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文(第四十九辑)——春风枣芽
榷文(第四十九辑)——春风枣芽
春风枣芽这个画面,也许在有些人眼中并不算是美丽的,远不如春风柳烟、春风玉兰、春风丁香入眼、耐看、有意境。但在江宇的笔下,这个画面却带给我们非同一般的感觉,让我们体会到亲情的美好和艺术的精湛。这篇文章在情景描写和人物刻画上很下功夫,比如情景的丰富多变,人物的鲜明生动等,这些方面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然,语言是文章的灵魂式的外衣,因此,本文的语言同样不可忽略。
春风枣芽
文/于江宇
“爷爷,爷爷!院里的枣树发芽了,你快出来看呀。”看着枣树上嫩的发黄的一个个小芽,我朝屋里兴奋地叫道。
“好嘞,乖孙子!等会儿啊,爷爷穿上外衣就来。”爷爷在屋里,用他那带着浓重的家乡味道的语气和蔼地说。
“爷爷,别穿了,外边不冷,有阳光,这春风吹在脸上可舒服了。”我在树下嚷着。
“好的,就来了。”爷爷还是没有马上出来。
朝阳已经洒满了半个庭院,轻轻的风吹着,虽然不是那么暖和,可是绝对是不冷的,反而让人觉得十分清爽,而且,从这春风中,我能感受到一股难以抵挡的生命力量。这风拂过嫩嫩的枣芽,就像母亲轻抚着婴儿的脸蛋儿,我看到也十分欣喜。这时,爷爷出来了,他还是穿着那件黑色的旧棉袄,只是不戴棉帽了。爷爷脸上红润多了,那稀疏的白胡子似乎也更加活泼了,时而在风中轻微摆动。
“爷爷,你看这枣树发芽了,以后可以吃枣了。”快步走到爷爷身边,拉住爷爷粗糙的手,我开心地说。
“是呀,冬天去了,又一个春天来了。枣树也发芽了,对,秋天又可以打枣了。”爷爷仰头看着枣树若有所思地说。
一听到爷爷说打枣,我心中便满是激动,似乎看到了几年前爷爷带我打枣的情景。记得那时爷爷身体比现在硬朗点,手脚也灵活一些。爷爷轻松地爬上树去,拿着竹竿在上面打枣,“噼里啪啦”的一阵后,那喜人的枣子就伴着叶子哗哗啦啦地落了下来,于是,我赶紧上前去捡起四散在地上的枣,有的红彤彤的,也有的青红相间的,还有的是完全青色的,不过也能吃,而且别有一种滋味,所以也不觉得十分可惜。不一会竹篮里便积满了一座青红相间的小枣山,爷爷从树上跳下来,从篮子里拿起一颗枣子并用衣服擦了擦递给了我,只见那颗枣在夕阳的照耀下如玛瑙般红的耀眼,咬一口清香四溢,香脆可口,只一口便暖遍了人心……
思绪收回,爷爷还在端详着那枣树、那枣芽,春风吹拂着我们……
“爷爷我想吃枣”心中若有所思,口中却漫不经心地说。
“好的,爷爷这就给你拿。等着,乖孙子。”说完便向屋内走去,没想到爷爷家里还真有,不一会儿,爷爷出来,递给了我几颗枣,虽然不是我想要的,但我也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
“爷爷,这是去年的吧,我想吃鲜枣。”我故意撒娇似的说道。
“好的,不过这等到八月十五你们从北京回来,那时候枣子就熟透了。爷爷就给你打好不好?”爷爷眸中带笑,轻轻地说道,紧接着是一阵短而急促的咳嗽。
“不用啦,爷爷,到时候,还是我给您打吧,您还是得多注意身体!”看着爷爷咳嗽,我心疼地说。
这时候,院子里的阳光多了一些,温柔的春风抚过暖阳轻轻落在嫩的发黄的枣芽上。我和爷爷站在树下,仔细地观赏着,希望着。趁爷爷不注意,我闭上眼睛,想象着春意更浓时,枣树更绿了,枣树花也开了,花色于嫩黄中融进些淡绿,轻风缓缓而过,枣树的枝丫上流淌出一股略带清香的花味,那小小的枣花香气袭人,如一股清泉从心头流淌下来,清淡、纯洁、宜人。
傍晚时分,四月的风恰到好处,余晖也略显柔情,一老一小又在枣树下谈论着,影子在夕阳下被拉的越来越长,我懂爷爷,爷爷似乎更懂我,爷爷的爱也如枣树般又一次在我心中发芽吐翠,蓬勃生长,为这春日又增添了一份温暖。
【江一点评】
江宇的这篇《春风枣芽》集中体现了自己的仁心善技,可以看出,在原来的基础上,作者的写作功底有了进一步加强。所谓仁心,是指作品展现的情感、形象是那么的接近人情、贴近人性,朝阳中,余晖中,一老一小因为春风中的枣芽而兴奋、而回忆、而感慨,这是一种闲暇,同时也是一种忙碌,因为此时的爷孙俩有着十分丰富且美好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枣芽,嫩的泛黄的枣芽,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过往岁月的浓缩。然而,并不是所有人对这微乎其微的存在感兴趣,甚至稍微留意一下。能够关注到枣芽,并因枣芽而喜、因枣芽而乐的人一定是性情之人,一定是仁爱之人。所谓善技,是指文章的艺术手法很值得称道。读此文,如同观画,其细微精致处,让人感到惊叹。这篇文章最美之处当推文中情景的丰富与自然,短短的文章中,有朝阳下的爷孙、有回忆中的爷孙、有余晖中的爷孙、有春风中的枣芽,有回忆中的枣子、有想象中的枣花,而且这些场景被巧妙的语言、场景描写分隔开来,显得是那么的自然而然,衔接的十分紧密,人在其中,是一种美的享受。景美,人美,心灵美,场景之间也有着自然而然的对比,比如以前爷爷给“我”打枣,今后“我”也给爷爷打枣,这不仅有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还体现出强烈的人文情怀。再者,文章的语言功底很值得称赞,比如文中的对话描写很娴熟,在对话中有神态、动作等描写,从而让语言描写中嵌入情节。再如“爷爷脸上红润多了,那稀疏的白胡子似乎也更加活泼了,时而在风中轻微摆动。”这句对爷爷的描写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做到,其有与无,文章的效果也很不相同。再如“枣树更绿了,枣树花也开了,花色于嫩黄中融进些淡绿,轻风缓缓而过,枣树的枝丫上流淌出一股略带清香的花味。”这句是想象的情景,其对枣花、枣香的描写很出色、很生动,似乎真有绿浮来,真有香飘过。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