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2.6【2017-4-25】
#每日学论语#126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ǜ),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什么是明。孔子说:"如水浸润一样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你就称得上明了。如水浸润一样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这可以就叫有远见了。"
【微言微感】
何谓明智?
暗中挑拨之言,直接诽谤之语,都不能影响到自己的判断,都不能左右自己的情绪,你明察秋毫,明白四达,看见了真相,知道了玄机,所以,可以做到明智。
再具体些,就是说,糖衣炮弹不为所动,甜言蜜语不为所动,狂风暴雨不为所动,烈日炎炎不为所动,像水一样的谗言,像火一样的诬告,动不了你的心,变不了你的志,在你面前行不通,这就是明,这就是远,这既是智。
其实,能做到这些何其难也?
贤达如曾参者,不多也。但是,曾参杀人的传说,还是让对儿子深信不疑的曾母最后改变了态度。
第一个人告诉曾参母亲:“曾参杀人!”曾母不信。
第二个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曾母不信。
第三个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曾母坐不住了,以至于魂不守舍,也相信儿子确实杀了人。
或许,这就是人们说的“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吧!面对谗言和挑拨,有几个人能始终如一,不动妄念呢?
谗言,往往是带着面具的糖衣炮弹,是让人喜悦的甜言蜜语,是为你着想的“忠心耿耿”。
诬告,往往也不是赤膊上阵,而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打着正义的旗帜,义正言辞的为民请命或者是魏君分忧。但本质却是黑白颠倒,断章取义,吹毛求疵。
三十六计中,最厉害的莫过于离间计。蒋干盗书,曹操斩蔡茂和张允;张良离间范增和项羽,范增离间刘邦韩信,都是真真假假,欲盖弥彰。当然,包括名将李牧之死、乐毅之死、杨令公之死、岳飞之死……则是把谗言和诬告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离间计屡试不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成本是信任。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潘多拉魔盒”,魔盒里有欲望、贪婪、嫉妒、攀比、虚伪、恐惧……
空明,空明,放空则明。心里没有欲望,没有私心,不会急功近利,自然就会保持判断的警觉。“鬼迷心窍”,是因为利欲熏心;邪气附体,是因为自身阳气不足。所以,忙中出错,关心则乱,我们唯有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很淡定,才能不被谣言干扰,不被谗言左右。
“来说是非者,既是是非人。”如果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大脑,保持对是非的警觉,多听多看多想,反常即妖,一个人过分热情,就冷静听其言,察其行,判断其行为动机,如此则可兼听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