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054):羞恶之心——释“羞”

朱英贵

一、“羞”字小引

“羞恶之心”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告子上》,其上下文有这样一段话: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至于人本来的性情,则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行为不善,不是人本质的过错。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就是表现为相互亲爱;羞耻之心,就是表现为行为方式;恭敬之心,就是表现为社会行为规范;是非曲直之心,就是表现为人的智慧。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

由此可知,“羞恶之心”这个成语中的“羞”是惭愧的意思,“恶”是耻辱的意思,“羞恶之心”指的就是惭愧耻辱的心情。孟子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列为四,称之为“仁义礼智”,而仁、义、礼、智都是人的内心固有的(我固有之也),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非由外铄我也),这就是人性本善的道理,至于有的人行为不善,那不是人本性的过错,只是没有把善的潜能发挥出来罢了。

“羞”为什么会是惭愧的意思?它原本并不是这个意思的,“羞”字从羊,在造字之初是以手持羊向神灵进献敬奉的意思。由于“羞”是“进献”美味佳肴的意思,所以古时候“羞”也可直接代表美味佳肴。李白《行路难》:“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这里的“羞”就是玉盘盛的美味佳肴。又由于“进献敬奉”含有谦恭礼敬的意思,便可以引申出“谦恭惭愧”的意思,这种“谦恭惭愧”的意思就是今天的人们所理解的“羞”。既然“羞”有了“谦恭惭愧”之意,那总得有一个重新代表美味佳肴的字才好,于是人们又在“羞”字旁边加了个“食”字旁,这便有了专门代表“美味佳肴”的“馐”字了。从此以后,“羞”字就与“美味佳肴”的意思告别了,又渐渐地遗忘了“进献敬奉”的造字本义,便全身投入地专门来表示羞愧或羞耻之意了。

二、“羞”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羞”字的构字理据如何?先来看看它的甲骨文初文形态(参见下图):

“羞”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羞”字的甲骨文字形由“羊”(个别字形也可以是“牛”)与侧面手形符号构成,侧面手形符号或在左或在右,会合成为以手取羊之意,手在下侧,羊在上,以示进献给神灵。故此羊并非活羊,应当是作为祭品的宰杀并且烹煮好了的熟羊,其本义应为“进献”,有卜辞“……祀其羞,王受祐……”(甲2006)当是用其本义。

金文承继甲骨文字形,造字原理相同,一并规范为“羊”,不再实用“牛”作为表意符号了。小篆字形将侧面手形符号加在“羊”字的一竖之上(有的字形略有错位),突出其持握之意,其“持羊进献”的构字理据犹存。

“羞”字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形体发生了一些变化:将“羊”字写作一竖向左下倾斜的“”,又将以手持羊形态的符号讹变为“丑”字写于“”的下部,这就是现代汉字的“羞”,已经看不出“以手持羊进献”的构字理据了。

《说文解字》卷十四丑部:“羞,進獻也。从羊,羊,所進也;从丑,丑亦聲。”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羞”,是进献的意思。它是一个亦声的形声字(会意兼形声):用“羊”作为表意的形旁,“羊”就是所进献之物;用“丑”兼表字义兼表字音。

许慎所解释的“进献也”和“从羊,羊,所进也”都是正确的,但是对“羞”字的造字方法的解说却有所疏忽。许慎虽然是依据小篆字形在解义,然而却未能识别“以手持羊”的构字理据,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亦声字”。所谓“从丑,丑亦声”的意思是:“丑”既是表意的形旁,也是表音的声旁。通常把会意字的某一个构件既表意也表音就叫做“亦声”,故许慎认为“羞”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亦声字”。当然,说“丑”能够标示“羞”的读音并不算错,问题是“羞”字的原始构件中并没有“丑”这个构件,许慎的解释只能说是以讹传讹罢了。

   三、“羞”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羞”字的构字理据是以手持羊进献神灵,它的造字本义当为进献食物的动词意思,例如:“凡祭祀,共其笾荐羞之实。”(《周礼·笾人》)郑玄注:“荐羞皆进也,未食未饮曰荐,既食既饮曰羞。”由此可知,在古代祭祀的时候,“荐”与“羞”都有进献敬奉之意,进献敬奉的不可食的礼品曰“荐”(未食未饮曰荐),进献敬奉可以食用的礼物曰“羞”(既食既饮曰羞)。再如:“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周礼·宰夫》)又如:“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左传·隐公三年》)以上两例的“羞”也都是进献食物的意思。

“羞”字由此进献食物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或间接引申义:

其一,指称美味的食品,后多写作“馐”。由于“羞”所进献敬奉的是可以食用的熟食,便可以引申出美味的食品的名词意思。例如:“燕与羞,俶献无常数。”(《仪礼·聘礼》)郑玄注:“俶,始也。始献四时新物。”古代把应时珍美新物献给国君,称俶献。再如:“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左传·僖公十七年》)林尧叟注:“羞,食味也。”又如:“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楚辞·离骚》)王逸注:“羞,脯。”另外如:羞膳(味美的食物)、羞味(美味)、羞服(饮食和衣服)、羞炰(烤熟的肉食)、羞鼎(盛有食物的鼎)等词语中的“羞”都是美味食品的意思。这种意义的“羞”后世又增加了“食”旁以帮助表意,这就是今天通用的“馐”字。

其二,泛指进献。例如:“(仲夏之月)羞以含桃,先荐寝庙。”(《礼记·月令》)再如:“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左传·隐公三年》)又如:“羞玉芝以疗饥。”(汉·张衡《思玄赋》)

由此又可引申出进用、推荐的意思。例如:“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书·立政》)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效法暴德之人,所当屏之远方,弗与共国,今乃进用之,使同治其国。”再如:“昔先主文子……有武德以羞为正卿。”(《国语·晋语九》)又如:“乃方求论择元圣武夫,羞于王所。”(《逸周书·皇门》)

其三,表示谦恭,惭愧。由于进献食物含有谦恭礼敬的意思,便可以引申出谦恭、惭愧的形容词意思,例如:“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再如:“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又如常说的羞惭、羞耻、羞愤、羞赧、羞愧、羞辱、羞怯、羞涩、羞臊、含羞、害羞、怕羞、遮羞等词语中的“羞”字便都有谦恭惭愧的意思。

由此又可引申出害怕的意思。例如:“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唐·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诗)再如:“饮散频羞烛影,梦余常怯窗明。”(宋·杨无咎《雨中花慢》词)又如:“纵有邻姬相约,强斟芳酝,羞听离词。”(元·无名氏《哨遍·伤春》曲)

其四,表示耻辱。例如:“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易·恒》)再如:“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汉·李陵《答苏武书》)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表示以为耻辱,使难为情。例如:“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孙丑上》)再如:“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唐·杜甫《前出塞》诗)又如:“女娇痴不能作苦,又羞出操道士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云栖》)又如今天所说的“羞人”,“你别羞我”等。

二是表示嘲弄,侮辱。例如:“今以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再如:“钱塘因酒作色,踞谓毅曰:‘不闻猛石可裂不可卷,义士可杀不可羞邪?’”(唐·李朝威《柳毅传》)又如:“我们赶上去问他讨,也羞那厮一场!”(《水浒传》第五回)

根据上面对“羞”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羞”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羞”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羞”字的相关成语不多,其中“羞”字的进献敬奉含义已经被历史所遗忘,它的美味佳肴的引申义也被“馐”字所分担,于是保留在成语中的“羞”字的意思就只有谦恭惭愧、使难为情的引申义了。现略举几例如下:

羞惭满面——满脸是羞惭的表情。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贾珍听见是贾琏的声音,唬了一跳,见贾琏进来,不觉羞惭满面。”

羞人答答——答答:害羞的样子。形容自己感觉难为情。语见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这小贱人倒会放刁,羞人答答的,怎生去。”

恼羞成怒——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语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老羞成怒——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那一个老羞成怒,就假公济私,把他参改,拿问在监。”

惟口起羞——意谓言语不慎,招致羞辱。语见《尚书·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启羞兴戎——启:开;戎:战争。因说话不谨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语见清·吴趼人《俏皮话·手足》:“惟口终日无所事事,或大言不惭,或空谈无补;甚或启羞兴戎,为全体之累。”

不羞当面——羞:羞耻。不把面对面的批评当作羞侮。表示原意倾听别人的批评。语见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君子不羞当面,我有什么弊病处。

羞愧难当——感到十分羞愧与内疚,难以承当。语见《红楼梦》第五十八回:“那婆子羞愧难当,一言不发。”

羞恶之心——羞:愧;恶:耻。指惭愧耻辱的心情。语见《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羞与为伍——把跟它在一起看作羞耻的事。形容蔑视对方;不愿意同行或同列。语见《后汉书党锢列传》:“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

(0)

相关推荐

  • 瞒本来是个很无辜的字,刚出现的时候,就是表示耷拉着眼皮,闭目的样子.闭目,可以是闲散的,闭目养神,也可以是视而不见,总之,就是你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个非常平和的字. 但有时候,你平和了,别人如果不平 ...

  • 人有四端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认为-- 恻隐.羞恶.辞让 ...

  • 语音版《孟子》赏析(4)人性本善

    <孟子>赏析(4)人性本善 --第二单元 论人性本善 第一节 各位网友,从今天开始,我们讲<孟子>系列的第二单元:论人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中心内容,因此,第二单元也是本讲 ...

  • 孟子日课189丨这个世界会变好的根本所在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189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面对众说纷纭的善恶论,孟子告诉公都子说: 人之常情,感物而动,动皆天理之公 ...

  • 恻隐之心

    带你了解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1]汉语成语.拼音:cè yǐn zhī xīn,释义: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出自<孟子·告子上> ...

  • 汉字探微(241):俯首系颈——释“系”(係、繫)

    朱英贵 "俯首系颈"的说法出自汉代贾谊的<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意思是说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拴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 ...

  • 汉字探微(240):探赜索隐——释“索”

    朱英贵 成语"探赜索隐"的意思是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索"字从"丝",本义是用丝.棕.麻等原材料制作的绳子,因为绳索有所系联,可 ...

  • 汉字探微(242):韦编三绝——释“绝”(絕)

    朱英贵 一."绝"(絕)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韦编三绝"的成语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 ...

  • 汉字探微(239):荒诞不经——释“经”(經)

    本文约7100字,阅读约需要14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39) 荒诞不经--释"经"(經) 朱英贵 "經"(经)字从丝,是织机上的丝线 ...

  • 汉字探微(243):衣不解带——释“衣”

    朱英贵 成语"衣不解带"的意思是因事务过度操劳,以致不能脱衣安睡.由此可知古代的衣服没有扣子,而是靠一根带子(衣带)来拴缚的,古文字的"衣"字则形象地勾勒了衣服 ...

  • 汉字探微(244):岐路沾巾——释“巾”

    本文约3860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44) 岐路沾巾--释"巾" 朱英贵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 ...

  • 汉字探微(237):帽子古今——释“帽”与“冒”

    朱英贵 在此文之前刚刚介绍过古人的"冠"与"免"(冕),"冠"是给一般官员以及文人雅士戴的,"冕"则是给帝王.诸侯.卿大 ...

  • 汉字探微(245):一衣带水——释“带”(帶)

    朱英贵 成语"一衣带水"指的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我们从此前<释"衣">一篇已经知道,古代的衣服没有扣子,而是靠一根带子(衣带)来拴缚的,那么, ...

  • 汉字探微(236):冠冕堂皇——释“冕”与“免”

    本文约6800字,阅读约需要14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36) 冠冕堂皇--释"冕"与"免" 朱英贵 上一篇说到"冠&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