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与碣石
昌 黎 与 碣 石
碣石的名扬天下,如果说起于史记所载秦始皇刻石碣石,曹操的《碣石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语虽平实质朴,尽显胸怀天下之帝王气势,让碣石山在中国文化里定格为一种精神。毛泽东在国内平定,又结束了朝鲜战争不久后的一九五四年,一篇《浪淘沙·北戴河》里一句“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是两个英雄时跨一千七百多年的呼应。
碣石山在历史上曾是中原政权的北方地理标志,登碣石观海检阅御下疆界,以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此后,“碣石”二字的确已升华为文化和精神。魏武曹操和历史上不少雄主所登临的碣石山所在,在今天是有争议而不确切的。在秦皇岛之外,就有山东无棣县和辽宁绥中县两处说法,虽然都同在渤海湾,无棣县与秦皇岛还有些距离,辽宁绥中的碣石在山海关外不远,已不是一座山,而是海中几块巨大的礁石。
无棣县、绥中县和秦皇岛三处碣石山的溯源正本且不论,即便是在秦皇岛辖内,也有多处海边岩山上,有曹操《碣石篇》和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两篇的刻石,也都有观海长廊,以表达此处是历史上“观沧海”的位置。碣石山连绵百多个山峰,逶迤入海,是有很多处观海处,也不必计较哪一处曾被帝王们站立过。
出于对碣石山的兴趣,多次出入碣石山不同位置,也从山背穿过的高铁上远望。碣石山主峰所在的昌黎县,因韩愈世称昌黎先生,我也对昌黎二字产生兴趣。昌黎的韩文公祠历史已久,却用百度搜位置而不得,我以为祠毁不存。某一次驱车偶然路过,看到“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的指示牌,指向碣石山主峰侧旁五峰山的半山,提醒我韩愈祠应该在这里。曾在李大钊的资料里知道他曾多次到韩愈祠,其中也曾避难躲在此,并且在这里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启蒙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第二周周末雨势不小,我还是忍不住冒雨去爬五峰山,就在前一周末爬过的碣石山主峰侧旁。在树林中行进,枝叶牵扯雨伞,撑伞如无。走走停停,李大钊高大塑像在松林和如碣似柱的五峰背景中巍然,石刻和室内的展览内容,无不在加深李大钊八次 五峰山游览、山居或避难的历史记忆。行至无路可走临裸石绝壁前,转而横向的一片建筑即是韩文公祠。处在裸岩和森林交汇处的韩文公 古祠,贴山岩而立又被山林掩映,有些古意,估计在秋冬落叶后才可在山下看见。韩文公祠一进三开间的院子,两间与李大钊有关,留有一间是韩文公祠,难怪我很不容易才找到。
据说更早期的韩文公祠原在山下县城的源影寺塔旁边,明末任职山海关的范志完在碣石山巧遇韩愈后裔,在五峰山再建韩公祠。今天的韩公祠侧,仍有一范公洞纪念他。
韩愈生于河南孟州,并不是出生于昌黎,也没有在昌黎生长,昌黎是韩姓郡望,韩愈自称祖籍昌黎郡,让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昌黎紧密关联。
昌黎县城与韩愈有关的还有“韩愈大街”,说明今天的昌黎县还是希望与韩愈攀亲。历史久远的韩愈韩文公祠如今更多是有关李大钊的内容,外来人想找到韩文公祠还真不很容易。
到秦皇岛,由下辖的昌黎县想到韩愈,继而找到韩文公祠,还颇费了些时日。期间有疑问,有波折,总算亲临解疑答惑了。
山下县城那座著名的金代古塔源影寺塔,据说名字与塔侧的古井有关:“水自有源,塔自有影”。塔影不借水而存,水源不借塔而生,互不相借而自在。源影寺塔的名字释义,让我释疑。
历史上的碣石山所在的考证争议尚不 确切,韩愈生地和经历都不在昌黎而被称韩昌黎,在昌黎五峰山有祠受祀,可见历史迷雾重重。纵然历史迷雾重重,从其中理出的文化脉络却是明晰的。后人登临碣石也可见大海吞日月,亦可发苍凉慷慨的思绪,而在不是韩愈家乡的昌黎凭吊韩愈,依然有“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