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泛舟】俞思义︱ 将错就错的成语解释

将错就错的成语解释

文/俞思义

《现代汉语词典》(下面简称《现汉》)第七版将【七月流火】解释为:《诗经·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农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这样的解释原本是正确的。可是接着又补充说: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因人们误把农历“七月”理解为公历七月,把“火”理解为火热)。这补充的解释是把人们错误的理解扶正了,是将错就错。

对这种做法引起的争论,暂不讨论。事实上将错就错的成语解释已不止这一条。也不是从第七版才开始。如:

【空穴来风】在第六版里就解释为: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是本意)。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这是人们的错误理解。现在转正了。

【上行下效】《新华成语词典》(以下简称《新华》)解释:“行:做。效:效法。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怎么干。多含贬义。《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而《现汉》第六第七版解释为:上面或上辈的人怎么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么做。除了增加“上辈、下辈”,特别是取消了“多含贬义”这一说法。还特地举例:“领导带头遵纪守法,就会产生上行下效的积极效果。”由贬义变成偏褒义。

【火中取栗】《现汉》第六第七版解释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脚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都被猴子给吃了(见于法国拉·封登的寓言)。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这的确是原意。可是《现汉》接着又说:“也指冒险行为,使自己蒙受损失。”显然是迁就了误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第六第七版释义如下:“原为佛家告诫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意思是修行到一定阶段,就会有魔障干扰破坏而可能前功尽弃。后用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也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后用来……”已经扩大用法,而“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更是将错就错,于是干脆补充“也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呆若木鸡】《新华》解释:“《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指已训练好的斗鸡,能心神安定,镇定自若,跟木雕的鸡一样。”可见“呆若木鸡”并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能让其他斗鸡望风而逃。可是接着的解释:“后用呆若木鸡形容呆笨或以恐惧、惊讶而发呆的样子”。这就违背愿意了。《现汉》干脆解释为“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钩(勾)心斗角】《新华》解释:“心:宫室中心。角:檐角。指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工致。”唐·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是本意。接着指出:“指诗文的布局结构精巧,回环错落。”也“比喻相互之间明争暗斗”。这都与原义无关。而《现汉》除了带一笔“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接着讲:“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把其中的“心”和“角”误用来形容不良用心及口角之争。与原义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蛛丝马迹】一词最早见于清代王家贲的《别雅序》中:“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这“马迹”之马并不是指供人们骑行的马匹,而是另外一种小昆虫。据语文出版社《通用成语词典》的解释:“蛛丝马迹”的“马”,指的是“灶马”。清人夏敬渠的《野叟曝言》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将其中的“马迹”变成了“虫迹”,这样就更能让人理解了。可是,却有不少人望文生义,将其误解为人们所骑之马,认为 “马迹”是指马的蹄印。《新华》解释:“蛛丝:蜘蛛吐的细丝;马迹:马蹄印。”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中,也称“马迹”为“马蹄的痕迹”。《现汉》回避了这一说法,而是说:“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避免了释义的将错就错。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其完整的语句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作者的本意是,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现在常用这成语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闭门造车】出自宋·朱熹《中庸或问》卷三:“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其意思是,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制造车辆,使用起来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合。这句成语现在是来形容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只凭主观办事。已是一个贬义词。

有人认为,历史在变,社会在变,成语的解释也必然会发生变化。鲁迅说过:“成语和死古典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精髓,既然从现世相的种子,开出的一定也是现世相的花。”这也许有一定道理。

至于【衣冠禽兽】,有人认为它原来是褒义词。说什么明朝文官衣服上绣禽,武官衣服上绣兽,所以“衣冠禽兽”是赞扬这些官员或官服的。这种说法不可靠。不错,明清两朝官服上都绣有禽兽。但是用“衣冠禽兽”形容(甚至赞扬)这些官员或官服的出处何在?而这一成语首先出自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穿壁逾墙,指偷盗行为)。”一出现就是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四卷:“缙绅中有此!不但衣冠中禽兽,乃禽兽中豺狼也。”可见并非将错就错。除了商务印书馆的《辞源》及世纪出版集团的《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这一成语,《现汉》径直解释为“穿带着衣服的禽兽,指行为卑劣,如同禽兽的人。”而没有说“原指……”。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现汉》、《新华》、吉林出版社《中华成语辞海》等的解释也类似。在这一点上还是有共识的。

作者
简介

俞思义,1933年生,在中学教学语文21年,在高等院校教学普通逻辑等21年。从南京晓庄学院退休。

我的昵称是集义所生。六岁时读私塾,先生为我起了“集生”为“字”。这个“字”源于《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所说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意思是,浩然之气必须积善,做任何事都要合乎义才能生成,而不只是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取得的。我用“集义所生”作为昵称,也是一种纪念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