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贵的习惯

上一个春节被疫情糟蹋了,盼着即将到来的春节能弥补一下走亲访友的遗憾。没想到年底,病毒又隔三岔五地冒出来,诚心不让你好好过年啊!真想不到,如果连续几年春节出行管控,中国人的节日里的心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大节过不成,就过小节,腊八节这样的日子自然要好好珍惜了。大清早就看到有孩子同学的家长在群里发腊八粥照片,我正好不会做,晚上,我们全家组团去吃粥。
闲言少叙,言归正题。女儿到了她同学家的小区,迫不及待地就走在我们前面,提前去楼宇门按门号呼叫。房号是1503,然而她按了两个数字就出错了。女儿对这类界面操作不仅积极,而且颇有心得,回家开楼宇门宁可输入数字也不用钥匙。她对按数字这种操作颇有心得,这次失手让她也颇感意外。那一刻,她愣在那里不知如何纠正。该如何取消或者删除呢?真是一个糟糕的设计,我估计这里的住户们也经常出错吧!
出错的原因很简单:数字和号码排列的形式和日常遇到的情况不一样。无论是手机、计算器,还是POS机,数字键盘都遵循相同的排列形式。这是最科学的排列方式吗?非也。那为什么不能打破常规,创造一个新式的键盘,就像这个键盘一样,每行四个键?因为我们学会了传统键盘。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儿就已经熟练掌握了数字键盘的操作,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操作练习中,已经形成了自动化的动作。一旦你说出一个数字,就能立刻把手指放到正确的位置。这个“信号-动作”的链接经过千百次的训练以块的形式存储在我们的基底核——一个与大脑皮质、丘脑和脑干相连、控制自主运动的脑区。一旦信号出现,动作立刻输出,无需意识注意。一个数字对应一个操作,输入一串数字,就意味着启动一串“信号-动作”链。这种“信号-动作”是和传统数字键盘整合在一起的,人基本上不需要看清数字,进入一种人机合一的境界了,仅凭位置就能操作了。你看看医院里收费处的工作人员操作数字键的速度,我们的眼睛都跟不住。我们的基底核存储了大量的自动化程序,无需高级的大脑处理信息。如果我们的行为是习惯的自动化动作驱动的,那意味着大脑进入“节能模式”。
习惯的形成,并不在于操作有多复杂。钢琴一共有88个键,演奏者可以在几毫秒的时间内快速反应。这个数字键盘为了获得一个整齐的外观,却把用户长时间的使用形成的“信号-动作”经验作废了。有人说,你多用几次不就会了吗?我为什么要学习这该死的键盘,为什么要放弃花费大量学习时间积累起来的宝贵的使用习惯?
我们一开始就学习标准键盘,大家都用标准键盘,过去用,现在用,老人用,小孩用,它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改变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延续才是最佳选择。
理论标签:自动化动作、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