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子:教堂与宫阙

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张宗子:教堂与宫阙
写文章,写诗,要一直沉浸在那种氛围里才好。生活和艺术有距离,不管食不食人间烟火,你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道理讲得最明白。便是所谓纪实,也加工过,材料有取舍,态度有爱憎。这种情况下,即使一张照片,也和虚构无异。所以创作的时候,作者是要脱离出生活一点点的,这脱离,好比身处地球却不受重力的牵制,可以牢牢站立,也可以飞起来。
陷入生活很深的人,进入写作的氛围不容易,又不能像张旭那样,管它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都脱帽露顶、狂呼乱叫一番。我喜欢唐诗,写旧体诗虽乐而不能精,偶尔应命而作,需要好几天泡在古人的集子里,试图进入特定的语境。写文章相对简单些,处于当下的情境,使用此刻的语言,纵有距离,触手可及。尽管如此,还是要一出一进。状态不好的时候,一步跨过门槛也不容易,不免找不到题目,不知写什么好,或者反复写来,开头总是僵硬,我的办法,是去楼下图书馆借几本散文随笔集上来,看人家写什么,怎么写。内容不拘一格的书最好,题目五花八门,容易刺激头脑。很多人喜欢整齐,我不然,我喜欢驳杂。很多专栏作家都有这个特点,但不能细读,太淡白,咂不出什么滋味。我们图书馆中文藏书数万,散文百家,经得起重读,能给人启发的,数家而已。我说这话是很功利的,因为找来读,目的是激发自己作文,动机很不纯正。在这不纯正的动机下,十几年下来,可取的,又经得起反复读的,就只剩下鲁迅和知堂,有时也读读钱锺书夫妇。
这不是说我心目中的好散文只有他们四人,沈从文,汪曾祺,孙犁……各有其好,但沈汪二先生的文字,和我的路数相差太远,想学也学不来。台静农是可以更亲近的,可图书馆没有他的书……
在写了一两年论说性的文章之后,对鲁迅的文章,认识又深了一层。文章写到一半,一大半,觉得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物却捕捉不住的时候,想起鲁迅,这才感觉到他的厉害,从一件小事、报上的一则新闻、书上读到的一段话说起,一步步往前推,自然引出一个结论,要么步步为营,逐渐深入,要么不断否定,通过重重否定,盘旋而上。好比剥笋,一般人剥了几层,以为到了核心,其实还远着呢。也有人知道还远,却力不从心,不能剥下去。直到曲终奏雅,结果还是套话。套话,即使真心真意,兼又清辞丽句,别人读了,还是无聊。鲁迅的厉害,就在于能一直推进到寻常人想不到的地方去。知堂也行。他说理,平铺直叙,缓缓往前,像一条小河,水不急,四平八稳的,却能越引越远,到最后,停下来,读者仔细回味,其味真是深长。能这样,一是读书多,道理想得透彻,二是写作环境好,下笔从容,第三就是天分了。这三条,缺一不可。
鲁迅的文章,像欧洲的教堂,塔尖高耸,上出云霓,下临无地,仰望之下,只觉天宇浩渺,无限悠远,知堂的文章,好比中国的宫阙,在大地上平平铺展,“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鲁迅说拜伦,“故其平生,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瞻顾前后,素所不知;精神郁勃,莫可制抑,力战而毙,亦必自救其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而复率真行诚,无所讳掩,谓世之毁誉褒贬是非善恶,皆缘习俗而非诚,因悉措而不理也。”仿佛夫子自道。知堂新诗《小河》中有句:“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曲曲折折的尽量向前流着,经过两面地方,都变成一片锦绣。”也是他文章风格的极好说明。
往简单了说,可以打个比喻。鲁迅和知堂的文章,意思可以推到四层、五层,我们往往只能推到两三层,运气好,偶尔能推到四五层,但机会不多。我读二周,常常废书而叹:类似的题目,写到他们的倒数第二第三段时,已经力竭,再往后,勉为其难,挤牙膏似的挤,也未必挤得出来,更别提奇外出奇了。
日前读知堂《姑恶诗话》,前面分讲姑恶鸟的来历和形貌,谈到宋人苏轼和范成大的诗,都能体察人情,但碍于礼教,不得不尽量温柔敦厚。后半部分讲明清人的姑恶诗,就全是道学气。姑恶鸟按传说是被婆婆虐待而死的小姑所化,明清人的诗,竟然归结到“臣罪当诛,天王圣明”上去。如果就此写来,已经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然而知堂在中间,却由苏范的禽言诗引到陆游的《夜闻姑恶诗》,说陆诗“虽非禽言而意特悲凉”,因此很自然地想起陆游的沈园故事,写“坐石阑上,倚天灯柱,望沈园墙北临河的芦荻萧萧时的怅然”。沈园故事是婆媳不和酿成的悲剧,知堂这段题外之引,把自己的见解说得明确而又无迹可寻。读《姑恶诗话》,最佩服的就是这段插话。
2019年5月2日  原载《南方周末》
部分摄影:周达
(0)

相关推荐

  • 潜修集‖050.沈园秋风—— “长江行”第22天

    接上篇: 书圣故里拜宗亲-- "长江行"第21天(下) 潜修集|050.沈园秋风-- "长江行"第22天 2019年9月17日,"长江行"第 ...

  • 夏去秋来,绍兴还是那个绍兴

    处暑过后,绍兴的天好像突然就凉起来了. 是啊,处暑,出暑,出了「暑」就凉快了. 老人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凉」,不错的,上周还是不开空调就立马热出一身汗的状态,这会不开空调就能感受到些许凉意了. 在绍兴, ...

  • 【西南文学•散文】董修宁/河南/侠骨柔肠铸风流

    西南文学·散文 --微刊总第1382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感言] 董修宁,中 ...

  • ​老舍的至情

    人至中年,口味渐淡,口味渐刁,读到即使很好的文章,我一般只称"还可以","不错",很少给以"极好",但读到<她曾那样看过我>,我 ...

  • 【西散原创】林少英作品丨遗落在沈园的爱情结晶(外一篇)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那一晚,游完甬江后,与哥嫂从宁波站分别 ...

  • 【每日黄诗】一个由隐喻支撑的爱情故事!(2020年8月12日《访沈园》)

    万勿误会:"每日黄诗"的黄字,不是涉黄的黄,意思只是说,每日推送一首黄亚洲的诗作,或者是,每日推送一首黄亚洲举荐的诗作. 黄亚洲的举荐,不论人情,入得法眼即荐."黄评&q ...

  • 陈振林旅行散文:绍兴朝圣之旅

    木木文字 绍兴朝圣之旅 陈振林 我要往绍兴去.我说. 我说了好几次,但都没能成行.在去杭州第三次开会的时候,我决定会后只身前往绍兴朝圣.绍兴人杰地灵,出了一个又一个名人.但我们最熟悉的,当然是鲁迅先生 ...

  • 【品读】张宗子|读宋诗:黄庭坚《题落星寺》

    张宗子 黄庭坚<题落星寺>有四首,三首七律,一首七绝,可能是同时所作,也可能不是,因为题目相似,被编集者归到一起.最著名的是第三首: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 ...

  • 张宗子:稚言零拾

    张宗子:稚言零拾 张宗子,河南光山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8年秋自费赴美,学习英美文学.现住纽约.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九十年代以后,写作以散文和读书随笔为主,作品见于< ...

  • 张宗子 | 认得回来

    一个人的玄想能走多远,便是他才气的度量. 随时离开,随时回来.回来的路没有距离. 有人记得回来的路,只因他的路简单,走得不远:有人确实走得很远,却迷失了. <后西游记>第二回,小石猴外出学 ...

  • 张宗子 :【旧事】吴冠中的画和散文集封面

    旧事:吴冠中的画和散文集封面 作者:张宗子  张宗子,河南光山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8年秋自费赴美,学习英美文学.现住纽约.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九十年代以后,写作以散文和 ...

  • 张宗子辛丑读诗随笔(一)

    张宗子辛丑读诗随笔(一) 作者:张宗子,河南光山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8年秋自费赴美,学习英美文学.现住纽约.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九十年代以后,写作以散文和读书随笔为主, ...

  • 张宗子:名媛和小姐

    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张宗子:名媛和小姐   张宗子,河南光山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8年秋自费赴美,学习英美文学.现住纽约.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九十 ...

  • 张宗子:真正的爱情很少,一如读书

    文:张宗子 二十世纪的西方作家中,卡夫卡和博尔赫斯都是我喜欢的.相比之下,我对后者感觉更亲切,可能是因为性情较为接近吧. 别人的性情我未必能知道,何况是远隔时空的陌生人.那么,这里说性情,仅仅是我从阅 ...

  • 张宗子辛丑读诗随笔(二)

    张宗子辛丑读诗随笔(二) 作者:张宗子,河南光山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8年秋自费赴美,学习英美文学.现住纽约.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九十年代以后,写作以散文和读书随笔为主, ...

  • 张宗子:近作三首

    张宗子:近作三首 张宗子,河南光山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8年秋自费赴美,学习英美文学.现住纽约.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九十年代以后,写作以散文和读书随笔为主,作品见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