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作民先生的:自我创造同步回交法
在上一篇《老照片的回忆——写在杨作民先生99岁寿诞之前》博文中,我们提到了杨作民先生教我的“高招儿”——“自我创造同步回交法”。有同行朋友看后不明白这种方法“具体所指”,于是便问我。“自我创造同步回交法”是一个“大问题”、是搞杂交小麦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杂交小麦种子产生是否经济高效的问题等,由于回答字数较多,我没有在“留言”处回复,而是将“解释”拿到了这里。
从“自我创造同步回交法”的字面看,其解释应该为:自己创造母本类型,而这个母本类型,应该是适合做小麦杂交制种母本的类型。创造过程中,从低代开始就选择那些适合做目标的个体进行不育系的转育回交,直至育成出符合制种要求的母本(保持系、不育系)。
我一看,上述的解释又带出了新的问题,所以还要继续的解释——
第一 要解释“适合”
“解释”中,为什么有“适合做小麦杂交制种母本(保持系、不育系)类型”?这个“适合”包括什么?
因为,不是所有的品种或材料都适合做小麦杂交制种的母本!
就当年我们搞提型小麦杂交种来说,其提型不育系的保持系多数都来源于生产和审定品种,这些品种它们的丰产性和综合农艺性状等都没问题,但要拿它们当母本来制小麦杂交种却都不大能“胜任”。其原因是,制种母本有“一堆”母本该具备的特征与特性,而这些“特征特性”都与能否制成杂交种有关、与制成杂交种的产量相关!
这些母本,都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特性呢?或,对母本的特殊要求是什么?
母本必须具:①植株较父本矮(最少10厘米);②花期比父本早(2~3天);③开花时间较长(最少应该在7~10天或以上);④颖壳的张开角度要大(最少也要在30°以上);⑤雌蕊——羽毛状柱头要大、且最好外延到颖壳以外;⑥母本穗的小花数量最好要多而稳定;⑦较抗穗发芽。
面对上述这些“条件”,我们试想一下,推广品种或审定品种中,有几个具备上述这些条件?应该很少或没有吧!而当,母本没有或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时,那爱谁谁,您别谈制种产量!千万别谈!!
因为“没有”,所以(杨先生说)我们要“自我创造”!
第二 解释“同步”
在当年,搞杂交小麦的人都清楚,杂交小麦恢复系和保持系(不育系)的产量和适应性等基础,都要依仗着常规育种的育成品种来供应,这样就形成了杂交小麦性状改良滞后于常规育种的现象,用我们当时的话说就是:跟着常规后边爬。
而在“爬”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常规育成的品种大都不适合做母本,这也是最“要命”的!于是就有了杨作民先生的:“自我创造和同步回交法”。
“同步回交”,其具体做法就是:①从育种或应用目标出发,组配“早、矮”类型组合。譬如我们当年的“早、矮”组合:长丰5号×81东08。组合中,亲本长丰5号表现有明显的早抽穗早成熟和偏矮秆的特点;81东08的表现是,矮秆、多花多实,丰产性好,偏晚抽穗和偏晚熟等。②在这一类组合后代中,选择抽穗开花较早,植株矮或较矮、多花多实的个体,甚至为了“照顾”这些“适合”的目标,选择时,宁可损失一些产量指标都行 ! ③在F2或F3代就进行与不育系的回交转育,并择机与恢复系进行配合力的测交,力图及早掌握母本杂种优势的强弱。④组合后代边按照母本目标性状选择边与不育系继续回交转育……当组合后代品系性状基本稳定时,这个“对应”不育系(一般回交4次以上)也基本转育成功了。
我觉得,不论过去还是将来,杂交小麦非要这样、这样按照杨作民先生的“支招儿”去做才行。等着、或一味等着常规给杂交小麦“做饭”不现实,那也是“不好吃”的饭、是夹生饭!
图片:左起,刘志勇老师,杨作民先生和我(2012年海淀上庄实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