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胎陶瓷的文化语言—釉饰装饰(上)

釉,也称釉子,是覆在陶瓷胎骨上的透明或半透明、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釉料的主要成分是釉石,碾碎细炼后制成釉浆,挂在成型的坯表上。釉料熔点比胎骨要低,有较强的张性和流动性,烧结后平匀光滑。除耐磨、耐蚀、不渗水等理化性能外,陶瓷挂釉等于披上一件美丽华灿的衣裳,光彩照人。

中国工匠在釉上倾注心血尤多,他们不仅重视釉料的附着性、流渗性、透明性和熔点等技术性能,更强调釉色的艺术观赏效果。似膏如脂、若玉类冰的肌质,蟹爪冰裂、梨皮兔毫的纹理,古镜破苔、雨过天晴的釉色,聚球攒珠、蚯蚓走泥的殊效,都被视作上乘的釉境,而为窑工孜孜追求。古代关于瓷器釉肌釉色的品评描绘,极富诗情画意。如评青瓷:“巧写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自釉发端于新石器时代以来,历来窑工不断开发精炼,造就了纷繁、绚烂的釉种品色。所谓缥色、月白、天青、粉青、豆青、蟹壳青、茶叶未;所谓钧红、祭红、宣红、郎窑红、鸡血红、桃花片、美人醉、三阳开泰;所谓卵白、甜白、青白、象牙白;所谓玉毫、油滴、玳瑁、鹧鸪斑;所谓窑变、开片、粽眼、金丝铁线……皆为久负盛名的中国经典釉色。

搅(绞)胎瓷的釉饰有其特殊性,需要更充分地露其胎骨内的纹饰图案,这种以透明釉为主的装饰,丰富了造型设计和纹饰装饰的文化语言,是搅(绞)胎艺术瓷文化内涵——如翠似玉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釉饰主要是瓷器表层的装饰,釉是因瓷器的装饰而存在的。釉的装饰功能无论是高温釉还是低温釉,均丰富多彩,别具情趣。

搅(绞)胎瓷釉饰比较丰富,有透明釉、透明颜色釉、超薄亚光釉、搅(绞)釉、无釉。各种釉饰的方法呈现出的美学效果有很大的差异,陶艺家在创作搅(绞)胎瓷作品中应有选择地运用。

搅(绞)釉是釉饰中最丰富多彩的,它可以和搅(绞)胎结合体现搅(绞)胎搅(绞)釉的独特文化艺术魅力。特别是搅(绞)釉的“流变、釉变、窑变”,运用多种色釉的合理搭配,严格控制色釉流动范围,力求使作品的远、中、近景,色釉明朗、层次分明、主题突出、静中有动,突出自然天成的美感。用诗意蕴喻釉彩之美,使作品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力。搅(绞)釉所表现出的釉色肌理,在作品中起到了调节空间、强化气氛、纯化感悟及幻化心理的作用。

透明釉、超薄亚光釉、透明颜色釉、搅(绞)釉、无釉的装饰效果都是在追逐如翠似玉的瓷质感,表达着对玉文化的敬仰之心,釉厚如玉,釉色清翠滋润,宛如翡翠。体现了“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之美和含蓄、内敛的文化意蕴。

搅(绞)胎釉饰有其独特的美学装饰效果,透明釉装饰的淡雅清香、晶莹如翠、光泽柔润、色彩丰富、古朴典雅;超薄亚光釉装饰的厚重沉稳、质感大气、内涵外敛、秀外慧中;搅(绞)釉装饰的色泽艳丽、凝重、五彩渗化、绚丽多变、意境万千;无釉装饰质感光洁、精巧柔润;透明颜色釉装饰的艳而不丽、透而不浮的神秘感。

釉饰装饰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载体上;作品的独创性、材质的特殊性、装饰的丰富性、搅(绞)胎瓷釉饰装饰的丰富性是它艺术价值的最好呈现。

中国陶瓷艺术在唐代创造了工艺高峰,陆龟蒙曾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述的“千峰翠色”,正是对莹润釉色特点的诗意写照。杜甫曾诗赞白瓷:“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窑工由于对长石釉的使用、配料和烧造气氛的卓越把握,终于在烧造上达到了理想的类玉效果。这正是——“似玉如瓯”。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的品质体现得最为深刻的时代。当阳峪窑也不例外,搅(绞)胎搅(绞)釉瓷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静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摹的审美风范,几乎成了“如翠似玉”的转换

中国白瓷在宋代形成南北二系。北系以白中泛黄的定瓷为代表;南系则以白里泛青、青中见白的景德镇瓷为代表。青白瓷体现了白瓷领域卓越的类玉追求,它不仅使素器“白如玉”,亦把这种釉色品质广泛地带入后来各种彩绘瓷中。由宋至元,由元而明清,景德镇以“天下瓷宗”之尊垄断了中国瓷业。

在搅(绞)胎瓷作品的创作中,釉饰的文化语言更多地是装饰性和对造型、纹饰的文化语言的一种补充和语境的丰富,更多地增辉与形式的文化艺术追求,是对文化语言内容的形式要求,也只有如此,文化语言才能更完美,更容易得到大众的审美认可。釉饰装饰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透明釉的质感与胎内纹饰的融合是“如翠似玉”文化追求的必然。釉饰在瓷器中的运用是为了掩盖胎土的审美中的不足,彩用釉饰最亮丽莹润的质感呈现瓷器的美感,配制的釉料是不透明的。而搅(绞)胎瓷的釉饰恰恰相反,需要的是将胎内的纹饰线条和色感的美展示出来,釉饰就必须采用透明釉的配方,突显胎内的纹饰之美。透明釉的应用所表达出的质感也顺应了搅(绞)胎瓷创作的文化追求,如翠似玉的艺术效果。

②对釉饰的重视才有了搅(绞)釉装饰,创作出“自然天成”风格语境的审美文化追求。创作的搅(绞)釉作品多是与搅(绞)胎技法结合,称为搅(绞)胎搅(绞)釉艺术瓷。搅(绞)胎作局部装饰,主题是搅(绞)釉技法创作。搅(绞)釉作品多以山水入画,多色彩的釉饰及釉彩的流动性、色彩的多变性、纹理变化的幻想语境,搅(绞)釉山水作品的整体气势飞动,近观的可读性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以奇特之美,不可复制性,赢得了收藏家的厚爱。

③彩釉、无釉、亚光釉为“表里如一”的搅(绞)胎瓷手工编花艺术的纹饰美增辉加彩。彩釉就是在透明釉内加入高温颜料调色而成,主要起到装饰的色彩效果,丰富了搅(绞)胎瓷的色感,以满足不同文化语境的装饰需求。无釉最直接表达纹饰之美,没有任何的掩盖,这种无为而治的装饰方法实际是没有装饰,皆因所有瓷器都有装饰,那没有装饰的釉也就列为一种装饰了。无釉最能透出胎质的美,纹饰的美,所以对原材料的要求极其严格,配方也很讲究,不然烧不出玉质感的效果。再则无釉装饰有利于二次创造,烧好出窑的搅(绞)胎无釉作品,由于火的烧练,或变型、或斑驳。我们彩用玉雕的手法,雕饰拋光二次创作,呈现出玉质感及润泽的外观,完美的设计思想充分展现在作品的表达中,原来瓷器也可以再创作,不计工本,瓷的手工编花技法和金刀辩玉的雕琢过程,成就了珍宝级的搅(绞)胎无釉艺术瓷作品。亚光釉主要运用超薄性的特点,纹饰能充分表现,表面的折光率有较大的减弱。厚重、沉静、素雅在作品上的表达,让鉴赏者得到了不同的感受,读懂了搅(绞)胎艺术瓷的心语。总之,搅(绞)胎艺术瓷五种釉饰的方法,使造型艺术和绞饰语境纹化语言变得更丰富多彩。

(0)

相关推荐

  • 陶瓷上纹样(二)

    陶瓷表面花纹,小到一片叶,大到整片星空,内容包罗万象,它为陶瓷带来别样的美感,不同种类的花纹表面看似小小的变化,深层却蕴含一种文化的流传. 承接上篇,继续收集陶瓷上的纹样 上一篇说了五个陶瓷常见纹样分 ...

  • 收藏殿堂 | 宝石釉——古陶瓷的豪华精绝本色

    元代宝石釉瓷器是一代名品,所谓的宝石釉顾名思义就是釉面的质感具有宝石般高雅的光泽和色调,很是夺人眼球.有位资深藏家发来几件珍爱的藏品愿意分享给古陶瓷的爱好者,如下: 元代宝石蓝釉描金银红绿彩三英战吕布 ...

  • 【古建文化】中国古建筑装饰上的那些动物

    由于建筑装饰的特殊性,它不可能像绘画.雕塑那样直接描绘,雕刻出某一种具体的情节,所以多采用象征与比拟的方法去表现一定的内容,也是采用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动物.植物.器物等形象,单独地或者组合地表现出一定 ...

  • 50余款单色釉陶瓷,无法抗拒的“釉惑”

    七件玫茵堂旧藏豇豆红瓷器 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品中的"大家闺秀".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高:20.8厘米 单色釉 ...

  • 【趣味地图】包邮区的N种打开方式:一个包邮区,文化语言风俗大不同 |吴语公众号

    吴语 ISO 693-3 wuu 吴语(语言代码:ISO 693-3 wuu)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 ...

  • 50余款单色釉陶瓷,极致的“釉惑”!

    七件玫茵堂旧藏豇豆红瓷器 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陶瓷制品中公认的"大家闺秀".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高:20.8厘米 单色釉, ...

  • 国外陶瓷历史文化浅析

    国外陶瓷历史文化悠久,主要陶瓷国有:日本,朝鲜,法国,英国,德国. 一.日本 陶瓷历史文化背景:大约在一万年前,日本就开始制作土器了,根据时代和式样的不同,起名为绳文土器.弥生土器.一般认为,日本最初 ...

  • 展讯 | 百年陶瓷展呈现中国陶瓷的文化传承史

    一场特别的陶瓷收藏展正在上海展出.6月18日,上海璟通艺术中心举办<年轮--璟通百年陶瓷展>.展览通过四个板块勾勒出近百年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上海璟通艺术中心负责人熊景兰表示," ...

  • 单色釉陶瓷,无法抗拒的“釉惑"

    七件玫茵堂旧藏豇豆红瓷器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品中的"大家闺秀".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高:20.8厘米单色釉,也 ...

  • 千年古韵存,陶瓷绘文化—第二期

    九九又重阳.久久的秋意,秋高气爽.心旷神怡.菊黄果红.佳节快乐! 寒露過後,黃花紅葉,妝點秋光,重陽來到,又是一年九九重阳的日子.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爲重陽節,二九相重,稱爲"重九&qu ...

  • 非物质文化[语言文字]

    含义 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1)与自然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自然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2)与社会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语言.文字.风俗.道德.法律等:如楹联等.(3)与物质文化相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