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5.22【2016-10-28】
#每日学论语#5.22【2016-10-28】
【原文】
子在陈,曰:“归与(yú)!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fěi)然成章,不知(zhī)所以裁之。”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狂傲简慢,个个志向高远,虽作事疏略,但文采斐然,都是世间大才。我真不知道如何去培育教导他们。”
【微言微感】
孔子徘徊在陈国,已经是伤痕累累,精疲力尽。他累了,也烦了,从政治国的想法也淡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念头不时产生。
想想也是的,自从中了齐国的“美人计”“离间计”,孔子和鲁定公、季桓子发生分歧,愤然挂冠离开鲁国,到如今已经好多年了。到天命之年,到耳顺之年,从鲁国到卫国,从卫国到曹国,然后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
时间十几年,纵横几千里,畏于匡,困于蒲,忍受多少冷眼排挤,遭受多少艰难危险,怀揣安邦定国的救世良方,竟然找不到伯乐,遇不到明主,“沽之哉,沽之哉”,无可奈何,无人问津。
好在,根据季桓子的遗言,季康子掌握鲁国大权后,想遵父遗命请孔子回去治理鲁国。消息传来,孔子有一些按耐不住激动的心。孔子等啊,盼啊,渴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始料不及,季康子没有请孔子回去,只是把冉求请回去做了季世家宰。
孔子有一些小失望,但是还是为冉求高兴——弟子们有出息了,站稳了脚跟,我还怕回不了老家吗?
回鲁国后的冉求,果然如鱼得水,上马治军,下马安民,做什么事都游刃有余,很得季康子信任。特别是在和齐国的作战中,冉求率领师弟樊迟等,英勇善战,大败齐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消息传来,孔子又开始兴奋起来——他高兴地说:“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老夫子思乡之情,激动之情,不由自己。他料定冉求会想办法把自己请回去,也深信季康子会请自己回去。为人师者的最大幸福,就是弟子们的功成名就。回老家去,不再当什么劳什子鸟官,给几个弟子做一个场外指导出谋划策,替他们把把关,做做顾问就可以了。
关于“狂”,我们可以理解为志向远大,一只犬,一头狼,要争取做王,那当然是远大志向了。
“简”,有人说应该是“大”的意思。只看见大的,看不见细节,自然有一些志大才疏的意思。
冉求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樊迟也是一个爱动脑筋,行动力特别强的人,他们接连打了几场胜仗,当然免不了踌躇满志。但是,冉求不是颜回,没有他的沉稳;也不是子路,没有他的丰富经验;也不是子贡,没有他的长袖善舞,左右逢源……
所以,孔子不放心,不放心这些还没有完全出师,但是已经身居高位的弟子们。弟子都是好弟子,都是“斐然成章”的好胚子,就像织布机上的布匹,密密实实,色彩斑斓,就等着好裁缝剪裁制衣了。
关于“立德”“立功”“立言”,实话实说,大部分人喜欢功名利禄,这是不用忌讳掩饰的。
做老师还是做校长,大多人会追求做校长;做校长还是做局长,大多人会选择做局长。没有人会嫌弃官太大,欲望常常刺激人往上爬。
这本没有错,这就是人性。
但是,叔本华说:“一切生命,其本质皆是痛苦。”
为什么呢?
——欲望。
孔子也摆脱不了欲望的折磨。所以,14年颠沛流离。但是,圣人毕竟是圣人。他的胸怀是博大的,他的情感是流动的,他孜孜不倦,但是不怨天尤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有理想,有目标,但是没有被欲望控制。
退一步海阔天空。孔子做官不顺心,14年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毫无建树,这是坏事情吗?未必。他华丽转身,回到鲁国后,不再热衷政治,而是专心教书育人,专心就去修订编撰《诗》《书》《书》《礼》《易》和《春秋》。春秋时代少一个孔子这样的政治家,历史继续前进;但是少了孔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那就黯然失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