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位东山少爷镜头下的广州……
广东是赵羡藻先生最远的故乡。他的童年和少年在这里度过。他15岁赴美谋生,至今近七十载,对故乡的长相思化为墨色,寄托在方寸影像之中。
1948年,还是培正中学初中生的赵羡藻先生从堂兄那借来了一部120相机,拍下了一个捕鱼场面。底片拿到浮图影室去冲洗,被当时影室的主持人、岭南美术名家和摄影家伍千里看中。
伍千里的赏识开启了赵羡藻的摄影人生。他加入学校红蓝摄影社,成为广东摄影学会在西关十八甫光林影室月赛的常客。学会创会人薛子江、何信泉等前辈的画意摄影启发了赵羡藻先生早期创作,也把传统艺术中“师造化、师己心”的观念深深植入了他的摄影美学中。
定居美国后,赵羡藻先生从商之余,取材美国东北部自然风光的画意小品让他在六十年代多个沙龙摄影比赛中斩获头筹。当时,他的摄影朋友圈里大都是活跃于英美沙龙的华人摄影师,比如纽约的广东开平人梁光明和香港的何藩。赵先生与何藩通过作品神交。1966年两人在香港第一次见面便结伴街拍。巧合的是,二人当年在香港街头所得,又都是近年才被重新发现和评估。
迟来的影像启蒙让赵羡藻先生越加醉心于黑白他在美国碧波台博物馆(PEM)为其出版的画册中表白:“黑白是最丰富的色彩,亦是最纯净的色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风景题材中,他巧妙吸取了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来丰富影调细节,但却在画面经营上呈现出对东方画意疏阔与空灵的清醒坚守。他把黑白后期制作技术看作摄影师必需的修为,其技艺之精湛得以让他随心拿捏把控影像墨意。
在此次展览中,岭南画派纪念馆聚焦赵羡藻先生在个人艺术追求中风格探索的蜕变,其中大部分作品为摄影家自己亲手放大。让我们缓步走近赵羡藻先生的黑白世界,与他并肩静心,思忆昔年故乡。
广 州
1949年 新河浦
1950年 参军
1950年 田间
1951年 国庆
1948年 东山浸信会
1948年 汲水
1948年 西濠口
1948年 长堤
1949年 被炸毁后的海珠桥
1949年 餐
1949年 解放
1949年 孩童
1949年 黄埔
1949年 解放前夕
1949年 日出西村
1949年 深秋
1949年 拾
1949年 运舟
1950年 东山
1950年 街头
1950年 金色年华
1950年 茅舍
1950年 培正
1950年 齐心
1950年 庆祝
1951年 酣睡
1950年 庆祝
1950年 运动会
深圳 东莞
1966年 深圳罗湖
1949年 东莞田间
香港
1947年 俯瞰
1948年 香港仔
1949年 街头
1949年 进餐
1949年 三姐弟
1949年 香港仔
1950年 教诲
1950年 商户
1950年 深水埗小贩
1950年 师生
1950年 调景岭附近
1951年 避风塘渔女
1951年 大埔渔女
1951年 后生仔
1951年 排排坐
1951年 中环石板桥
1957年 石峡尾
1957年 兵头花园
1966年 尖沙咀码头
1966年 晾晒
1966年 鹿颈
1966年 南生园捕鱼
1966年 湾仔街头
1966年 回家路上
1966年 网
1966年 渔人与网
1966年 小路
1966年 中环海旁
1966年 中环街市
1966年 元朗老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