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里求其法(五)

(3)和诗(依韵、用韵、步韵)简说

关于依韵、用韵和次韵(步韵),前人解释颇多,略选如下:

其一:宋·刘邠《中山诗话》:

“唐诗赓和,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用彼韵,不必次。”

和(龢):

从龠从禾。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说文解字》)。禾,嘉谷。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之中和。故謂之禾(《说文解字》)。

松颜客曰:和者,“乐声相应从唱如阴阳和谐”也。和诗者,即是“对别人之诗,和谐相应从唱。”

赓:从庚从贝。庚:

铃类乐器,“连续之乐声”义。贝:本“介类动物”,亦指古乐器名。故,赓者,“连续乐声”也;赓和者,“连续乐声以和谐从唱”也,盖为其诗其声不断也。

以上释名可知,赓和、和诗,重在“和谐从唱而不断”,可以“韵”和,可以“意”和,宽泛自由。前文“误品先缘识字差”中所引《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馀》即为“意酬”之作。又及:酬诗、和诗似难明,皆为“回应诗作”,或“和”更偏于“从唱”,而“酬”更偏于“对答”。故而张籍对朱庆馀之问,有答,是为“酬朱庆馀”。

其二:陆游《渭南文集·跋吕成叔和东坡尖叉韵雪诗》:

“古诗有倡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有之,而不尽同。有用韵者,谓同用此韵耳。后乃有依韵者,谓如首倡之韵,然不以次也。最后始有次韵,则一皆如其韵之次。自元白至皮陆,此体乃成,天下靡然从之。”

其三: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

“按和韵诗有三体:曰依韵,谓同在一韵中而不必用其字也。曰次韵,谓和其原韵而先后次第皆因之也。曰用韵,谓用其韵而先后不必次也。”

其四:清·吴乔《围炉诗话·答万季野诗问》(《答万季野诗问》为清·冯班作):

又问:“和诗必步韵乎?”答曰:“[c1] 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步韵最困人,如相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最难照顾。”

其五:清·赵翼《瓯北诗话》:

大凡才人好名,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古来但有和诗,无和韵。唐人有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元、白始。依次押韵,前后不差,此古所未有也。

如上简而言之:

步:

前后跟随也。“步韵”者,跟随其韵前后不差也。次:次序也。“次韵”者,按次序用韵也。步韵即次韵(又叫:踵韵),最难。

“用韵”者,使用其韵字,不求次序。较难。

依:

衣贴倚人也。“依韵”者,倚靠依托其韵,故不必同字。较易。

不管“依”、“用”抑或“步”,都是与所“和”之作在同一“韵”中,换而言之,也就是与所“和”之作在同一条道路上(韵,辙也),因着同一样的“韵”,不拘时空,与所仰慕之前人,竟在同一条路上情感相接,举步同行,斯乃幸事!千古第一菊“陶渊明”,古今和者无数,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令人羡慕的诗歌现象——“和陶诗”。

以苏轼、郝经为代表的诗人,因为非常推崇陶渊明的诗歌,乃以步韵、次韵、从韵等形式创作了大量的赓和作品,斯即所谓“和陶诗”。“和陶诗”始于东坡,《东坡全集》卷三十一载,苏轼给其弟苏辙书信言“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作。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据不完全统计,苏轼“和陶诗”约134首,我们逐次读来,发现苏轼几乎都是纯以步韵来和陶。如:《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五》

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

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

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

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

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

对比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韵字之“喧、偏、山、还、言”,顺序一模一样,千载同行。

“步韵”示例再如王实甫之《西厢记》:

张生:“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

崔莺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

崔莺莺即是步张生韵,有此“心思所束”(上文“其四”冯班所言)而亦步亦趋,何愁佳话不成。

“用韵”示例:

唐代若耶溪女(李弄玉)《题三乡诗》:昔逐良人西入关,良人身没妾空还。谢娘卫女不相待,为雨为云过别山。

高衢《和三乡诗》: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两首诗都是押“十五删”韵,原作起句用韵字“关”,《和三乡诗》是承句用韵字“关”;原作合句用韵字“山”,《和三乡诗》是起句用到韵字“山”。所用韵字一样,而次序不同,是为“用韵”。

“依韵”示例:

王安石《愍儒坑》“智力区区不为身,欲将何物助强秦。只应埋没千秋后,更足诗人发冢人。”

严复《和荆公愍儒坑》“范睢蔡泽兼商鞅,知足强秦不庇身。若道学葵先卫足,称诗发冢政能臣。”

两首诗都是韵押“十一真”部,即是依韵。不计相同韵字,更无关韵字顺序。

(0)

相关推荐

  • 20讲关于词体的协韵叠韵

    2.2导读曲度编著:<宋词元曲概述>及<宋词分述之一>(之二) 文/许广文 导读六:词体用韵之"协韵"和"叠韵" 我们在导读四:词体的用 ...

  • 和詩知识

    ​和诗知识: 和韵:和他人诗,并用其原韵,叫和韵.和韵为三种:次韵.依韵.用韵. 另外,和韵外还有和意. 1.步韵:亦称次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 ...

  • 钟振振:宋词新解(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十五)

    余论:檃栝词 檃栝一词,由来久矣.<荀子·性恶>"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淮南子·修务训>云:"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隐括之力.&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一)

    为<松颜诗话>教学而做 松颜客 诗情千解本由他,误品先缘识字差. 心想其人如啖蔗,身临其世甚烹茶. 入乎其里求其法,出得其中吟趣斜. 意逆由君无不可,环肥燕瘦比三家. "当名辨物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三)

    二.无韵不成诗(说押韵) 诗歌生于韵,凡不押韵者,愚见均不为诗,纵翻译而来的外国诗歌亦然.今有不押韵之所谓现代诗,非诗也.何故?试问千百年来,诗之别体纷出,"藏头诗"."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四)

     2.押韵的意义与作用 (1)保证诗的特征:用声音的范围保证句式的呼应和相对整齐:用音义的联系加强句子的联系而构建有趣. 自<诗经>的重章叠句,我们可以看出,从口头创作开始,古人主要就是靠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六)

    (4)押韵之忌简说 关于押韵之忌,古人要求甚严,愚见诸如"撞韵"."犯韵(挤韵.冒韵)"."哑韵"可略.错押韵部之"出韵(落韵)&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七)

    上平七虞 虞愚(自娱)娱(以舞以娱)隅(墙的弯曲边角处,不清)无(无,舞也,不清)芜(草丛生,物无)巫(以舞娱神)于(娱声)衢(为四通八达的道路)癯瞿(忧悼在心,看不真切)氍儒(巫中礼仪者)襦濡须需(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八)

    三.句式章法兼言近体诗之"格"    (一)老生常谈之起承转合 1.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 "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q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九)

    二.结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看词之起承转合 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转: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起: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十)

    诚如启功先生言,宋后的诗是仿出来的.仿,即是舍志而摹法也,盖诗之本,在于心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今心志所在全是"法",沦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