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丨谢少明,陈雄丨岭南建筑精髓的再诠释——珠海横琴保利中心设计解读 陈雄、谢少明访谈丨资料集:亚洲...

岭南建筑精髓的再诠释——珠海横琴保利中心设计解读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A Case Study on the Design of Zhuhai Hengqin Poly Centre

谢少明,陈雄/XIE Shaoming, CHEN Xiong
1 珠海横琴保利中心外景
1 序
2009年8月,《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珠海横琴新区的开发建设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进一步推动新区的开发建设,珠海大横琴投资有限公司于2011年9月14日举办了横琴发展大厦建筑方案设计征集及周边地块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最终选定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设计方案为实施方案。横琴区政府希望以此项目启动为契机,先行建设一个高起点、高质量的标志性智能办公建筑,为周边地块的控规深化和开发建设制定一个“横琴风格”建筑标杆。后因受政策制约,2013年9月24日,广东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竞拍方式获得此项目9.58hm²开发用地,项目业主由此更换。
2 对城市设计的响应
本项目是横琴新区最早启动的项目之一,用地原本为生态农地。在南侧大横琴山与北侧小横琴山的山谷间,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天沐河。基于原有肌理,上位规划的理念定位是“山脉田园、水脉都市”,希望通过严格的规划把控,将横琴新区建设成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生态区。具体方法为(图2-5):

2 以“主脉”和“次脉”构筑城市骨骼

3 将山体、水脉引入城市

4 构筑东西向穿插的城市网络体系

5 营造具有围合感的城市公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以“主脉”和“次脉”构筑城市骨骼;
·将山体、水脉引入城市;
·构筑东西向穿插的城市网络体系;
·以城市广场与绿色回廊营造具有围合感的城市公园。
为响应上位规划理念,基于城市空间下的项目构筑手法为:从中央河道低谷侧向南,将天沐河、亲水空间、广场、建筑、坡地、小横琴山连为一体,形成开放的空间序列。延续山体轮廓形成建筑高度控制线,并将纵向水道沿道路布设形成亲水散步道,在主要道路旁设置空中廊道与相邻建筑相连。架空的建筑背山面河,视野开阔,前低(河道、广场)后高(筑台)的坐式布局形成风的通道,为营造建筑后续的小气候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6)。
6 架空的建筑背山面河,前低后高的布局方式形成风的通道
3 “横琴风格”建筑特征的打造
(1)设计理念一:映衬的光亮建筑
·鲜明的白构筑基调色彩——白色,可以映衬出阳光的灿烂、海空的湛蓝、绿意的盎然。在白的衬托下,玻璃的青辉、金属的质感被真实还原。
·光感素材——玻璃质感映衬周边美丽的自然,它创造出一种柔和模糊的界面,使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
(2)设计理念二:遮阳的表皮与露台
·遮阳的双重表皮——横向百叶形成建筑表皮系统,控制阳光的照射,百叶的穿插变化,形成非均质的立面形态,它能创造一个具有识别性的“横琴风格”。
·竖向错位展开的露台空间——在空中、在屋顶、开放的眺望露台随处可见,它将横琴的自然拉近,是城市之中的露台建筑。
(3)设计理念三:通风竖井与架空层
·通风竖井——建筑中央方形竖向天井,构筑风的通道,实现办公空间的自然通风。
·风与绿地贯通的架空层——在绿色山丘上,4个核心筒支撑起建筑,形成通风的开放式架空层。绿地伴随着风穿插延伸至建筑之中,它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一体化的大地景观。

7 “横琴风格”建筑特征的打造

4 总图及交通组织设计
将小横琴山体扩幅延伸至用地内。人工跨街绿坡与场地的二层平台(标高:+7.00)连为整体,在山体延伸的绿丘之上,建筑居中坐正。南侧市民广场(标高:±0.00)具有回游性,并与底层商业相连。水景、坡地、植栽、小品、游具等随处可见,自由的形态与理性的建筑衍生差异化,构成向街区完全开放的绿地广场。经由市民广场,通过台阶及坡道可以上至二层架空平台乃至小横琴山。公共空间、建筑物、自然之间的模糊界限,使得来往者在不经意之间,能跨越不同境界[1]
进入办公区的人流,可以通过绿丘及东西向穿插的城市网络体系经由二层平台进入南北入口大堂。在场地东西侧设有与城市干道驳接的两个落客区,并设置3个地下停车出入口。两侧落客区之间开辟了一条贯通东西的消防通道,消防车也可通过南侧坡道上至二层平台环场进行消防扑救。
场地完全实现人、车平面分流及立体分流(图8)。
8 总图及交通组织设计
5 平面布局特色及功能分区
4个核心筒(核心筒尺寸:9.9m×19.3m)举起一个100m见方的盒子(内天井尺寸:40m×40m),标准层面积约8000m²,按核心筒区域分4个防火分区。本项目地上共19层,地下1层。负一层主要为地下车库和设备机房,首层为商业设施,二层为办公入口大堂,三层为结构转化层。4~19层为办公区(层高4.2m)。办公区的最大特点是可变功能室内空间,可重复使用隔断墙围合的建筑面积与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面积比为89.15%。大办公区、小单元办公区、空中露台、公共开放区(含通高空间)等功能要素组合具有灵活性,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可变的空间模式,可应对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同时,合理的进深(8.4m+9.9m+9.4m)通过双侧采光实现办公环境的舒适化。它是一个能令人感受到自然气息的、赏心悦目的露台办公建筑(图9)。
9 标准层平面(11层)
6 结构选型
投标阶段的结构体系采用4个超级核心筒(Super Core Frame)形成竖向支撑体系,撑起百米方盒子,建筑主体结构从3层开始向外悬挑约12.5~15.5m形成悬浮感(图10)。巨型结构内设置减震装置,在抗震抗风确保安全的同时,打造一个柱网灵活的、可变办公空间。
但在实际设计推进过程中,考虑到落地性、经济性、合理性等要素,进行了多方案比较,最后采用以4个超级核心筒形成竖向支撑体系,4个核心筒采用方钢管混凝土柱加减震钢支撑形式,2层通高的巨构桁架沿底布置,支撑上部楼层,内侧柱网落地。此结构体系最大特点是受力合理,用材少,性价比高(图11)。
10 投标阶段结构体系(左)
11 实施阶段结构体系(右)
7 应对气候环境的节能技术举措
通常,节能设计可以分为积极的节能设计与消极的节能设计,前者首先要营造一个理想的先天条件,再经过后天补充(设置节能装置等)予以完善,这可以称之为性价比最高的节能设计[2]。体现在本项目上,表现为建筑架空高举、背山面河、视野开阔、回字型布局围合成竖井等,在场地规划与生态设计的层面,已经形成一个合理营造格局。在这种大格局下,导入以下节能技术举措(图12)。

12 节能技术举措
(1)建筑物理参数及被动式技术
·外表皮“梭型”百叶形成遮阳系统,制御南国强光照射,有效防止热侵入,平均全年太阳辐射量降低21.36%;
·回字型竖井格局很好解决了内外办公区的天然采光问题。室内主要自然采光系数标准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的面积比例(RA=100%)。办公室室内窗户的不舒适眩光值满足标准要求的DC限值;
·竖井热压自然通风具有拔风烟囱效果,外遮阳板及空中露台引导自然风充分有序的进入楼体办公空间,在光照作用下受热后沿竖井向上流出,室内外的自然通风效果的强化,风压与热压作用相互补充,能很好实现建筑主体散热;
·建筑各朝向窗墙比合理适度,幕墙设置上悬式开启扇,可开启面积占幕墙透明部分比例19.24%,保证过渡季节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有效节约空调能耗。
(2)机电节能及主动式技术
·变频气压供水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热利用
·一次泵变频、热回收装置、直流无极调速空调末端设备
·节能电梯与电梯智能群控
·建筑节能耗(水)分项计量与监控
·区域集中供冷与高效空调输配
·非传统水源(市政中水)利用
(3)其他
·立体及屋面绿化
·空中露台带来微环境改善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实现精细化设计
13 技术剖面详图
8 结语
自始至终,我们努力去解读横琴的气候特征、地域特性及文脉秉承。岭南传统建筑的营造方式诸如狭窄高耸的竖井、巷道、露台、灰空间等极具建筑学价值,这些都是绿色建筑被动技术的概念浓缩,也成为设计理念生成的原动力[3]。通过由内向外的设计推演,最后衍生出的形态特征真实地反映出建筑个性与内涵,它是“横琴风格”的建筑。用具有设计价值的智慧,挖掘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精髓,并在新岭南建筑创作中予以再诠释,这是本项目所要实现的愿景之一。□
参考文献
[1] 谢少明,康晓力. 春茧——深圳湾体育中心设计解读. 建筑学报,2011.9:79-80.
[2] 谢少明,郭胜. 一个不具备共性特征的住宅设计——广州科学城科技人员公寓. 建筑学报,2011.2:34-35.
[3] 沈池,孟建民. “冷巷”——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 建筑学报,2011.9:20-25.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珠海横琴保利中心
地点: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区港澳大道
业主团队:余英,李超,王恒/珠海横琴保利利和投资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鉾岩崇,谢少明/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陈雄,郭胜,陈超敏/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松本大平,赵雄,辻和之,刘敏/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林建康,宋定侃,黎昌荣,莫颖媚,区彤,谭坚,李建俊,黄宇清,彭亮/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美国SWA景观设计公司
结构形式:带巨型转换桁架的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地面积:77,260.09 m²
建筑高度:99.90 m
建筑面积:220,209.86 m²
设计-竣工时间:2013.10.28-2018.03.30
摄影:陈维忠,李开建
作者单位:谢少明,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
陈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陈雄、谢少明访谈
Interview with CHEN Xiong and XIE Shaoming

王欣欣/WANG Xinxin
珠海横琴保利中心外景
WA:项目最大的难点和亮点是什么?
陈雄:这个项目原来作为政务中心,具备效率、绿色和亲民几个特质,正因如此,开发商接盘以后才可能最大限度保留这些特质。
作为横琴新区中心区的起步项目,本项目充分结合横琴岛作为生态岛的规划,利用综合管廊和集中供冷等基础条件,采用主被动式绿色节能技术进行建筑设计及建造,创造适合岭南地区气候特征的使用空间,减少建筑能耗,提高使用舒适度。
从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转变为商业办公功能,我们尽可能保持建筑原有设计特色,降低建造成本,适应销售要求,便于后期运营维护;优化结构形式,降低建筑整体用钢量。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有幸在项目中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并基于BIM的协同设计理念,在协同设计控制、软件使用、绿色建筑和精细化设计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设计理念回归“形式追随功能”的本源,应用“参数化设计”“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手段,实践“形式追随性能”这一理念。这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如同生长的规律一般,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决定了最后结果。
谢少明:我认为这个项目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技术问题,而是在中标后,当我们的设计已经到达一定深度之时,遇到了业主变更。开发商在接盘后为顺应市场需求将原来的政务中心功能置换成商业办公功能。幸运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和开发商十分理解并尊重建筑师的创作,这也是项目设计理念得以最终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竖井、巷道、露台、灰空间等绿色建筑被动技术大胆植入,由此衍生出的形态特征真实地反映出建筑个性与内涵,这是本项目的一个亮点。
外景
WA:该项目是一个国际合作的案例,请问在项目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有哪些今后可以借鉴的经验?
陈雄:广东省院与日本佐藤深度合作,在概念设计方案阶段共同完成原有方案的设计工作,包括功能流程、立面构成、结构比选、消防评估等内容。业主变更后,广东省院作为主要的责任方,承担起项目的重新设计工作,在继续与佐藤公司合作的同时,还要协调配合业主聘请的其他专项设计顾问。项目进行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专项设计(含其他境外顾问)进度相对滞后的情况,因此要在设计上进行有效预判,尽可能预留条件或是提高建造灵活性。
谢少明:业主的变更,给我们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签约模式——境外公司负责立面设计、国内公司负责平面设计。一个整体的设计合同被拆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所幸,我们与广东省院团队有过成功合作的经验,设计自始至终都是取长补短、无缝对接的过程,愉快的合作使得我们能相互搀扶走到最后。
剖面
WA:项目落成至今已有两年多,建筑师得到了来自业主和使用者的哪些值得分享的反馈?
陈雄:设计的几个方面获得了充分肯定,一是每层的景观露台为办公空间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场所,深受使用者的喜爱;二是高低起伏的南广场微地形设计,创造了多元空间,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休息场所;三是内部回字形连廊与景观露台相结合,保证内廊也具有比较好的采光,办公空间舒适。
谢少明:(1)项目体量大,单层面积约8000m²,但每户办公室光线充足,得益于中央竖向宽大天井和底部架空的设计,以此形成光和风的通道,从而实现办公空间的自然通风和充分采光,节能环保;
(2)每层皆设有景观阳台,能够远望大小横琴山、近眺天沐河景观带、直面笑脸公园,山水结合,共享自然,坐拥舒适的办公环境;
(3)办公大堂采用南北双大堂设计,在上下班高峰时段能有效分离人流,13m挑高天幕大堂,为企业形象加分。
首层平面
WA:项目所在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横琴新区内,请问该项目对于所在区域有怎样的意义?
陈雄:横琴新区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本项目是区域内的起步工程。在此之后,横琴各种功能类型建筑及特色产业园区逐步建立健全。本项目是绿色建筑的示范性工程项目,为城市区域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示范。
谢少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赋予了横琴更多的责任与使命,星光渐露的横琴是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项目的建成大大提升了该地区土地开发的品质,它的地标性存在、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模糊界定等,都使得设施变成了一个隐形活力引擎,对城市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也是两年来该项目在海内外获得诸多奖项、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
内景
中庭

WA:请谈一谈您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远景展望。
陈雄: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大湾区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前海蛇口片区、横琴新区片区都在不断创新发展。“新基建”超前布局建设,技术及制度创新使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入,各类创新技术团队扎根大湾区寻梦,这些都使得大湾区的前景可期。建筑与建造也面临新的挑战、机遇,建筑师要放眼未来,引领未来,为区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谢少明: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40年之横空出世,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为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深圳的十大文化建筑投标更是汇聚了世界的瞩目,相信这个区域的未来将会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透明,它也一定能为建筑师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作为中国顶层设计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一定会星光熠熠。□
鸟瞰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201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