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前之所以要熟读书目,就是为了读最好的版本,而不是广收杂买
前两天看到一位书友上新了很多与鲁迅有关的书籍,自我介绍是个鲁迅迷,收集了很多与鲁迅有关的书籍,由于年岁的原因,大概是精神头和视力都下降了的缘故吧,所以,准备散出去。我点开他的网页,的确令人惊叹,有我所略知一二的,更有很多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可见其广博。但文字中也不难见到书友的无奈与不舍。
我是深以为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虽然原因不同,结果倒也类似。
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期,突然迷上了庄子,居然把早些年买来接灰的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磕磕绊绊看完了。当然了,庄子难就难在第一册,内篇,看过了内篇之后剩下的外篇和杂篇就显得是小菜一碟。感觉比看那种前言不搭后语的《论语》有意思,也比看盛气凌人的《孟子》更随和更超脱。于是又异想天开似的想深入研究起来。
手头正有一本《书目答问补正》,又参照吕思勉的一本书目累的书的介绍。知道了和庄子有关的书籍。于是我购买了《庄子集释》《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庄子纂笺》《定本庄子故》《庄子口义》《重订庄子集注》《补义庄子因》《庄子南华经解》《庄子发微》《庄子内篇新解庄子通疏证》《庄子新释》《庄子浅注》《庄子校诠》《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王夫子著作集》《老子翼庄子翼》《庄子诠诂》等书。
这些差不多都是《书目答问补正》中所提到的研读庄子的重要典籍。即使现在在电脑跟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击着这些书名,也能大概回想起当初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梦想和决心啊。
《庄子校诠》通读了两遍,在字词上算是大概疏通了,其他《庄子发微》也通读了。收获了很多。然而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对“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似乎想通了,可是对”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的解释,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了,看遍上述所有,都不能让我信服。
于是我发现,对于一些好理解的东西,大多数的解释都是对的,而对于一些难点,都是自说自话,绕弯子。我只是一个看热闹的门外汉,而非想做什么专家,也用不着写论文来旁征博引。这么多书,就这么多篇的庄子,就是原文的完全重复和类似意思的差不多的重复。既然是重复,要那么多作甚,还是都散了吧。
于是,我准备只留一套《庄子集释》来慢慢啃,其他的准备散掉,给需要的人吧。并且决定,以后在买书的时候,也尽可能地最简化。衍生品尽可能要慎重,看鲁迅,先看全集再说,至于周建人写的回忆录,还是一边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