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九)

一场注定会胜利的仗,诸葛亮为何要亲征

(紧接上期)225年春,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自己率领主力由安上水路进入越嶲;门下督马忠带一支部队攻牂柯;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李恢带一支部队进攻益州。(庲降不是地名,是招徕、招降的意思。庲降都督与江州都督、永安都督、汉中都督同为(蜀)汉常置的四个重镇都督之一,主要负责处理南中事务)

这场战争对(蜀)汉政权和诸葛亮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蜀)汉政权来说,夷陵之战的惨败给(蜀)汉政权带来阴影,民心、军心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亟需一场胜仗来巩固政权,凝聚人心,提振士气。

对诸葛亮来说,这是其执掌政权以来的第一次对外军事作战,也是其生平第一次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他也要通过这场战争来展示能力,树立威望,增强威权。

不要忘记刘备死前是将(蜀)汉国军权交给李严的,只是当时与东吴尚处于敌对时期,才让李严留镇永安。此时已与东吴结盟,按说李严应该回到成都,主持“统内外军事”的职责,但诸葛亮并没将其召回成都,其原因就是上面说的两点。

如此重要的战争,诸葛亮不可能假手他人来完成,那样的话,李严的军中声威就有可能超过诸葛亮,不利于诸葛亮的专权。

不是说丞相就不能带兵出征,只是从职责分工上来看,这应该是李严的分内之事。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李严统兵出征,诸葛亮坐镇成都指挥并提供后勤保障。

李严的军事才能不亚于诸葛亮,不然刘备不会将军权交给他。当初刘备率领主力征汉中时,后方空虚,马秦、高胜等人在郪县(今四川三台)造反,纠集了数万人,进攻到资中县。

时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的李严不找刘备要兵,自率本郡将士五千人去平叛,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平定叛乱。

邻近犍为的越嶲郡土著部落头领高定造反,派兵攻打新道县,也是李严带兵前往援救解围。因这些功绩,刘备升李严为辅汉将军。名为“辅汉”,可见刘备对李严的厚望,应该就在这一时期,刘备认定李严为辅佐(蜀)汉政权的重要人物。

有人说刘备让李严主管军事是为了平衡益州势力与荆襄集团势力,不完全是这样。李严虽然是益州降将,但其本身是荆州南阳人,代表不了益州势力。益州势力的代表是樵周、来敏、秦宓等本地人,而李严荆州人的身份很容易融入荆襄集团之内。

刘备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一直以来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质疑,担心诸葛亮不能胜任;二是分诸葛亮之权,不能将军政、行政、民政大权全部集于诸葛亮一人,出现权臣弄政局面——虽然最终还是出现了,但那已不是刘备所能控制的了。

这场事关(蜀)汉政权巩固和诸葛亮个人威望的战争究竟应该怎么打?或者说其战略规划和目的是什么?还是得在“隆中对”里面去找,就是“西和诸戎”。这是诸葛亮固有的想法。

临行前,曾经在南中越嶲郡任过太守的马谡与诸葛亮有过一席长谈,马谡建议诸葛亮采取攻心之计,认为:“南中四郡仗着地处边远,地势险要,一直都不服管制。即使今天打败他,明天他还会反。如今您正要以倾国之力北伐,他们知道朝廷势力空虚,背叛的速度会更快。如果将他们全部剿灭以除后患,这不是仁者之风,并且短时间内也做不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惟愿您能让他们心服。”

马谡的攻心之战和诸葛亮的“西和诸戎”不谋而合。这就是这场战争的战略规划和目的。

马谡是襄阳豪族马氏子弟,兄弟五人,都有名气,其中以马良为最,因马良眉毛是白色的,所以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

顺便介绍一种古人取字的方法。所谓“五常”,是指这兄弟五人的字里都带有“常”这个字。古人为儿子取字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是以伯(孟)、仲、叔、季的长幼顺序来取,不够再用其他字,最小的一个用“幼”。

如曹操祖父曹腾,正好有四兄弟,字就从大到小叫伯兴、仲兴、叔兴、季兴。季兴就是曹腾,最小的一个。

又如司马懿兄弟八人,超出四个了,就先按顺序取,伯达、仲达(司马懿)、叔达、季达,然后随意找含义较好的字来取,显达、惠达、雅达,最小的一个为幼达。八人字中都有达,所以也称“司马八达”。

这种方法很常见,各位以后看到这类字基本就可以判断其人在家中的排行。曹操,字孟德,肯定是老大。孙权字仲谋,自然是老二。陆抗字幼节,必然是最小的一个。

马良字季常,马谡字幼常,由此可知,这二人在五兄弟中排名四、五。前面三位是谁不知道,史无记载。有说叫马玄、马康、马津,有说叫马顺、马统、马安仁,都是瞎编。

马良、马谡兄弟二人和诸葛亮的关系都非常亲密,前面说过,诸葛亮在襄阳时就与马氏兄弟有往来,一直没间断。有趣的是,马良视诸葛亮如兄,马谡事诸葛亮如父。

兄弟二人都才气过人,马谡又特别喜欢谈论军事计谋。刘备临死前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要明察啊!”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仍然加以重用,二人经常通宵达旦地高谈阔论。

刘备提醒诸葛亮慎用马谡的事情有些蹊跷,(蜀)汉那么多文臣武将,刘备只字未提,为何偏偏挑出马谡来说呢?这也是个谜。是刘备当时已经看出诸葛亮和马谡的亲密关系,担心诸葛亮以后重用马谡给(蜀)汉带来损失呢?还是事情发生后,写史的人(陈寿)为显示刘备的先见之明而添加的呢?说不清楚。

就事论事地说,马谡提出的攻心之计还是言之成理的高见。其实像赵括、马谡这些纸上谈兵之人,其思维能力、认识能力都是很强的,特别是其口齿伶俐,言之凿凿,极具说服力,煽动性、蛊惑性都很强。

他们最大的缺陷是眼高手低,不知变通,刚愎固执。嘴上说可以,身临其境就不知道该咋办了,是真正的纸上谈兵。这类人现在仍然很多,可以做幕僚,不可做主管。

马谡做幕僚能够提出攻心为上的高见,做主将则带来失街亭的惨败,就是明证。

其实这是场不对等的战争。无论从士兵数量、质量、兵种配置、装备,还是指挥官的军事水平、战争经验,还是经济实力,南中叛乱势力都远远低于(蜀)汉,不在一个档次上,有点像民兵和正规军作战一样,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越嶲、牂柯两路进攻顺利,高定元部曲杀了雍闿,由孟获替代。诸葛亮杀了高定元。马忠攻破牂柯。只有益州一路的李恢失败了。

五月,诸葛亮渡过泸水河亲自进攻益州,生擒孟获。到秋天时,南中四郡全部平定。诸葛亮改益州郡为建宁郡,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分建宁郡、越嶲郡设置云南郡,以吕凯为太守;又分建宁郡、牂柯郡设置兴古郡,以马忠为牂柯太守。

这场战争给(蜀)汉政权带来巨大的好处。

首先是增加了人口,扩充了兵源。战后诸葛亮迁徙南中青羌中的一万多家青壮人户到蜀郡,分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将其中的老弱病残者,分配给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设置五部都尉,号五子。

其次是扩大了人才来源。诸葛亮将其中的俊杰人才收纳进军政系统,提拔为官员,如爨习、孟琰、孟获等。

最后是获得了大量物资,增加了赋税来源。诸葛亮在南中征收了许多当地出产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物资作为战略储备,供后来的北伐之需。

诸葛亮虽然是以武力平定了南中,但处理过程中确实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注重攻心,其中对孟获的擒纵是最好的证明(捉放孟获确有其事,但是不是七擒七纵有点难说,感觉有点小说家言)。

诸葛亮还以图画的形式,形象地对土著部落进行教化。画日月山川、龙马牛羊、官员出行、百姓臣服等,综合起来看有点象南中少数民族发源发展的图谱和归顺(蜀)汉政权得到(蜀)汉政权赏赐的场景,有讲述历史,记录战功的作用。

据说这些画现在还保存得有。西南地区民间土著对诸葛亮的崇拜就源于诸葛亮对其祖先的仁慈和教化。

前面说过,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诸葛亮取胜只是时间问题。值得探讨的是诸葛亮取胜后的善后处置。

战事结束后,诸葛亮采取由当地人自治的方式治理南中,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诸葛亮为自己的政策作了分析说明:第一,如果留汉人治理,就要留下军队,军粮供应很难;第二,土著人才战败,死了许多亲人,留下汉人又不留下军队的话很危险;第三,土著人经常有杀官吏之罪,自己会觉得罪孽深重,如果留下汉人治理,始终不会有信任感。因此,采取不留兵,不运粮,又能初步定下规矩,让土著人和汉人基本能够和平相处。

诸葛亮采取这个办法和前面马谡提到的集中力量北伐是一脉相承的。诸葛亮不想分散本来就不充足的兵力,还要耗费粮草军需。让南中土著自治,既不耗费朝廷兵力、粮草,反而还会给朝廷提供兵力和粮草。

不光是当时的人对诸葛亮这种处置方式有意见,就是现在也还有学者认为不妥。理由是如果留下将领带兵驻守可以锻炼将领能力,培养更多能征善战的将士。甚至把这种处置方式看作是导致以后(蜀)汉政权缺乏良将的重要原因,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迫现象。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东吴将领大多数就是在平定国内山越叛乱中锻炼成长起来的。

这种看法有失偏颇:首先,叛乱已经平定,就算留下将领带兵驻守,也无仗可打,锻炼的至多是治理内政的能力,而非军事能力。其次,东吴的情况与(蜀)汉不同。东吴本身是在土著人地区拓展势力,在土著人的包围圈中生存发展壮大,与土著人的矛盾十分尖锐。东吴的建国史就是不断地拓展,不断地叛乱,不断地平叛,其将领自然有很多锻炼和培养的机会。(蜀)汉的土著人则地处西南一隅,实力较小,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地带的压力和威胁不大。只要其心悦诚服,确实没必要留下将领带兵驻守。

这其中关键的是诸葛亮制定的这个政策能不能有效延续,(蜀)汉政权是不是始终善待土著部落,

土著部落是不是一直心悦诚服,做不到这一点,也就只能救一时之急,保一时之需。(蜀)汉后期姜维执掌军队时,穷兵黩武,加重对南中百姓的盘剥,叛乱造反此起彼伏,证明诸葛亮的政策并未得到有效延续。

至于史料上说的因诸葛亮攻心之策,南中从此没有叛乱造反的话则是溢美之词。这是古代史书陋习之一,相当于说谎。汉学界不承认中国古代史书是严谨的历史记载,其原因就是其中包含大量的神鬼传说、有意说谎、曲意遮掩。

这种记史方法给后代的历史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对后人了解和认识历史也造成很大的障碍。诸葛亮平南后,南中仍然不断的有零星叛乱行为。只是这些叛乱的规模不大、时间不长,没有发生“南中诸郡,并皆叛乱”的严重局面而已。

东面与吴国结盟,南面平定叛乱,(蜀)汉建国迎来了难得的和平与安宁。诸葛亮开始实行“隆中对”里提出的“内修政理”规划,经济、政治、军事等社会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也大量的招兵买马,训练演习,扩充军备,准备北伐。

此时的(蜀)汉,外无强敌入侵,内无士民反叛,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凭着天府之国的优越地理条件,假以时日,势必能够发展成为繁荣富庶之国,诸葛亮放着和平安宁的日子不过,知道打不过曹魏还一门心思要打仗要北伐,有病啊?为什么会这样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三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曾想剥夺姜维兵权,他为何要这么做?

    公元263年(蜀汉景耀六年),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一路杀奔成都而来. 关键时刻,刘禅派出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率部前往抵御. 但此前并无战争经验的诸葛瞻,并非久经沙场的邓艾的对手,最后战死于绵竹. ...

  • 蜀汉六大“庲降都督”,镇守南中,作用不可忽视!

    在蜀汉历史上,一共设立了汉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这四个都督区,以此镇守益州的各个重要地区.其中,汉中都督镇守蜀汉的北大门,承担着来自于曹魏一方的压力.在蜀汉历史上,第一任汉中都督是魏延, ...

  • 蜀国有哪几个重要的都督区?魏蜀吴为什么都要设立都督这个官职?

    都督这个称呼起源于汉代,最初是负责执行军法的武官,在军中算不上什么高级将令,到了东汉末年,都督的级别开始上升,代表着临时授予某人节制驻军的权利,比如汉灵帝在位期间,凉州发生叛乱,朝廷就在幽州抽调了30 ...

  • 如果刘备死时,没有诸葛亮主政,蜀汉竟会提前40年灭亡?

    刘备死时,丢下的就是一副濒临亡国的烂摊子,若非诸葛亮这位不世奇才,竟强行逆天改命,力挽狂澜,则无论后主刘禅贤愚与否,蜀汉都必亡无疑. 公元219年,汉中战役,刘备斩杀曹魏西部军主帅夏侯渊,大破魏将张郃 ...

  • 东吴的外交

    提到魏蜀吴三国的外交,实际上只有魏吴两国以及蜀吴两国的外交,而魏与蜀之间则无外交可言.原因很简单,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政权与曹魏政权之间只能是刀兵相见,没有丝毫的谈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一)

    前面聊刘封时说过有机会聊聊诸葛亮,让各位看看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其精明的程度为什么会有让人细思极恐的感觉. 这个愿许得有些草率,纯属没事找事,给自己找麻烦.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伟大人物之一,不是三言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紧接上期) 诸葛亮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提起,似乎谁都知道,要细问,却并不知道其人生经历的具体过程,比如他在荆州隆中隐居这段时间究竟做了些什么,恐怕没多少人知道.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诸葛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三)

    (紧接上期)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 汉朝时男子以二十岁"弱冠"为成年的标志,就可以通过举孝廉(由郡推举).茂才(即秀才,由州推举,因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为茂才)等朝廷设立的举荐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四)

    (紧接上期) "隆中对"语焉不详的含糊之处 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身边几乎没有什么名士高人,围绕左右的主要是从涿郡家乡带出来的包括关.张在内的那帮混混,其事业则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五)

    端午过完,继续闲聊.  曹操插足荆州         (紧接上期)上期聊到刘备.诸葛亮利用刘表家庭矛盾指使刘琦得到江夏太守之职,然后刘备率领所部从新野移防与襄阳近在咫尺的樊城,对襄阳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六)

    (紧接上期) 庞统对"隆中对"的否定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没有上战场,主要是做后勤工作,做得非常好,足兵足粮供应前线.从此时一直到刘备去世,凡遇战事,诸葛亮主要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这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七)

    开始后悔聊这个话题了,太长太累. (紧接上期)这期主要聊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前是怎样明哲保身的. 许多人以为诸葛亮始终是刘备最信任的人,其实不是.最初是,前面说过,遇到诸葛亮前,刘备身边只是些二流人才,诸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八)

    自己挖的坑,含泪也要填平,哈哈. 恢复与孙吴的友好结盟 (紧接上期)223年6月10日,刘备驾崩.刘禅随即在成都继位,诸葛亮仍然为丞相.此时刘禅十七岁,按照刘备的嘱咐,父事诸葛亮.朝中大权集于诸葛亮一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十)

    (紧接上期) 为什么要北伐 上期聊到蜀中和平安宁,经济社会逐渐向好,诸葛亮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一门心思要北伐呢? 记不清楚前面哪一期里曾经聊到过一个话题,今天的祸是前人种下的,发生在当下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