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山读桥

鄢德全

湘潭县西南部有座隐山,主峰海拔437米,东西走向,长10千米,面积约22平方公里。隐山不高也不大,却因一些不凡的人物与故事而闻名天下,俗有天下隐山之说。北宋文学家周敦颐曾于此讲学,后人建祠祀之。银杏、垂丝柏各一株传说分别为周敦颐、胡安国亲手种植,至今挺拔茂盛。

从隐山深处流出两条山溪都叫隐水,一条从西南麓流出,一条从东北麓流出,在通箭桥边汇成一处。奔涌10千米入涓水,汇湘江,融入长江、东海。隐水上有八座建于南宋时期的石拱桥,每座桥头都有一株硕大的树木,除隐水桥头生长的是香樟外,其余七座均是重阳木。经考证,树龄都在520年间。八座石拱桥旁的八株古树,相依相伴,是隐山下、隐水溪边一道夺目的风景。古今皆称:隐山八景。他们从上至下分别是隐水桥、留叶桥、通箭桥、珂理桥、狮龙桥、栗林桥、神仙桥、龙王桥。八桥跨度数米至10数米不等,但建造风格相似,所用石材均为一色的青石。犹如八幅浸润远古风情的小桥流水式的古朴画卷,韵味无穷。乡亲们告诉我,八座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盛夏时节,我们在隐山下的隐水溪畔,翻开几座石拱桥或是尘封或是散发着油墨芳馨的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流叶桥是西南山麓流出的隐水流经的第二座桥,第一座桥是隐水桥。流叶桥的故事开始于还没有它的时候。据《大明一统表》和清光绪《湘潭县志》记载:唐开元中,洞山僧良价为觅师访道至此,见溪流菜叶,沿溪拔草六、七里,遇老僧,奇形异状,问得何道,僧言见两泥牛斗而入海,寻无消息。问难久之,僧不答。夜半老僧焚庵而去,留诗石壁云:“三间茅屋从来往,一道神光万境间。莫把是非来辨我,平生穿凿不相干”。隐山之名遂著。泥牛入海之辞也出于此时此处。

许多年以后,人们在此建造石拱桥时,为纪念洞山僧良价在此发现溪中菜叶之举,取名流叶桥。

20世纪50年代末的1958年,隐山上下的古树古木纷纷作了“大炼钢铁”的陪葬品。滥砍泛伐,让青山绿水转眼间变成穷山恶水。山上的树砍光了,一伙人涌向流叶桥头,向已有460年年轮的重阳古木挥动了利斧。

眼见得好端端的树木化成灰烬,急坏了当地两位年近六旬的老人,他们用身体护在树干上,阻止砍树,几个民兵跑过来,制住了老人。利斧朝着重阳木的底部树干砍去。树干被砍断了五分之一,伤痕处流出了殷红的树汁。两位老人气得浑身发抖,但又动弹不得,只能破口大骂砍树的人。

这一切,被回乡调查的彭德怀元帅看到了。他立即制止了伐树者的行为。他说:桥头上有棵树好遮阴乘凉,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断老百姓遮阴乘凉之便。彭老总还说,我们不但不能再滥砍泛伐,还要积极地植树造林。重阳木被保住了,为了铭记彭总护树的功德,把彭总从利斧下保护住的重阳木唤作“元帅树”。如今,隐山的山岭已被森林全部覆盖。有的已经长成了撑天大树,“元帅树”的伤口也已基本愈合。再没有滥砍泛伐,再没有对林木的破坏,真正的青山绿水重返隐山了。

东北山麓流出的隐水流经的第一座桥叫珂里桥,西南麓东南麓两股溪流在通箭桥旁聚成一条溪流。上个世纪70年代,一场暴发的山洪,从西南从东北两端直逼通箭桥,两端的道路被洪水冲断了,石拱桥让洪水冲垮了。只留下桥头上的重阳木,而它也因树桥分离,慢慢衰去。今天通箭桥头,这棵从上至下都枯了的重阳木,底部的小枝绿色,仅证实它还没完全死去。从此,八桥八景就成了七桥七景。

狮龙桥,是隐水流经的第五座石拱桥。周小舟同志的故居紧傍桥边。所以叫狮龙桥,就是连绵在石拱桥东北的两组山峦,一组似狮形,一组似长龙。桥头上的重阳木不知何故何年月就没了。石拱桥也因西南是低洼的平地,东北是兀突的山头,上世纪70年代的公社和公社卫生院建在桥东北的高坡上。石拱桥上覆盖了半米深厚的混凝土,将石拱桥掩盖在现代公路桥的底下。不仔细观察,根本不知那桥下还有一座桥。

隐水流经的第六座石拱桥叫栗林桥,一棵重阳木像浓郁的大伞把栗林桥遮盖在浓荫里。又有两股无名的小溪流经这里汇进隐水。据传,修建栗林桥时,溪两岸各有一大片栗林,结出来的栗子比别的地方的颗粒大,味道比别的地方的栗子甜美。主持建桥的人就给这座桥取名栗林桥。

栗林桥比隐水上游的五座石拱桥都气派。跨度和高度也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紧傍栗林桥西南部是个叫鄢家湾的去处。这里,没有任何资源和地理优势,老百姓长期以来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进行传统的耕作。一年到头,入不输出,是个穷得出名的地方,当地政府和银行常为鄢家湾的贫穷和高筑的债台头疼。

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把这个昏昏欲睡的土地吹醒。一个在北京部队工作的鄢氏子弟,领着一群20出头、30出头的本家去天津、北京承接油漆、木工的业务。随着口袋里每年多出两倍甚至数倍的收入,他们眼界更加开阔了。办厂当老板去。就在这20多年里,鄢家湾及其周围的鄢氏子弟冒出了30多位厂长,他们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全国数十个城市办起了家具厂。一流的质量、一流的工艺,让他们的产品走进了大都市的千家万户。

原来,银行最头疼的负债大户鄢家湾,30年前就转型为只存不借更不负债的鄢家湾。辖区内有一万多人的一家银行,鄢家湾的存款余额如今已占了他们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额度。

栗林桥这个栗林,谐音立林,鄢家湾的鄢氏子弟用他们的聪明才智鹤立鸡群,自立于改革发展的潮头上。

栗林桥往下不足两公里是隐水的第七座石拱桥——神仙桥。他与栗林桥同样挺拔兀起,气势非凡。

为什么叫神仙桥呢?还真有个神仙的传说。

在神仙桥的所在地,周围的东边山上、北边的稻田里、西南边的隐水溪里,各有一块凸现约10多吨轻重的大石头,三石鼎立,数10米间距基本相等,就像能承受一口可煮吨米的大锅。

传说,当年修神仙桥时,100个人做事,吃饭的人却只有99个,天天如此。而这座石拱桥建造得非常快,比上头的栗林桥建造的工期差不多少了一半,而质量和工程量比栗林桥更好更大。

人们说,“那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是玉皇大帝派来造桥的。”不食人间烟火,那他自然要食仙界烟火。所以那三块几乎为等边三角形的石头,就是神仙煮饭所用的“仙灶”。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中有许多类似的传说,如《愚公移山》等等。那些传说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特别是当遇到自我力量难以承受的负重时,便会祈盼虚无世界里那些无所不能的“神仙”。

其实,真正无所不能的永远是人民,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

人们修桥干什么?就是过河、就是通过、就是通行,就是为了更好地生产生活。如今,隐山周围硬化了的县道、乡道、村道纵横交错,并全部进村入户。道路通过的地方,所修造的各种桥数以百计。以前,人们不可能做的美梦,却成了今天的现实。

神仙桥之下是龙王桥,从上至上它是隐山第八座石拱桥,或曰隐山第八景。有人也许要说,这龙王桥也该是个有故事的去处吧。没错。

传说远古时期,隐山脚下发生大旱,方圆近百里数月无雨、塘干坝净、农田如焦土,眼看着颗粒无收,人畜已无饮用水可取。东海龙王巡查至此,他叩开一家门院,向其索水解渴,开门的老翁将其仅存的半壶水施与东海龙王,龙王感动老翁之厚道善良,遂降旨布雨,隐山方圆百里下了三天三夜的雨,让个塘满坝满。老百姓为感恩龙王,后来建桥时,便取了个龙王桥的桥名。

龙王桥北,是个叫桂再堂的地方,这地方可了不得。清代出了个给皇帝老爷教书的周系英。他的堂弟周系舆招了个女婿左宗棠,15岁入周门,在周家住了10多年,后来官至军机大臣。他们周家还出了一群享誉四方的“湘潭女诗人群”。

龙王桥下隐水的溪床比之前的七座石拱桥的溪床都宽,因而桥的跨度更宽。重阳木同样将石拱桥掩盖在浓荫里。每到夏日,便是附近人们歇息乘凉的好处所。左宗棠就曾经是它的常客。他在桥上看书,在桥上玩耍。后来,他在京城为官,还扯出一个他与龙王桥的故事来。

那是左宗棠在朝中做了军机大臣后的一天,上朝刚回府,书童禀报:湘潭周夫人的堂侄周会臣求见。听说是隐山岳丈家的贵客来了。左宗棠快步如飞迎了出来,命家人热情款待。周会臣是个秀才,到京城里来就是想要姑爷老子帮他谋个一官半职的。左宗棠官居一品,弄个小职位不是什么大事,他却特别痛恨搞裙带关系一类的官场陋习,本不愿理会周会臣的请求。但岳丈一家人待他恩重如山,且自己无有丝毫回报。心里想,只要这妻侄有可用之才能,也不妨试试。

左宗棠想到此,便说:“我得考考你。就一个考题,题目出在你家门前的龙王桥。”周会臣听得姑爷老子这么一说,可高兴了,一个考题,还考的是那座从小到大熟悉不过了的龙王桥,他忙说:请姑爷老子出题。

左宗棠轻轻一笑,“会臣呀,这可是一个偏题。”周会臣想,龙王桥的题再偏,也不可能搬走了考。见周会臣毫不在乎的得意样,左宗棠一板正经:会臣听题,龙王桥东边上桥,西边下桥,东西上下阶层各是多少?

这考题不是容易,是太容易了呀。周会臣想,龙王桥我差不多天天都上去啊。可是,谁会去数、去记那阶层啊?他搜肠刮肚,就是记不得那阶层是多少。

见周会臣那一付窘态,左宗棠说:那阶层,东边上去9层,西边下去10层,东西恰是19层。你若不信,回家数一数。接着左宗棠语重心长地说:会臣啊,身在物中不知物,满腹诗书也荒唐呀。若是让你做县官,民情不察、民苦不问,你说百姓冤不冤?若是让你去领兵,敌情不视、军情不晓,你说打得了胜仗?这个官你还是不要去做的好。

周会臣心不服也得口服,接受了姑爹姑妈的款待后,着急回了桂再棠。丢下包袱,他就往龙王桥上跑,一数,龙王桥东西上下阶层与姑爷老子说的一层无误。

伫立龙王桥上,看潺潺隐水北去,我们思绪飞扬。隐山脚下,隐水之上的石拱古桥,连同与其长久相伴的古树,带给人们弥久芳馨而厚重的文化和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一本很厚很厚、值得终生阅读的书。

(0)

相关推荐

  • 一江两岸观三桥

    一江两岸观三桥 ■何秋生 "老巷着墨痕,小桥越古今.田畴山做骨,胜境水为魂."但凡到访过婺源的仙客,无不感叹婺源山灵水秀与文化气韵之美!不过如今每次回家乡小住时,最让我迷恋的还是家 ...

  • 龙门麻榨八坝桥与十三坝桥

    八坝桥 不久前本号发了一篇<偶遇博罗横河白官坳古石桥>,有网友"邮差"留言说:"(龙门)麻榨镇河东村到寨下村小路有两条石板桥:十三坝桥和八坝桥:东埔村也有条石 ...

  • 古桥风韵:汾口三底后溪大桥

    古桥风韵:汾口三底后溪大桥 汾口武强溪南有富占源,小溪流水至三底村与三堨灌水相汇东流,至郑家村北流入武强溪.三底村称村后之水为后溪.富占源到三底的溪上有一座双孔石拱桥,古名大桥.宋祁村余氏宗谱三堰图上 ...

  • 隐山有8座桥,你知道是哪些吗?

    远山莽苍苍,近水河汤汤. 隐山虽不高,亦有隐水作伴. 一山.一水, 足以给故事提供背景. 但山若不相通,水若不渡人, 故事便少了些灵性. 于是,便有了桥. 寻梦 隐山有桥,被列入史册的古桥就有8座. ...

  • 满粉石拱桥、出水洞、干洞、小穿洞

    平塘东南游 贵州游侠 六.满粉石拱桥.出水洞.干洞.小穿洞 前行右转进入满粉寨,不远处的右侧有一座精致的石拱桥,两端都有数级石阶,用料很大,桥面上有一块两个多平方米的大理石,表面十分光滑.桥的两侧都有 ...

  • 阆中民间传说—会仙桥!

    民间传说故事陪伴着我们走过了难忘的童年,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人和事,比如民间传说中有关鬼,有关风水,有关灵异,有关神话的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随着老一辈 ...

  • 张建文:猪婆山下大丰桥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猪婆山下大丰桥 张建文 在雄伟的猪婆山和它对面高峻的大峰山之间,有一道深深的大峡谷,峡谷中游动着一条美丽的小河 ...

  • 亚坤夜读丨听“枢”⑫隐山不隐(有声)

    稿源:掌上长沙 2021-04-02 21:30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湘潭有座隐山,从这里发源的湖湘学传播到了长沙,传播到了中华大地. 宋代胡安国.胡宏父子被学术界公认为湖湘学派的创 ...

  • 散文||龙隐山记

    龙隐山记 中华大地真是藏龙卧虎,山名"龙隐山"的山还不止一座,今天说到的龙隐山,是位于咸宁通山的龙隐山. 龙隐山面朝富水湖,背靠隐水洞. 暮春时节,走在龙隐山上,穿行在林树之间,徐 ...

  • 七律 隐山写妙

    ​雨里隐山无限妙, 翠林清静有凉亭. 悠闻法藏经声起, 雨伴天音喜悦听. 似见慈航施圣露, 润滋仙栢色更青. 老翁趺坐飞云里, 何惧人言是异灵. -风松客辛丑三月初七桂林隐山随笔亭记

  • 李学山|读周远瑞暮看春耕诗步韵

    读周远瑞<暮看春耕>诗后步韵 李学山 2021年4月21日,偶读清代宁阳诗人周远瑞诗<暮看春耕>,感其热爱生活之情,又思相隔百年,天地变化之大,兴之所至,步其韵一首. 巍巍高楼 ...

  • 【每日黄诗】能把山读懂的人,就什么都懂了!(2021年4月21日《读山的人》)

    万勿误会:"每日黄诗"的黄字,不是涉黄的黄,意思只是说,每日推送一首黄亚洲的诗作,或者是,每日推送一首黄亚洲举荐的诗作. 黄亚洲的举荐,不论人情,入得法眼即荐."黄评&q ...

  • 雨里隐山

    雨里云中隐山上, 翠林清静独一亭. 犹闻法藏鼓磬起, 雨奏呗经海潮听. 静慈杨柳布醍醐, 润泽千山色更青. 今日结趺云雾里, 任人疑我是何灵. -风松客辛丑三月初七桂林隐山随笔亭记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夜下征虏亭》《山中与幽人对酌 》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 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这是去广陵(今扬州)的路上,路过征虏亭时所见.景色的顺序先后不能确定,山花和江火可能此前已经出现,但直到看见亭子之后,它们才值得入诗 ...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有人楼上愁"这一句是关键.它的前面几句,是楼上所见景色.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