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一视同仁

我们在学习《道德经》第八章时,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白话意思是,最上等的善如同水的德性,利益万物而不争名利。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的地方,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为了。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善德渊深沉静,能和合万物。施予万物,都出于仁爱的心。所说的话,都诚信真实。滋润万物,就好比处理政治一样(无为而治)。在行事方面,又能尽其所长。在举动方面,很合乎自然的天时。水不与他物相争,涵养和气,自然不会有错误的纷争。

我们看到,水的德行除了不争和处下外,水还有一项好的品德就是“善利万物”,即“与善仁”,施予万物,都出于仁爱的心。不厚此薄彼,不偏不倚、天公地道。

我想到一个成语叫一视同仁,是不是从这里产生的呢?查了一下词典,一视同仁出自唐韩愈的文章《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现在意思是,不分厚薄,同样看待。但是,人类生来就有好恶之分,人与人相处有远近亲疏,怎么样做到一视同仁呢?

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要厚待亲族,如在《论语·学而篇第一·一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在《论语·微子篇第十八·一○》章,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意思是,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会疏忽慢待他的亲族;不会让大臣抱怨没有受到重视;长期追随的属下没有严重过失,就不要弃之不用;不要对一个人要求十全十美。

在《论语·泰伯篇第八·二》,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意思是,孔子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不致对人冷淡无情。

如果对亲属、亲族和关系近、关系深的人特别厚待,特别关照的话,那怎么能一视同仁呢?我们知道,孔子倡导的理念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他不可能只“厚其亲”,我们要找到儒家人一直孜孜以求的东西。

还是在《论语·泰伯篇第八·二》,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那么民众就会走向仁德。很显然,这不就是儒家追求的“德治”思想吗?用德行来治理国家,才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为政以德和无为而治的意义相近,儒家和道家都希望通过人民素质的提高来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都希望增加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人人向善,社会和谐。

要实现德治,别无他路,唯有加强修养,提升自身的德行,努力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仁者。《论语·里仁篇第四·三》,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一般的人有好恶,但是以个人利益、目的出发,但仁者不一样,能够心底无私,好自己所好,恶自己所恶。

在《子路篇第十三·二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

我们翻翻《易经》,会发现有一个同人卦与此意思非常接近。同人卦的卦象:下离上乾。同人卦卦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同人卦彖辞: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什么意思啊?就是,禀性文明而又强健,行为持中正直而又互相应和,这就是君子的正道。只有君子才能沟通天下人的意志。也就是说,只有君子才能一视同仁。

这个卦告诉我们,做一个人,你要由近推到远,由亲推到疏,一步一步地去一视同仁,你才做得到。做任何事情,它有一个过程,慢慢地往外推,是比较容易的。一下子要把天下人都看成一样的,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平时我们要注意,就是每个人,都要牺牲一点,把自己要放在公共的利益上面来多考虑,这样就叫做通天下之志。只有君子的所作所为,才能够促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个就是同人卦提供给我们的一个主要思想。因此,要做到一视同仁,无他,惟取君子和仁人。

那最后问一下,这个成语的形成是归功于道家呢,还是归功于儒家呢?这个简单了,这个成语由韩愈首先提出,而他恰恰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你说,这应该归功哪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