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教师的记忆
教师对教师的记忆
作者:李广生
一个人从事教学工作后,特别是他刚刚走上讲台的那段时间,通常不是按照教师教授的理论和方法而是模仿教师教学的方式来给他的学生上课。那些原理和方法对他来说如同一团乱麻,面对具体的学生和真实的情境,他不知道如何理顺它们、应用它们。一方面他们努力成为自己喜欢的教师的样子,另一方面努力避免成为当初不喜欢的老师的样子。学生生涯的感受和经历是他们选择教学方式和态度的重要依据。一个刚刚入职的小学教师会以自己小学阶段的老师为榜样或教训,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也会如此。“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句歌词对教师更加适用。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残留着记忆深处的教师的影子。
“教育人生”的受众绝大部分为教师,这次调研——寻找记忆深处的老师,唤起的是“教师对教师的记忆”。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教师对教师的记忆”不可避免的融入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观点。职业的起始阶段,他们模仿曾经的教师做教师;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对教师职业和教育工作形成自己的理解,以此为依据选择性的记忆教师。“教师对教师的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职业观和教育观。
好老师的标准会因评价群体的不同而不同,家长眼中、校长眼中、局长眼中、学生眼中和教师眼中的好老师存在着微妙的差异,至少在各个要素的排序上不尽相同。教师群体认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第一位的,但校长可能认为优异的成绩最重要,而家长则可能认为对自己的孩子的特别关照才是更有用的。还有一个群体是中国所特有的教研部门,他们更加看重教师的专业素养。这就意味着教师实际上承载着不同群体对他们不同的期许。
“教师对教师的记忆”体现了教师对教师的理解。走上讲台后他们逐渐意识到教学工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和轻松;教会一个知识不仅需要精心设计还需要耐心等待,今天教会了明天可能就忘的一干二净;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更让他们焦头烂额。于是他们就理解了教师当年的过激行为,实际上他们自己也开始使用这些曾引发自己不快的教育手段,“教师对教师的记忆”既包含对教师的理解,也包括对自己的谅解。但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代际传承潜在的危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也是教育改革步履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调研显示,其他群体中有记恨教师的案例,但教师群体中没有,他们把所有的痛苦都消化了,甚至转换成美好和感恩。原则性的缺失会让教师变成自己不喜欢的自己。
教师群体是一群经历简单的人,几十年的人生不过是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从讲台下到讲台上。由此导致教师对教育价值的理解相对狭隘,除了能够帮助孩子提高分数、升入好学校之外,他们对教育的其他意义体会并不深刻。所以教师群体对教师的记忆很大一部分是教师给自己补课、辅导、鼓励自己学习进步等。这部分记忆深刻的影响着他们现在的工作,让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像自己的教师那样专注于成绩的提高。一位我认识的教师参与了调研,她回忆自己的教师对自己的严厉的惩罚,当时不理解现在理解了,当时恨老师现在感谢老师,她说:要是没有老师对自己痛下狠手就不会有现在的自己。我问她,要是不那样也许你的今天会更好?她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最后,我要感谢那些积极参与本次调研的朋友,更要感谢那些帮我转发组织调研的朋友。也许统计和分析存在致命的缺陷,但我还是希望这些观点能给朋友们带来一些启示。
再次感谢大家!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