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孩子越好,孩子越不领情

教育·美文·感悟

有一篇鸡汤文,很多人都读过:

一个小女孩跟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离开了家。

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她才感到肚子饿了。可是,她翻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小女孩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

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给她吵架?”

文章在结尾说,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其实无处不在。

我们尤其经常看到,在很多家庭里,母亲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而孩子却往往并不领情,甚至缺乏对母亲的尊重,对母亲呼来喝去。

原因在哪儿?下面这则故事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位老人对噪音特别敏感,但是有一群孩子在他的房前踢铁桶,“咣咣咣”的噪声让老人烦躁不安。

老人想制止孩子们踢铁桶,却采取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方式: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踢的声音很好听,如果你们使劲踢,我每天给你们一块钱!”

孩子们听说踢铁桶还有钱赚,都卖劲地踢了起来。

第二天,老人说:“今天不能给一块了,只能给五角。”孩子们听说价格减半,踢铁桶的劲头也马上松懈了。

到第三天,老人又说:“今天没有钱给你们了。”孩子们一听今天没有钱了,纷纷说:“一分钱不给,谁会为你卖力?”

说完一哄而散,于是老人又找回了过去的宁静。

不管是亲人还是陌生人,当接受成为习惯,你的付出也就成了理所应当。

正是这个原因,在第一个故事中,女孩才对母亲的恩情“视而不见”,而在第二个故事中,老人反其道而行之,使得孩子们不再打扰自己的生活。

之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越好孩子却越不领情,在于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教育,或者,教育的方式错了。

母亲抚养孩子,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当然是应该的,这是做家长的义务和职责所在。

但同时,家长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也有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他们应该尊敬父母,态度和善,努力学习,而不能只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动不动就发脾气,把父母当成仆人甚至仇人。

为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好不是让他丰衣足食,而是教给他做人的道理。

如果只知道前者,而不知道后者,可能只会培养孩子的毛病,最后自己反倒会被自己的付出反噬。

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请一位保姆就够了,对孩子进行教育,却是要家长亲力亲为。

如果母亲降格成为了保姆,很可能既累了自己,又误了孩子。

懂教育的母亲,是在用爱和规则给孩子铺路,让孩子通向成功;而不懂得教育的家长,只会用溺爱把孩子引入歧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