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湿疹的症状及两个中药治外阴湿疹偏方
外阴湿疹是发生于阴部及肛门的皮肤炎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Ⅳ型病变反应。中医学认为,本病常因饮食失节或过食腥发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导致湿从内生,郁久而生热,湿热充于腠理,与外邪相搏,发于下阴,侵淫肌肤而成本病。由于湿性重浊黏腻,故缠绵不愈,反复发作,湿热郁久,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治以健脾利湿、祛风凉血为主。
茯苓汤
【药物组成】茯苓15g,白术、当归、赤芍各12g,丹参、荆芥、连翘各9g。
【适用病症】外阴湿疹。临床表现具有多形性皮疹及渗倾向,伴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并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灼热、疼痛。检查见外阴(以大阴唇及阴阜周围、后联合处为主)潮红散在针头大小丘疹或丘疱疹,呈对称分布,由于搔抓或热水烫洗造成点片状糜烂、渗出、结痂,并向周围蔓延,与正常皮肤无明显界限;阴道不红,壁光滑,分泌物不多,分泌物常规涂片检查未见滴虫、霉菌、淋菌及其他病原菌。
【用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3次。第1、2煎分早、晚服。第3煎取液2000mL,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坐浴,每次15min,每天2次。15天为1个疗程。
解读:茯苓汤中的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当归、丹参、赤芍养血凉血;荆芥、连翘凉血祛风。除内服外,并取药液坐浴,可使药液直达病所,提高疗效。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茯苓具有较强的抗变态反应作用,当归赤芍、荆芥、连翘对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显著抑制作用,当归能抑制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急慢性炎症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诸药合用,内调外治,可有效抑制变态反应,促进组织的再生修复,故治愈率提高,复发率降低。
穴疹灵
【药物组成】苦参、蝉蜕、蛇床子、紫草、士茯苓、白花蛇舌草、荆芥、防风、白鲜皮各20g,冰片(后兑入)2g。
药物加减:急性期伴有局部感染者,加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各30g;慢性苔藓样变者,加当归、白芷、刺蒺藜各20g。
【适用病症】妇女外阴湿疹。急性期表现为外阴呈弥漫性潮红、糜烂,局部灼热、剧痒,触痛明显;慢性期表现为外阴皮肤瘙痒、干燥、增厚、粗糙,色素沉着或脱失,或苔藓样硬化亦可有散在丘疹或丘疱疹。
【用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外洗,每天2次,每次1520min。10天为1个疗程。
急性期用消疹汤药液待水温适宜时坐浴,并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内服(药用龙胆草20g,柴胡、黄柏泽泻、当归、车前子各10g,栀子12g。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者加野菊花、蒲公英、败酱草各20g;灼热疼痛甚者,加没药、延胡索各10g;慢性期用消疹汤药液趁热先熏后坐浴,并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味内服)(药用当归15g,川芎、白芍、熟地黄、牡丹皮、泽泻、桃仁、红花、紫草各10g。痒甚者,加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各15g;黄水淋漓者,加薏苡仁20g,萆蘚15g,贯众10g)。
解读:外阴湿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属中医学阴痒范畴。其病因多为肝经湿热下注,脾虚湿浊内盛,湿热互结下注,伤及任带二脉,带下量多浸渍阴部致阴痒、糜烂而成湿疹;或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血虚化燥生风,外阴肌肤失润。由于湿疹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故治宜内外合治,以抑制外阴炎症,减轻局部细胞肿胀。此外,治疗的同时应加强预防与调护,避免接触过敏源,忌食辛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