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操作规范
一、 订定严格的脉诊操作规范的必要性
(一)脉诊操作不规范的不良后果
中医脉诊操作过程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脉诊结果的准确与否。教材上虽对此有明确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学习者重视不够,导致未能严格掌握脉诊操作程序,造成候脉不准,甚至一辈子也候不准脉的情况普遍存在。
诊脉是一种技艺,是一种手下硬功夫的诊察技能。它像所有的技术一样,有它的技术要求,有它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流程。倘若不知道这些要求,没有掌握这些要领,没有规范而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流程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
这就如同弹钢琴、拉小提琴、绘国画一样,没有正规的指法、弓法、各种运笔方法,甚至连握弓或握笔的姿势都不对,而却想在弹琴、拉琴或绘画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这是不可能的;这也像外科手术技术一样,倘若手术技术不是训练有素、手术不按操作规范或步骤,甚至连手术刀切割的方向都掌握不好,用刀的力度也不能适度,而想手术做得很漂亮,这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脉诊技能训练,却想候清、候准脉,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脉诊操作的不规范,直接导致的不良后果是我们不能真正掌握脉诊技能。由于脉诊不仅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是诊断结论成立与否的最后把关手段,是判别真假,鉴别病因、病机、病所的重要依据,所以未真正掌握脉诊的直接后果,是我们常常会辨证不正确、诊断错误,因而很容易造成治疗的失误。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由于不少中医院校未对学生进行严格正规的脉诊操作训练,致使其中不少人在步入中年之后,其诊脉只是徒有其表,而且其中有的人因自己没有切实的临床诊脉体会,反过来怀疑脉诊的可靠性,甚至公开宣称“脉是假的”。
虽然,这种“凡是我不认得的字就不是个字”的“英雄气概”,我们不值得花大力气去辩驳,但由于不少人不精于脉诊从而影响诊疗水平,耽误了患者的康复,却是我们中医界应该高度重视和必须改变的。我认为除了开发高仿真现代化的“脉诊仪”外,现在还必须开办脉学班、脉诊班,而且这些班首先就必须从“脉诊操作流程规范”培训起。
(二)临床中医生必须养成良好的脉诊操作习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脉诊是中医诊断技术中唯一一种难以掌握的技术。根据我的经验,依照临床中医生情况,若他(她)每天能认真诊察15个病人以上,且经常能看到时病和危重病,又能静心细致地体会诊脉时的指下感觉,且能跟随脉诊造诣较高的大夫并得到指点,一般3~5个月即可掌握脉诊的基本技能。
然后,在长期的执业过程中,结合书本理论慢慢体会脉学和脉诊,一般均能成为脉诊乃至脉学的高手,甚至可能有自己的新发现。但是要达到这种境界,还须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即他(她)的脉诊操作必须是严格而规范的。
其实,无论是初学者要掌握脉诊规范的操作流程也好,还是彻底纠正以前多年养成的不正确的脉诊手法也好,只要在最初几天认真学习操作规范,以后每次都认真依循,久而久之即可养成良好的诊脉习惯,这根本就不难!
一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缩短掌握几十种具体脉象的学习周期,而且可以较为熟练,从而大为提高诊疗水平。由此一来,既可普惠于患者,自己也可以终生受益。
二、脉诊操作流程与操作规范
(一)操作准备
诊脉前应选择比较安静的诊室,准备脉枕备用。脉枕制作要求:要柔软,具有一定弹性;脉枕外包布类织物或皮革。布类宜加布套以便定期清洗;皮革宜软且薄而光洁,以便用75%酒精经常擦拭消毒。脉枕内填物可用木棉、弹力棉或羊绒,高度约为2.5cm,压下去的高度不超过2cm、不低于1.6cm为宜,以便适合一般成人置腕候脉。
医生应修剪指甲,避免诊脉时留下指甲痕,甚至挠痛患者。
诊脉前,医生必须让病人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以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诊察到的脉象才更符合原本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诊室应尽可能保持安静,有条件时,采取一对一的诊察方式,更有利于患者的放松,有利于获得更加准确的脉象信息。
(二)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正坐位时,身体不要倾斜或扭转,手足、臂、躯干与腿应比较舒展。
2.医生体位:医生侧对病人。
3. 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自己的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体察与辨别脉象。病人亦需平息,特别是一些比较烦躁,话较多的患者,必须待其平心静气后,再行候脉。候脉时患者不宜讲话。
4.平臂:患者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微微旋内30°左右,前臂和腕部应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自然向侧上,手指自然放松,腕关节轻松放置于脉枕之上,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和凸显,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5.左候右,右候左:即以医生的左手候患者的右手寸口脉,以医生的右手候患者的左手寸口脉。
6.医生指法 :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当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的指目候脉,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医者将三指置放于寸口脉管处时,三指的指目应处于同一水平,且三指顺着患者脉管纵向排成一条直线;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60°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脉脊)。
(2)布指:医生诊脉布指分两步操作:先中指定关,然后分别布食指与无名指于寸部和尺部之上。
所谓中指定关,其实是先尽量选准每个患者关脉的具体位置,然后布中指于关部脉之上而完成“定关”。准确的关脉位置,应正好对应尺骨小头。也就是说,一般人寸口脉这一段桡动脉是呈一条直线的,如果我们以尺骨小头的顶点向寸口脉作一直线,那么,此直线与寸口脉近皮肤处的交叉点即为关脉的中点。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操作时往往有两种找关脉中心点的办法:一是中指循手背法;二是拇指对应三指法。找准关脉的中心点后,医生即将自己的中指指目的中点按照关脉的中点落下指头,此即完成了“中指定关”。
布指的第二步是布食指与无名指。即医生定好关后,然后将同一手的食指指目置放在关前 (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 (肘侧)定尺。
在布食指和无名指的时候,要注意三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及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果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比对寸到关的同等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所以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小段脉管的范围。
(3)运指:在临床诊脉时,医生运用指力必须注意力度的轻重和力度的变化,必要时指目还必须在原位上进行小范围的挪移,甚至布指的位置还必须适当变化以体察各种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率(单位时间脉跳的次数,即至数)、脉律(均匀度、是否歇止)、脉位(浮沉等)、脉体(大小、长短、曲直等)、脉力(脉搏搏动的力度)、脉势(脉搏的流利度与紧张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①浮取: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候脉的方法。所谓“用力较轻”,是说医生轻轻自然地把三个手指放在寸口脉的寸关尺部位,用摸触皮肤的力度接触到皮肤,这个力度叫浮取。亦称“轻取”或“举法”。②沉取:是指医生用较重指力候脉的方法,所谓“用力较重”,是说医生按到指下明显有抵触感(脉下肌肉抵触)时,即已按到位了。此法又称“重取”或“按法”。③中取:指力与位置均介于浮取和沉取中间的候脉方法。一般亦将此法称为“寻法”。
④寻法:严格的“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中→重,或从重→中→轻,或加上左右推寻,反复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找到后,即在此处静静地细候其脉,直到最后体验真切究属何种脉象为止的全过程。一般“寻法”,多在“中取”部位或稍作轻重调整的位置,偶尔采用较“重取”更大的指力“推筋着骨”寻“伏脉”,或移位寻反关脉等。⑤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寻,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此法一般是在操作“寻法”时采用。
⑥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以便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即三指用同等力度按脉),但在特殊情况下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⑦单诊:即用一个手指诊察寸、关、尺三部中的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感受寸、关、尺各部的脉象。一般单独采用食指候寸脉、中指候关脉、无名指候尺脉。另外,半岁以内小儿的脉诊,亦常单指诊法加循法候寸关尺三部脉。
指法的运用次序:
用“浮取”法总按三部→用“中取”法总按三部→用“沉取”法总按三部→调整后(根据已感觉到的患者脉搏的浮取力度与沉取力度,来调整中取的力度与位置),再用“中取”法总按三部→回到“浮取”法总按三部→再行“中取”法总按三部→再行“沉取”法总按三部→三指定格于“寻脉”(直至候清其总体脉象为止)→食指“浮取”寸脉→食指“中取”寸脉→食指“沉取”寸脉→食指定格于“寻脉”(直至候准寸脉为止)→中指同食指候寸脉法候关脉→无名指同食指候寸脉法候尺脉→结束。
7.切脉时间
每次诊脉,每手的诊脉时间一般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难以在短时间候准的脉象,时间尚须延长。诊脉时需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以上,即在指下感觉脉搏的跳动不少于50次,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且以稍久按的指感更为清晰可靠。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至于一日之中何时诊脉为最佳,《内经》认为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然而,能于平旦之时就诊的患者很少,医者在平旦时能为患者诊视者就更少。为此,诊脉的时间不能拘泥于平旦这个时辰。
虽然如此,但《内经》所提出的原则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清晨尚未饮食及活动等,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受到的干扰因素最少,故容易诊得病人的真实脉象。所以,诊脉时要使病人处于平静的环境之中,即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心情平静,同时诊室保持安静,以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另外,诊脉的时间,最好是不要选在刚进食之后,尤其不能选在暴饮暴食之后。
8.小儿脉诊法
小儿寸口部位甚短,7~8个月内小儿,一般用“一指 (拇指或食指)定关法”,再用“循法”分候三部。一般书籍认为,2~3岁以内的小儿均可采用“一指定关法”,甚至认为只须观其指纹,不宜候脉。
其实只要反复训练,适当密布三指,或大致总按后,分别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单候寸、关、尺,均能候准小儿的脉象。我的体会是,虽然小儿食指指纹诊断方法有其独到的价值,但若能候准小儿脉象,其诊断意义则较小儿指纹的诊断意义更为确凿,诊断范围也更广。
以上所言,即为脉诊的操作规范,但此事知易行难,所谓“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若要真正掌握高超的脉诊技艺,除熟知脉学理论、正确的脉诊操作外,更重要的是为医者长期细心的临床体察,以及及时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