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定力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积极和专注,一动一静、一个侧重于外部一个侧重内部,共同成就了生命活力,对专注的强调不是对积极的否定,对积极的追求不能掩盖对专注的追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在两端左右摇摆,教师需要一点定力。
在改革背景下谈定力,容易引起误解,以为“生命课堂”对改革持否定态度。殊不知不仅教育领域的改革,几乎其他所有领域的改革都能够证明这一点:定力越强在改革中步子越稳健走的越远,倒是那些一哄而起、蜂拥而上的人常常会浅尝辄止,改革的热情冷却后变成改革的阻力。把教师的定力理解为“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显然是一种误解,虽然盲目的行动也许不如不采取任何行动,但定力带给教师的绝不是停滞不前或故步自封。
在《教学的勇气》一书中,作者帕克·帕尔默提出这样的观点:优秀的教学绝不仅止于技艺,优秀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人格统整。作者认为优秀教师的共同点是:他们真实的投入在课堂中,并深入参与在学生和学科领域之中;他们能够编排一个复杂的网络,把自己、学生并所研读的学科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学生学会如何编织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这样的链接并不是靠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来建立,而是靠教师的心——人类自我的智力、情感、灵性与意志融汇之处。在我看来,这是对定力最好的解释,内心的坚定和执着是教学勇气的源泉。在教育具有多种价值语系和多个解释版本的今天,教师需要修炼一颗坚定地心。
一次培训活动的中途休息时间,我和几个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楼前闲聊。这是一所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师范大学,能够走上它的讲台我很有些自豪。然而十几分钟的短暂交流,让我不得不把得意收起,不得不调整后面的授课内容。其中一位教师向我表示:他喜欢我的课,认同我提出的观点,也相信我的建议能够帮助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他依然迷茫。我问他迷茫什么或是为何迷茫,他摇摇头,告诉我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其他几位教师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困扰他们的是迷茫,还有就是对因何迷茫的迷茫。基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行为的培训,对他们而言不能说丝毫没有帮助,但总觉得不解渴,不能消解那源自于内心世界的饥渴。面对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无力感并非全部或主要由于现实的复杂多变。
一位教师在给我的留言中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首这个学期的工作,可谓是苦辣酸甜五味俱全,忙忙碌碌,但仅是忙碌,不是充实,仔细想想竟然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更不要说忙的是否有意义有价值了。《中国教育报》的调查显示,让一线教师最苦恼的事情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杂事”太多,教师疲于奔命、身心交瘁。忙是教师的职业状态,这不是什么秘密,被忙所遮蔽的是茫,茫然的忙,茫是教师的职业心态。成就感、价值感、意义感的缺失让有些教师处于焦虑和煎熬之中。困扰教师的问题不仅是“路在何方”,还包括“心在何处”。
关于教育是什么、教学是什么、学校是什么、学习是什么、学生是什么的相关理念,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的方式获取到不少的信息,就连教师是什么也已经有众多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维度的阐释。大而言之的理想信念,小而言之的行为规范,似乎都说的清清楚楚,都没必要再思考。既然如此,迷茫和困惑从何而来?
在一次教师培训课上,我和参加课程的教师探讨一个话题:教师的使命。我让大家用“教师的使命是……”这样的句式,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尽量具体而形象的写在卡片上,并当众宣读大家交上来的卡片上的内容。课堂上不时爆发出掌声,虽然都是来自一线的普通教师,但他们对使命的认识不可谓不深刻、不感人,几乎每一个人都被打动了,被自己打动了。随后,我让大家把固定句式中的“教师”换成“我”或是现场的一位教师的名字,再当众宣读。读的过程中大家笑了,有人表现出不好意思。概念上的教师一旦变成具体的“我”,为何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别,掌声和笑声之间究竟蕴含着什么?
当我们作为一个局外人言说教育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更倾向于谈论理想的教育,说它是艺术,或是说它是科学,或是说它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而当我们作为教育的一员,一个置身其中的人谈论教育时,必须要面对的是真实的教育,而此时我们只能说教育是生活。因此,首先要回答的并不是教育是什么,而是——我是谁?作为一个推崇研究的群体,把研究视为理想的工作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最为缺乏的是对自身的研究和对自我的认知。
“我是谁?”
“我是一名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还有呢?”
“意味着帮助孩子获得成功。”
“还有呢?”
……
“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
“我”的缺位掩盖在“忘我”的光环之下。教师忘我的工作固然值得尊敬,但教师忘我的存在,则让人们产生怀疑:他们忘我工作的激情和动力从何而来?如果教师没有“做自己的教育”的意识,那么他们还能为客观上属于自己的教育负责吗?
作为生命存在的教师与作为职业或专业存在的教师,在自我认知上存在微妙的差异。作为职业或专业存在的教师会把专业发展当做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保持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以胜任工作和现实挑战为主要目的,即所谓的“安身”;而作为生命存在的教师对发展的理解和要求不止于或限于专业,立意于“教育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他们自觉地把教育与人生融为一体,对教育的坚守和对人生的执着成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真实的存在于课堂之上。这就是所谓的“立命”。
安身靠的是技术,立命则需要心灵的觉醒。正是心灵的觉醒让教师找到真正的自己,心有所属,精神有所寄托、不再漂泊、迷茫,由内而外的爆发出一股力量,这就是教师的定力。
明日话题:积极而专注的实现路径。
[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