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楚成王玩火自焚,背后隐藏着楚贵族的百年内斗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晋文公篇(17)

主笔:闲乐生

公元前633年,是楚成王最志得意满的时候,不仅郑、许、陈、蔡等靠南的中原诸侯都成为了楚的仆从国,鲁、曹、卫等靠北的诸侯也宣布奉他为盟主,于是他率军大举攻打齐宋,齐国是大国,倒还能应付,宋国就惨了,宋成公抵挡不住,只得向晋国乞援。晋文公于是以先轸为元帅,出兵一举拿下了楚国的小弟曹国与卫国。但此时宋国已经快支撑不住了,因为楚成王为了避免与齐晋等大国交战,已经让楚军从齐国撤了回来,与齐议和,然后专心攻打宋国,此时宋国已被围困了快一年,实在撑不住了,于是仗着体内最后一口真气,一面垂死挣扎,一面派大夫门尹杀出重围去到晋军处,请求晋军迅速增援。

文公何尝不想打败楚国,称霸中原,可楚齐如今已议和,光凭借晋宋二国之力,不一定能打过楚与郑许陈蔡的联军,何况晋军到宋地乃远离本土作战,孤军深入,万一战败,晋国将前途尽毁,于是忧虑地对先轸说:“宋人告急,舍之则绝。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

先轸不愧是一代兵家,他出主意说:

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

也就是说,当初宋国许诺给晋国的财物,晋国不要了,让宋国转送给齐、秦两个大国,请他们去做和事佬劝楚国退兵。同时又将曹卫二国的地盘分一些给宋国。楚国一生气,就会继续打宋国,齐秦调停失败,为了挽回颜面,自然会站到晋国这边,一起对付楚国。

晋文公闻言大喜,道:“爱卿妙计也,楚国安得不入寡人掌中也!”

“哈哈哈哈……”君臣再也忍不住得意之情,相视大笑也。

另外一边,楚成王还算老道,他一下子就发现了晋国的外交陷阱,于是将大军退回到申邑,然后命令宋国前线的大将成得臣也立即撤军,成得臣却想再坚持一下,至少要把宋国拿下再退兵。

关于楚军主将成得臣这个人,他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此人行事颇为刚愎,且对士兵过于严苛,曾经在阅兵的时候用鞭子责打了7个士卒,用长箭刺穿了3个士卒耳朵,所有的大臣都认为他执法如山,治军有道,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只有楚国贵族蔿吕臣十三岁的儿子蔿贾认为他行事太拘成法,不知变通,勇于任事,昧于决机,迟早都会打败仗。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蔿贾对成得臣的看法果然一针见血,看来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虽然这个少数人只是个小屁孩儿。

所以楚成王生怕成得臣惹事,又让人苦劝成得臣,要他千万不可与晋军交战:“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上古兵书《军志》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晋之谓矣。”

成得臣能做到楚国令尹,自然也是有两把刷子的,他也知道这仗不好打,最好能通过权谋来解决问题,于是他苦思冥想,想了个鬼主意,于是派大夫苑春出使晋军,说:“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让晋文公把曹卫二国的土地吐出来,并厚待他们的国君,这样楚军便会解去宋国之围。

图:晋文公

晋文公的高参狐偃一听气坏了:“子玉(成得臣)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认为楚国拿一个宋国换曹卫两个国家,晋国亏了,不能答应。

然而先轸的脑袋非常清醒,他一下子看出成得臣的诡计,这家伙太鬼了,如果不答应他的和议,那就是穷兵黩武,弃宋不仁,显得太没爱心;而且当年晋文公流亡楚国时曾受楚成王招待与恩惠,若主动与楚战则是背恩,显得太没人品;忘恩负义,违礼不仁,咱们的形象分就全没了!而且这样一来,楚国一句话对宋曹卫三个国家施了恩,而晋国却招了三个国家的怨。况且,晋国此次出兵本就是为救宋而来,若公开拒绝楚的方案,又如何向秦、齐等盟军解释?

但是,如果答应他的和议也不行。因为这样的话,一则卫、曹、宋三国都会对楚国的存续之恩铭感于心;二则楚国距离宋国远比晋国要近,他这次虽然放弃了,但找到机会必然卷土重来,到时晋国再想召集这么多国家来救宋就没这么容易了。

总之,成得臣这一招,等于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对方答不答应,他都赢了。

晋文公听到先轸这么一分析,感觉头都大了,没想到成得臣这求和里竟有这么多猫腻,答应也不行,不答应也不行,那咱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先轸笑道,好办,咱们既不答应,也不拒绝,不理他就是。不理他,他就没有在道义上谴责我们的借口了。

当然,不理他只是消极的行动,我们还是得有些积极的。具体来说,就是私下答应为曹卫复国归地,以此逼他们给楚国写绝交信,还是话很难听的那种。成得臣被激怒,若北上来攻,则宋围自解;这样一来,咱们就把破坏和平的罪责推到了楚方,而晋则有主持正义的名声,从而可获广泛的舆论和诸侯的支持;第二就是使楚孤军深入,又失去曹卫,后勤兵马供应线难以畅通,而晋军则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可得全胜。

另外,既然咱们不准备答复成得臣的和议,不如把他派来谈判使者苑春给扣了,可以火上浇油,让成得臣的血压再升高一点,智商则降低一点。

晋文公一听大喜,先轸这一招先反间再引蛇出洞,双管齐下,天衣无缝,果然不愧于晋国第一谋略大师的称号。于是依计行事,成得臣果然大怒,发誓要与晋决一死战,所以派人回复楚王说:“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图:楚平王

说到这里,我必须给大家交代一下背景资料了,春秋早期到中期,楚国除了楚王之外,实际掌握楚国军政大权的还有斗、成、屈、蒍四大公族,其中,斗成二族都出自若敖族(楚国第十四任君主熊仪的后裔,熊仪谥号若敖),自然结成一党(成得臣本是楚国令尹斗伯比的儿子,因获封成邑而改称“成”氏,与斗氏分族)。而蒍氏(楚国第十六任君主熊眴的后裔,熊眴又称楚厉王、蚡冒)和屈氏(熊眴之弟、楚武王熊通之后,楚成王亦楚武王之孙)地位稍低,他们又结为一党。楚武王时期(前740-前690年),若敖一族开始崛起,斗伯比、斗廉、斗祁、斗榖於菟、成得臣等人先后担任楚国令尹的军政要职,而蒍、屈二族却只能屈居在若敖族之下,心里十分郁闷,若敖族每建一次战功,他们都要酸葡萄半天。这一次楚国暌违五年重犯中原,最后的战果如何,对于四族的权力洗牌都十分重要,在这个敏感时刻,成得臣自然成为了四大家族两派党争的焦点人物,他的成败决定了两派的命运和权力走向,所以,成得臣一定要打这一仗,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是为了若敖一族的荣誉和尊严。

与此同时,若敖氏的强大也逐渐引起了楚王的不安和猜忌。若敖氏尾大不掉,不但完全把持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大权,还可以自由挑选令尹,任命自己的族人当职,这对楚王的王权是个极大的威胁。另外,四大家族的矛盾也让他十分头痛,领导者最大的难题,就是平衡各方势力,协调各方矛盾,他既不想看到成得臣战胜晋国若敖坐大,也不想看到得臣战败丧师辱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打这一仗,等他解决好内部的不安因素,再来跟晋文公一决高下,可是他万万没想到,楚国内部矛盾竟演化成如此的局面,让成得臣甚至想在战争中以侥幸取胜来回敬蒍、屈二族对他的“抹黑与谗言”(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事已至此,这一仗已然不可避免,而晋文公又已在外交中尽占先机,楚军已无甚胜算,如今之计,只好尽量保存实力,千万不能把主力交给他,否则非得把自己的棺材本赔完了不可。于是,楚王将自己的嫡系部队全部撤走,只给成得臣留下了西广和东宫(楚太子的亲卫)数千王卒(注1)。这样一来成得臣即使战败,损伤的也只是他若敖氏的实力,若敖氏实力受损,四大家族的实力自然就均衡了,谁也无法坐大,这也不失为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好结果(注2)。

事已至此,成得臣只好出动了所有的若敖私卒,所谓私卒,就是楚国贵族的宗族亲军。主要为车兵。春秋时期,楚国王族子弟和大贵族在自己所封的食邑上各自拥有武装,这些武装不属国家编制,故称“私卒”。贵族以私卒听从楚王之命出征的形式,作为向楚王纳赋。私卒多以各自宗族的子弟为兵员。若敖的私卒,共六卒,每卒兵车30乘,六卒则总共兵车180乘,大约27000人,作为楚国的中军。再加上楚国小弟陈蔡郑许四国以及申息两邑的地方兵作为左右二军,楚军的总兵力仍在八万以上。而晋军三军有兵车七百乘,华夏诸侯军制每乘配兵75人,则晋军大约有52500人,再加上齐秦两国的盟军,晋国方面的兵力应该也在七万以上,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但由于楚国成得臣这边有派系众多的劣势与保存实力的想法,所以这场规模浩大的城濮之战还未开战,楚国就早已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注1:王卒是楚王出征时的随身卫队,由王族子弟组成,其精华是左、右“二广”,每广有战车一卒三十乘,按楚国军制,每乘战车配兵150人,也就是说楚王只给了得臣区区4500个兵。当然,这也是精锐。

注2: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个好主意。后来成得臣虽然战败,却只损失了楚国的地方部队与陈蔡郑许等盟军,而保住了若敖私卒大部分主力,楚成王便逼迫他自杀,导致若敖族与楚成王彻底决裂。数年后,成得臣之子成大心支持楚太子商臣发动政变,弑杀了楚成王。可见君王可以玩弄谋略,但还是要小心不要过分,否则恐怕引火烧身,玩火自焚。

(0)

相关推荐

  • 城濮之战

    历史故事新编-5 城濮之战 文/墨吟 夏天 齐国的霸主地位衰落之后,楚国乘机跨过长江,挺进中原,灭掉了许多小国.自取得泓水之战胜利后,宋国不得不与楚国联盟,听从楚国调遣.其余如郑.许.陈.蔡.卫.曹等 ...

  • UC头条:城濮之战,为何能一战而霸诸侯,是什么成就了晋文公霸业

    公元前650-630年间,华夏大地上的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周王早已从诸侯的保护者,沦为被保护国:替代周王保护诸侯的齐桓公已经垂垂老矣,难以遏制越来越频繁骚扰中原的南蛮北狄:南方的楚国方兴未艾,跃跃欲试想 ...

  • 晋国争霸战(二)

    智激子玉 上回说到楚成王接哨探情报,说晋国已赶了卫君抓了曹君,成王惊恐不已,深深叹服晋文公的能力,于是决定班师回国,同时派人命成得臣子玉撤除围宋军队,一起班师回国. 1 楚成王知道,别人都好说,唯有这 ...

  • 晋国争霸战(三)

    城濮之战 1 上回说到楚国令尹子玉得知宛春已被晋国拘禁,又有曹卫二君来信要与楚国绝交,急火攻心,当场摔倒,人事不知. 过了许久,子玉悠悠醒转,咬牙切齿地说: "重耳老贼,当初你流浪到我国,我 ...

  • 《春秋·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全文,翻译赏析

    -----仗越打越精 [原文]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懿次于城濮(1).楚师背郄而舍(2),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3):"原田每每(4),舍其旧而新是谋(5).&q ...

  • 孙武兵法源头何在,学者研究发现:城濮之战开了诡道用兵先河

    作为中国兵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孙子兵法>用"兵者,诡道也"这区区五个字道尽了战争本质,成为二千多年来兵家圣典,到了高科技盛行的今天,<孙子兵法>不仅没有衰 ...

  • 春秋战争第一次使诈是在城濮之战?追溯既往,却是今人误导普通观众

    央视播放的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在社会中影响很大.然而,在看过三集后,觉得这套纪录片虽然在制作上堪称精良,却在许多历史的细节上疏漏甚多,颇有误导观众之嫌. 比如说,在介绍晋.楚争霸的决定性 ...

  • 话说宰相(21)成得臣:在“城濮之战”中溃败,引咎自杀于归途

    (图片来自网络) 话说宰相(21)成得臣:在"城濮之战"中溃败,引咎自杀于归途 余大中 成得臣(?-前632年),名得臣,字子玉,若敖氏后裔,斗伯比之子,斗豰於菟(斗子文)之弟.前 ...

  • 城濮之战:晋国和楚国第一次正面较量,决定了春秋历史走向!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主宝座的首次大战,也是晋国和楚国第一次正面较量.在春秋初期,晋国和楚国通过兼并周边地区的弱小诸侯国,逐 ...

  • 中国史上战争(11)晋楚城濮之战

    楚国致力中原与晋国图霸期领导诸侯捍卫中原之冲突是城濮大战基本导因. 周襄王十八年,即公元前634年,楚国控制中原之形势实已相当稳固.不料中原诸侯宋国忽叛楚通晋,予晋文公以莫大之鼓舞,亦予楚成王以莫大之 ...

  • 晋楚争雄:从城濮之战看南北霸权归属

    导读 中国历史的浩渺烟波引起后人的无限遐想,如水之有源,似泉之有头.中国文化的正统生成时代当属那个高岸为谷,低谷为陵的先秦时期,在大争之世,凡有血气之人,皆有争心,在周天子权威骤然崩溃之后的王权真空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