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二团拾蘑菇 / 贺养初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76期
审稿|谭长征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一四二团拾蘑菇
    
文/贺养初
二0一八年十月下旬,秋意已暮、新冬将至。从老伴同事发来的她们在第八师一四二团十三连拾蘑菇的照片。从照片上看,树林里,枯黄的树叶覆地、蘑菇多如繁星。能在这个寒意稍浓的季节,真是罕事一桩。一家人都感惊奇,第二天便驾车前往。
我们从沙湾县城出发,沿219县道一路向北,映入眼帘的是红旗农场、一四一团、一四二团以及各连队的方向路牌,条田、林带、柏油公路以及大片大片白花花的棉田。棉田里采棉机在忙碌着,机子过后、灰尘散去,留下光秃秃的棉杆。地头或立或躺、横七竖八地堆放着硕大的圆柱体棉包。四十年前,这里还是人迹罕至、寸草不生,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如今变成了万家灯火、万顷良田的绿洲。几乎清一色的、覆盖着白色大篷布的蓝色车厢、拉着棉花的绿色大马力拖拉机,一辆跟着一辆、从头望不到尾,到棉加厂出售。我由衷地赞叹:”兵团人不简单,是他们创造了这里的辉煌”。车行约十几公里后,才到了拾蘑菇的地方。
这是偌大的一片四四方方的杨树林,足有千亩之多。林边有一电动水井,林间滴灌的黑色水管与水渠纵横交错。有的地方芦苇、灌木葱茏,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湿地泥水之中,有的地方除了高耸云天的白杨树和一层落叶,再无其它。已经发黑腐朽的树桩依稀可见,看来这片树林有些年代了。树木的行距、间距和渠道都十分规范、整齐划一,小四轮可在行距间来往自如。透过树木间距、行距,隐约看到林外的公路、奔驰的汽车,听到拖拉机往返送棉的突突声响。可以想象这里夏季浓荫蔽日,人们一边拾着蘑菇,一边享受酷暑时节的阴凉。如今树叶变黄稀疏,冷风下,飘飘洒洒地纷纷落地,仿佛脚下铺上一层厚厚的海绵毯,踩在上面松软、柔绵。树间蜘蛛网多如牛毛,撞到人脸上、身上,烦不胜烦。我们不停地用手擦拭,一副狼狈、尴尬。特别是一只只黑色的大蜘蛛,更让人毛骨悚然。无奈,我们手持树枝,在面前挥舞、开路,拂去蜘蛛网,蜘蛛也在瞬间慌忙逃遁、消失,不知去向。
我们在林间四面撒开,各奔东西寻觅蘑菇。林中蘑菇多寡不等,有的地方空空如也,有的地方虽说寥寥无几,但也俯首皆是、唾手可得,有的地方数不胜数、一片挨着一片。蹲下身子半天不挪窝,在落叶中采摘、左右逢源。捡弃杂草、树叶,剥掐去根部泥土,放入袋中。拾得最多的似小拇指般大小的伞形,筷子般粗细的次之,偶尔也有长在树桩上大如手掌的扇形。到了中午时分,大家两手拎着满满的塑料水桶、袋子,低一脚高一脚、气喘吁吁地走出树林。蹲在公路边啃馍、喝水,当做午餐。
歇息片刻,我们又匆匆返回杨树林。直至夕阳西下,还不舍离开、一个个脸上溢满笑容、大包小包地满载而归。
到家后,我们连夜收拾、复捡,并在地暖上摊开晾晒。两天后,蘑菇稍干,我开着车和老伴又去了一次,还是满载而归。客厅、餐厅、三个卧室的地上到处都是晾晒的蘑菇。老伴做了蘑菇揪片子饭、炒了蘑菇炖鸡肉,香味浓厚、清醇可口、让人胃口大开。还送给亲朋以及左邻右舍,大家都喜形于色、赞不绝口。
初冬时节,能在这里拾到如此之多的蘑菇,实属罕觏。这得益于认真、严谨的兵团人重视造林绿化和严格管理,才创造了适宜于蘑菇生长的环境和条件,且生生不息。杨树林四周眼皮底下的军垦人,此时正忙碌于秋收,无暇顾及于此。想到这里,我心中便泛起一阵惋惜和歉意。
我们约好了,明年春天还来,因为这片树林尚存,灌溉设施完好,肯定还会生长出许许多多的蘑菇。“一传十、十传百”,毗邻而居的沙湾县城人,定会闻风而动、趋之若鹜,平添一种生活乐趣,享受这树林中的野味美食。
这不仅仅是拾了几回蘑菇,重要的是,我观赏了几十年从未光顾过的碱滩戈壁的巨大变化。是勤劳勇敢的兵团人屯垦戍边、忘我付出,创造了人间奇迹。我心怀敬意,向他们致谢。我会记住一四二团十三连的杨树林,更会记住我目之所及、一马平川的棉田、还有那一台台绿色大型采棉机忙碌采棉、长龙般拉运棉花到棉加厂交棉的车队,这壮观天下无的喜人丰收景象。
关于作者
贺养初: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出生,陕西蓝田孟村贺家堡人。一九六四年自流来疆。沙湾县西戈壁镇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热爱文学写作,曾在《沙湾文艺》、沙湾县广播电台、新疆广播电台《金色年华》节目、《北疆晨报》《沙湾味道》《老年康乐报》《星海潮》《春晖满园》等报刊、杂志、广播电台上发表小说、散文、新闻稿件多篇。

 

往期作者精彩文章回顾
【滋水 · 散文】贺养初:贺万春——我的老家隔壁人六绪叔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