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世间多是复杂事,万般根源总在心!(练心必读)

日本近代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七个字,当庆功宴上别人问起他取得百战百胜的秘诀时,他给众人展示了这枚刻字的印章。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在车上看到年轻人都捧着一本书看,他把这本《传习录》也看了一遍,甚是吃惊,对阳明学顶礼膜拜,终生奉为圭臬。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就读时,读了王阳明,写下惊天动地、气势恢宏的《心之力》,老师评分105分,一种'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豪迈油然而生。
国学大师钱穆把《传习录》列为中国人必读书目之一。戴维明说:二十一世纪将会是王阳明心学的世纪。
这么多大人物为何对王阳明如此肯定呢?王阳明心学真有如此大的能量吗?我们对圣人的印象是不是都是不食人间烟火,可以崇拜而不可靠近的呢?千古一圣王阳明会颠覆你的认识。
倘若人生很无趣,请君读读王阳明!
01 
名人的出生,都是一个传奇
天降祥云生贵子。
在王阳明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驾云,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下凡,不久阳明便出生了,祖母以为这是吉兆,遂取名王云。
小王云自生下来一直到五岁了都还不会说话,可是急坏了王家人。王家单传,好不容易到王阳明出生给家里添了丁,可是这小王云却是个哑巴。
直到一天小王云在门前玩耍时撞到了一个老和尚,老和尚摸着小王云的头说:多好的娃呀,可惜道破了尔!这话刚好被其祖父王华听到,之后为他改名王守仁,说来奇怪,改了名之后的王阳明开始说话了,而且显现出了同龄人没有的聪明天赋。
也许圣人的诞生都带有传奇色彩,我们不考虑后来人的加工,有史料记载的'其五岁,不能言’在我们看来都应该被看做这小孩是有残缺的,不是健康的孩童,而后来王阳明虽遭受百死千难,终得圣学真谛,一路开挂打怪,正印证了他所说的:上智、下智不可移吗?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02 
圣人爱做“荒唐事”
12岁时,王阳明正式在私塾就读。一次与私塾先生'坐而论道’问先生:读书的第一要紧事是什么?
先生告诉他,读书是为了进京做官,就像你的祖父一样。王阳明大胆地反驳先生:我认为读书第一要紧事是做圣贤。
一个十几岁的孩童立志要做圣贤你说逗不逗?也难怪王阳明父亲听说后,想用巴掌招呼他。
15岁那年,屡次上书皇上,献策平定暴乱,未果。自己跑到边关亲自考察边关防务,回来后还用果壳摆兵布阵。学习了朱熹的格物学后,拉着自己的朋友在院子里格竹子,一格格了七天,其他人都格病了,阳明格竹也格到了吐血。
17岁那年,王阳明父亲为了不让他再胡闹给他订了一门亲事,到了成亲的那天,怎么都找不到王阳明的人,只有新娘独守空房,王家人找了一夜,天都亮了终于在一个道观里找到了王阳明,原来他与老道士聊得投机竟然忘了结婚的事。
其实圣人也是和我们一样,只要致良知,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是圣人,如果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人家看你也是圣人。这也是阳明学里重要的一节。
圣人脱离了生活吗?并没有。圣人也是要吃喝嘛,只是圣人已经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的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是最原始的,是呈现在我们眼前显而易见的山;'看山不是山’我们可能会深入思考了,考虑事物隐秘的东西,从肯定到怀疑是思维的提升;'看山还是山’是已经大彻大悟了,没有疑惑了的状态。
就像王阳明千古一圣,能够融入到愚夫愚妇的生活里,也会经历磨难和死亡的威胁,在瘴气横行的贵州在险恶的环境里还要照顾自己的书童,给他做饭烧水,给他唱歌让他心情愉快。这就是圣人啊,没有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不近人情。
03 
良知,是一辈子的善行
总有那么一种说不清的东西要守护。
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权弄政,并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王阳明仗义上书而得罪刘瑾,被仗四十,发配贵州龙场。仗四十是扒掉裤子打的,这对于当时文人来说是奇耻大辱羞愧难当恨不得一死了之。可以说是对名节的侮辱。
龙场是什么地方?那里瘴气横行、山多路险、毒虫野兽出没,而且贵州龙场当时人烟寥寥,当地土著居民不懂汉话,交流困难,一切都要靠自己。
王阳明就是在这种艰险的环境里生活了三年,著名的龙场悟道就是发生在这里,从此开启阳明学说的开端。
自此王阳明一路开挂,先是平定祸患江西边界十几年的匪患,然后挫败宁王朱宸濠策划了十余年之久的兵变。当时王阳明用迅速组建的两三万人的游兵散勇仅仅用了35天(一种说法是43天)就彻底击溃宁王养精蓄锐十几年的十几万大军。
被扒掉裤子打板子,再被扔到龙场去,一般人早就断绝了自己生的勇气,是什么让王阳明经历百死千难之后成祖作圣还建立了这不世之功,这种不知名要守护的东西是什么?
王阳明后来告诉我们是,良知!千圣皆过影,良知乃我师。只要致得良知在,我心光明永不移。
04 
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几年后湘赣边境又有匪患,朝廷无力,只好请王阳明出山,匪患一听王阳明来了,纷纷投降。以至于坊间有一种说法,与谁作对千万别与王阳明作对。
平乱后,嘉靖七年十一月在返乡的途中病逝于大庚县青龙港。离别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官吏皆披麻衣送阳明。
想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之处,光听他的故事是不够的。还要接触他的学问,只是那些学问入门虽易却实则高深,故将其学问融入故事供读者品鉴。最后一首小诗以寄感怀:
世间多是复杂事,万般根源总在心。倘若人生很无趣,请君读读王阳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