肢部。
(8)推法 用手掌或指腹置于治疗部位,向前做单方向移动。用于全身各部。可分为一指禅推法、掌平推法、肘平推法等。
(9)拿法 术者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对合夹紧治疗部位,并将其肌肤提起。适用于肩背及四肢部。
(10)拍法 术者手握空拳,以虚掌有节奏地拍打治疗部位适应于肩背及四肢部。
(11)振法 又称颤法、振颤法,用指端或手掌置于治疗部位上,使手臂发出的震颤波传递到机体。用于头面、胸背和腹部。
推拿如何治疗心力衰竭?
对于轻度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缓解期的患者,可采取适当的按摩治疗。
(1)穴位按摩 ①按揉双侧心俞、肺俞、肠俞。治疗时,宜先缓和按揉,以患者略感酸胀感为度,每穴按揉2分钟。②按摩内关、神门、通里、胞中等穴。按揉速度要均匀,力度宜由轻渐重,还可用手足做胸部及心前区按摩,宜顺时针方向或自上向下动作。③指摩双侧肾俞。胸闷甚者,加揉中府穴;有结代脉者,加揉足三里。
(2)受术者仰卧,两下肢平伸,胸部微向上挺起。施术者坐其侧,以两手四指分置脊柱正中的至阳穴两侧,拇食指分开,抱定胸部,自背后向胸前斜摩至期门穴止,反复操作3~5分钟。注意两手四指应密接胸背部皮肤,四肢应分置两侧相应的肋间隙,斜摩至腋后线时,用力应较胸前大,背部斜摩次数比胸前多1倍。用于胸阳不振型,症见胸闷、心慌、气短,乏力怕冷,睡眠不安,面色苍白,常自汗出,舌淡胖嫩,苔白腻。
(3)受术者直坐或仰卧床上,前臂伸直。施术者坐其侧,以右手拇指掌侧置受术者左腕掌侧大陵穴处,其余四指置腕背侧阳池穴处,自上向下逐渐揉动,经内、外劳宫穴,至中指端止,反复操作1~2分钟;再将食指分别置于受术者前臂屈侧内关穴处及伸侧外关穴处,对过合按3~5分钟。用于心血瘀阻型,症见胸闷,心烦气短,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
推拿防治心力衰竭的机理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推拿是中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学说。近年来,还结合现代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来诊查疾病,重视辨证和辨病的结合。它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其作用途径主要是在人体体表的经络穴位上施用手法,通过经络内联外络,气血循行流注而产生局部及全身的作用。
推拿疗法的注意事项:
(1)在推拿治疗中,要随时注意患者对手法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手法刺激强度。
(2)心绞痛猝然发作时,患者应立即静卧休息。手法刺激切忌过重,以患者感到酸胀即可,若手法过重反而加重症状。
(3)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期或严重心力衰竭时一般不宜使用。健身气功为什么能防治心脏病?
28 (1)培育元气,扶植正气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以及病体的痊愈、康复、归根到底是邪正斗争的结果,而人体的正气在发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健身气功锻炼,正是通过采收大自然的精气,锻炼自身的正气,来培育元气,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正气充足,则能驱邪外出,保持健康状态。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健身气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练功时的松静状态,能解除肌肉、血管和内脏的紧张,从而减少对疾病的易感性。许多疾病都可以从现代生活的过度紧张中去寻根溯源。精神紧张是导致抵抗力低下、诱发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气功的松静有利于消除精神压力和躯体紧张,因而可提高抗病能力。其二,练功通过调身、调息,使肌肉骨路系统、循环呼吸系统的功能得到了锻炼,而健壮的肌体自然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其三,练功对免疫系统有直接的影响。如练功时唾液免疫球蛋白A升高,它主要负责抵抗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另外辅助淋巴T细胞也升高,它在血液中运行,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防止全身或局部的感染。
(2)疏通经脉,调和气血 气血是濡养经脉脏腑、保证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因此,身体的健康有赖于经络气血的通畅流行。通则无疾,不通则病。气功可通过特殊的姿势和活动方式,配合意念的引导以畅通气血,疏通经脉。实践证明,练功可以使血管舒张,循环改善,末梢血流量增加,对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循环亦有明显的改善效应。
(3)调整阴阳,激发潜能 根据中医的阴阳学说,阴平阳秘是健康的前提,而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根本。气功锻炼则能调整阴阳,治病防病。新近的研究表明,血浆环磷腺苷(cAMP)水平与中医阴阳分型确有关系。而练功在治病过程中,能使血浆中环核苷酸的水平发生相应变化。即随着阴虚症状的改善,cAMP含量趋向降低;随着阳虚症状的改善效应环鸟腺苷(cGMP)含量趋向降低,cAMP/cGMP比值增高,从而纠正阴阳失衡的状态。目前的研究亦进一步证明,健身气功的作用原理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与内环境的稳定和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而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内环境的平衡与失衡、内分泌激素的相互对抗与中医之阴阳有一定关系。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呼吸减弱,心跳减慢,交感神经抑制,骨骼肌放松时,能量消耗明显减少,这种反应为储能性反应。气功锻炼,强调思想安静,身体松弛,呼吸柔和,因此有利于储能性反应。这种状态,有利于机体重新积蓄能量,积聚精力,发挥潜能,与疾病作斗争,获得健康。
练健身气功有哪些注意事项?
(1)做好练功前的准备工作 练功前首先要安定情绪,停止原来的活动以及正在思考的问题,以使全身心投入练功状态;练功场所应当光线柔和,空气流通,安静无风;练功用的椅凳或卧床,应舒适;衣着要松紧适宜,松开衣领、腰带等束紧在身上的东西,必要时应先排除大小便;练功前可先做几节动功,以帮助集中意念。
(2)正确处理练功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情绪不安,杂念纷纷,无法排遣时应暂停练静功,可做几节动功,以便收回意念;呼吸应柔和自然,不着意强求深长匀细;对练功出现的各种异常感觉,不追求,不恐惧,顺其自然,唾液盈口,可漱练后分次慢慢咽下,不要吐出;若发觉某一局部姿势不适,可稍作调整后继续习练;遇到意外打扰、不要惊慌,应镇静一下,或做几节动功后继续练功;若正在做动功,可镇静一下后,继续练下去。
(3)做好收功 某些功法有特定的收功方式。除此以外,一般收功要求是:将原来练功中静的机体状态,逐渐、平稳地转为动的状态。练静功完毕,停止意守、呼吸或内气的活动锻炼后,要缓缓睁开眼睛,做几节动功,并做好浴面。或缓缓活动一下肢体,再恢复练功前原来的活动。(4)功法、练功时间及强度的选择 要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和病证选择合适的功法,有时需得到医师的指导;在身体康复过程中,适当掌握活动量,以免过度疲劳;练功时间安排也应因人而异。在职人员,每天练功1~2次,半休人员、退休老人,每天练功2~3次;住院或全休人员,每天练功3~4次。每次练功10分钟~1小时。练功的时间可为:清晨起床后至早餐前,上午、下午、工间休息时及临睡前。每天安排固定时间练功易于形成规律,有助于提高气功疗效。练功贵在坚持。不要在过饥、过饱及疲劳过度时练功。
(5)正确掌握练功要领 有人总结出六条练功要领,为练功者须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律以免过度疲劳:其一,松静自然,强调练功时必须放松身体,解除紧张,安定情绪,排除杂念,顺其自然。其二,动静结合,一方面是指在练功安排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配合;另一方面,要求在练功时掌握“动中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动”。动静结合,不能偏废。其三,练养相兼,练是指在练功时,有意识地调整身体,摆好姿势,放松身体,掌握呼吸,排除杂念,运用意念等一系列过程。养是指经过上述锻炼以后,出现的一种身体轻松舒适、呼吸绵绵、心神宁静的静养状态。练与养在同一功法里应相互交替,相互促进。练功与日常的养生、养病相结合,更可以发挥气功的疗效。其四,意气相依,要求意念的运用和呼吸的控制要互相依存,不能片面强调以意领气,或以气领意。其五,准确活泼,指姿势动作要正确,合乎规格,同时不僵不滞,举动柔和灵活。其六,循序渐进,一方面强调练功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在功夫上循序而行,不急于求成。更不能见异思迁,乱换功法。
附:常用的经脉和穴位
1.手太阴肺经
(1)中府 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向外斜刺或
平刺0.5~0.8寸。
(2)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直刺0.8~1.2寸。
(3)少商 拇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点刺出血或浅刺0.1寸。
2.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 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
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直刺0.5~1寸。
(2)曲池 屈肘,当肘横纹外端凹陷中。直刺1~1.5寸。
3.足阳明胃经
(1)足三里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直刺1~2寸。
(2)丰隆 小腿前外侧,外踝上8寸,当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
中点,条口穴外开一横指。直刺1~1.5寸。
4.足太阴脾经
(1)三阴交 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直刺1~1.5寸。
(2)阴陵泉 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中。直刺1~2寸。
(3)血海 髌骨内上方2寸处。简便定位法:患者屈膝,医者以
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
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直刺1~1.5寸。
5.手少阴心经
(1)少海 屈肘,当肘横纹尺侧端凹陷中。直刺0.5~1寸。
(2)灵道 神门穴上1.5寸。直刺0.5~0.8寸。(3)通里 神门穴上1寸。直刺0.5~0.8寸。
(4)阴郄 神门穴上0.5寸。直刺0.5~0.8寸。
(5)神门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直刺
0.3~0.5寸。
(6)少冲 小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手太阳小肠经
(1)少泽 小指尺侧指甲旁约0.1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阳谷 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小头前凹陷中。直刺0.3~
0.5寸。
7.足太阳膀胱经
(1)肺俞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向脊柱斜刺0.5~
0.8寸。
(2)厥阴俞 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向脊柱斜刺0.5~
0.8寸。
(3)心俞 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向脊柱方向斜刺
0.5~0.8寸。
(4)膈俞 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5)肾俞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直刺0.5~1寸。
(6)气海俞 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直刺0.5~1寸。
(7)关元俞 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向脊柱方向斜刺
0.8~1.2寸。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8)膏肓 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向脊柱方向斜刺
0.5~0.8寸。
(9)神堂 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向脊柱方向斜刺0.5~
0.8寸。
8.足少阴肾经
(1)涌泉 足底中,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直刺0.5~1寸。
(2)太溪 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直刺0.5~1寸。
(3)俞府 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斜刺或平刺0.5~
0.8寸。 9.手厥阴心包经
(1)曲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直刺1~1.5寸或点
刺静脉出血。
(2)郄门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
刺0.8~1.2寸。
(3)间使 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
刺0.5~1寸。
(4)内关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宜
刺0.5~1寸。
(5)大陵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饶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
0.5~0.8寸。
(6)中冲 中指尖端的中央。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10.手少阳三焦经
(1)外关 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直刺0.5~1寸。
(2)支沟 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直刺0.8~
1.2寸。
11.足少阳胆经
(1)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处。针尖微下,
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2)阳陵泉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直刺1~1.5寸。
(3)丘墟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直刺0.5~
0.8寸。
12.足厥阴肝经
(1)行间 足首,第一、二趾间的缝纹端。斜刺0.5~0.8寸。
(2)太冲 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直刺0.5~
1寸。
(3)期门 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斜刺或平刺0.5寸或点刺
拔罐。
13.任脉
(1)关元 脐下3寸。直刺1~2寸。
(2)气海 脐下1.5寸。直刺1~2寸。
(3)神厥 脐的中间。一般不针,多用艾条或艾炷隔盐灸。
(4)中脘 脐上4寸。直刺1~2寸。
(5)膻中 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平刺0.3~0.5寸。
14.督脉
(1)命门 第二腰椎棘突下。向上斜刺0.5~1寸。
(2)至阳 第七胸椎棘突下。向上斜刺0.5~1寸。
(3)身柱 第三胸椎棘突下。向上斜刺0.5~1寸。
(4)大椎 第七颈椎棘突下。向上斜刺0.5~1寸。
(5)风府 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
不可深刺。
(6)百会 后发际直上7寸。简便定位法:耳尖直上,头顶正
中,平刺0.5~0.8寸。
(7)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平刺0.5~0.8寸或点刺
出血。
(8)人中 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即上1/3与下2/3交界处。
向上斜刺0.3~0.5寸。
15.经外奇穴
(1)印堂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平刺0.3~0.5寸。
(2)太阳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3)夹脊 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向
外斜刺0.5~1寸。
医生忠告
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心血管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由于心脏长期负荷过重或心肌病损使心肌收缩力下降或舒张力减弱,心脏不能排出足够血液以满足组织代谢需要,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发展到严重阶段就可以发生心力衰竭。积极防治各种引起心力衰竭的心脏病是很关键的一步。本节着重介绍了心力衰竭的传统疗法,这些传统疗法如:针刺、耳压、艾灸、拔罐、推拿、刮痧、气功等疗法。针刺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在人体经络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主要通过调和阴阳、扶正去邪、疏通经络来防治心力衰竭。针刺时要注意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等情况。“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不但与经络有关,而且通过经络与脏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用耳压疗法时需注意按压的力度、按压的时间、按压的方法等。灸法主要是使艾火的热力通过经络的传导,发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回阳固脱等功能来防治心力衰竭的。用艾灸时需注意热力是否充足,火气是否均匀,并要防止晕灸和火灾。拔罐疗法作用与灸法相似,用拔罐疗法时需注意拔罐的适应证等刮痧主要是对皮肤的特定部位给予适当刺激,发挥卫气的作用,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改善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刮痧时需注意防止感染,刮痧的手法等。推拿时需注意患者对手法的反应,以免手法过重。用锻炼健身气功时 要掌握调息、调身、调心这三个要素,做好练功前的准备工作,练功的时间及强度的选择,正确掌握练功的要领。这些传统疗法适合于处于心力衰竭缓解期或轻度心力衰竭的患者,对于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需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抢救措施。当然,传统疗法中用得最多的,当属中药,但中药处方较为复杂,应去医院找医生予诊疗。
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家人的共同努力,加上自己的配合,刘大爷的病情日趋稳定,康复效果也逐渐显现。两个月后,刘大爷终于基本恢复了往日的风采,你看他: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远看还真看不出前不久曾是个被医生发出过“病危通知”的人。但往日的病痛折磨仍历历在目,且常识告诉他,慢性心力衰竭者的心功能要彻底恢复是几乎不可能的,随时都会“二进宫”,预防再次发作十分重要。他做起了有心人,在阅读各种报刊、书籍时,不时地将与心衰预防有关的内容,粘贴成“剪报”,对其中的一些疑难点,他还利用各种机会请教他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其目的有二:一是自己养生、保健的需要;二来还可以让周围人一起增长知识。今天,他带着自己的剪贴本去“社区活动中心”,向周围的人宣传心脏病防治的常识,难怪大家称他,是“久病成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