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2011年入选篇

1.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2.赫哲族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伊玛堪表演者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即兴创作故事,唱和说交替进行,并利用不同的旋律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和情节。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用赫哲语叙述,许多独立曲目组成。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赫哲族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指以说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英雄与传奇性的节目内容;“小唱”即“伊玛堪小唱”,是指以唱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抒情性内容的短篇节目。伊玛堪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等。

这项口头传统强调对民族身份和领地完整性的保护,也保存了有关萨满仪式、捕鱼和狩猎的传统知识。尽管现今有越来越多的外人可以成为伊玛堪学徒,但他们通常还是在部落和家庭内部以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训练。由于赫哲族没有书写系统,所以伊玛堪在保护母语、宗教、信仰、传说和习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学校教育的规范化,赫哲人的母语已濒临消亡。目前,仅年长者能讲他们的母语。这种损失已成为伊玛堪口头传统宣传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今仅有五位说唱大师能够表演曲目,数位资深的说唱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远离家乡到城市就业,使得伊玛堪的传承实践状况加剧恶化。

2012年入选篇

1.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在公元十世纪开始在闽南地区传播,日积月累,形成了许多传统剧目、音乐唱腔,以及丰富的表演技法和体系。

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托棍木偶、手套木偶、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布袋木偶。除此之外,民间偶有“水傀儡”、“药发傀儡”显现,但流布、影响甚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从2006年开始,相关社区、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培养传承人的主要目标,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实施四年来,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提高福建木偶戏的存续能力;通过整体性保护,培育潜在的木偶戏从业者及欣赏者,改善福建木偶戏的生存环境,有效促进了福建木偶戏的保护传承。

2013年入选篇

1.中国珠算

珠算(珠算文化)是以算盘为工具,以算理、算法为基础,运用口诀通过手指拨动算珠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等数学运算的计算技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

珠算始于汉代,至宋走向成熟,元明达于兴盛,明人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为珠算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代以后,中国珠算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后又逐渐流行于美洲。

算盘是中国发明创造的古代科学成就之一,中国人民使用算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算盘的前身为珠盘,即把珠子放入盘内表示要加的数;取出盘子里的珠子表示要减的数。但用珠盘计数,珠子容易滚动散失,于是人们发明了珠算——把珠子串起来,并列地连排起来,就成了算盘。算盘大小不一,有长有窄,边框有木制的、铁制的,铜制的、银制的,珠子有圆形的、菱形的、木质的、象牙的,玉质的等等。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珠算开始走向衰落,其计算功能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

(0)

相关推荐

  • 老物件会计用算盘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算盘,珠算口诀对很多人来说还记忆犹新,随口都可以背上那么几句:"一上一,一下五除四,一退九进一十,二上二,二下五除三,二退八进一十---"这是加法口诀. 我又 ...

  • 孝义民间艺人调查研究

    一生光影相伴,一代精神相承 --民间艺人调查研究 摘要: 于今年暑假,我对家乡山西省孝义市的非遗文化--皮影木偶戏,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参观一些历史文化馆,观看皮影戏.木偶戏表演以及与皮影艺术传承人的 ...

  • 王评章|维护木偶戏身份独立与本体价值

    一 木偶戏.皮影戏是历史悠久.形态独立.艺术完整的艺术品种.它们自成系统.皮影戏我不成为当地戏曲声腔 ( 如唐剧.辽剧.老腔等等 ).就木偶戏说,历史比戏曲长得多,古老得多,种有唱时调.山歌.曲艺的, ...

  • 史三宝 “国宝”艺术家梁全民

    每晚9:10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这里等你 作者:史三宝 1994年,中国木偶皮影协会.国家文化部艺术局.广东省文化厅联合在广州举办中国木偶精英荟萃大赛.孝义市木偶艺术团赴会参加了大赛.梁全民和任常来 ...

  • 科普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传统戏剧

    五千年岁月的洗礼 五千年情感的积淀 五千年智慧的凝聚 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是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 ...

  •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一)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第四章规定由缔约国成员选举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提名.编辑更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

  •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二)

    2009年入选篇 1.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的结合.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既强调中国书 ...

  •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三)

    2009年入选篇 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营造的专业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 ...

  •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2009年入选篇 9.妈祖信俗 妈祖信仰习俗,又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娘妈信俗.湄洲妈祖信俗等,由于历代民间.朝廷或宗教对妈祖的封号先后不同而嬗变.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妈祖宫 ...

  •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2009年入选篇 13.中国传统桑蚕丝织艺术 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5000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 ...

  •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六)

    2009年入选篇 17.粤剧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粤剧源自南戏,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 ...

  •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七)

    2009年入选篇 22.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 ...

  •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八)

    2010年入选篇 1.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 ...

  •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十)

    2016年入选篇 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 二十四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