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浅谈|书法学习中的“置换”三义
前天在微博上看到@九香堂 说:
学古人书,便要将用笔的形态、用笔动作的习惯,结体的习惯,慢慢以古帖替换掉属于个人的最原始的东西——说到底,学书一事,即是“替换”二字。是故前人已叹,“欲换凡骨无金丹”。焉知学书一如养生,世无金丹,唯一粥一饭一起一卧一劳一逸间缓缓养来而已。
这条微博作者写于2013年9月4日,之所以被老伍翻出来,原因是与我近期闲暇中琢磨的一些事情相契合。
所谓“替换”,再进一步严谨一点来讲,就是“置换”——指一种元素把某种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替换出来——用理工科的知识和思维来解释书法这个超级文艺的事情,就非常有意思了。
窃以为,初学书法者,明白了这个理念,不无裨益。我在这里稍事拓展,分出三层意义:
第一层|技与器的置换
从硬笔书写技术转换到软笔(毛笔)书写技术;同时也就完成书写器物的置换。
经常有书友在文章后面留言评论,“田老师的毛笔真好!”这就是对器物置换的渴望。讨论群里,几乎每天都会要面对“毛笔”的购买提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
但接下来,才是真正进入书法技术置换的重要阶段。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学习和练习,置换掉个人日常的硬笔书写习惯。
从这个角度切入书法学习,首先要明确学习方向,比如哪一种书体、这个流派里的哪一位书法家。只有长期固定对象的学习、坚持不懈的练习,才可以达到如一些书友所说的“形成肌肉的条件反射”——一下笔就具有那种书体、那位书法家的笔法特征、结字特点。
这一层“置换”是基础。
▲置换图示之一
临习作者/大彬(图片授权)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字的时间跨度为一年,无论是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甚至用墨,都有非常明显的不一样。或者说,第一张具有非常明显的个人书写特征,对毛笔使用不熟练而造成的“不美观”。而第二张,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书法书写的特征与趣味。
第二层|艺与道的置换
有了上述基础,用一种元素——器物与技术——加入你的个人文化生活中(某种旧有的化合物 )——产生“置换反应”(改掉你那些写字习惯),从而获得新的技能。
这个新技能是“缓缓养来”的,不是“速成班”购买的。切记这一点,起码对于书法而言,所有宣称可以“速成”的,都是耍流氓。
如果说技能是锻炼出来的,那么这里要讲清楚,书法是养出来的——涵养——这是要当动词来用的。
一是要养书法之内,秉承博而专的宗旨,专攻一门,兼识其他门派。二是要养书法之外,这也很好懂,“字外功”。——小到字义词源、诗词歌赋,大到文史学问,文艺伦理。
也就是说你要从身份上置换成文艺青年、中年、老年,成为一名书道中人。
▲置换图示之二
临习作者/大彬(图片授权)
这两个字的对比更为明显。时间虽然跨度只有四个月,但“置换反应”非常大。比如点法对比,第二张更为注重形态,可以看出作者强烈的意识。比如两个短撇,掠法的笔法清晰,啄法的速度更为果断。钩的趯法完成也很成功。“置换”过程虽然忽略,但结果是成功的。字的形态让我们可以肯定,这是经过了书法训练的。
第三层|生活态度置换
一技藏身、身份明确,自然会带来更多的“化学反应”。
比如说聊天,有些书友在网络讨论中自觉地使用繁体字,自然的使用相对规范的语言,甚至会有意识的使用文言语法。这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的置换。
习惯成为自然。——如果你整天说着“木有”这样的网络新语言,然后就用到了书法作品中,这就像大家经常嘲笑那些“老干部体”一样——某某“很好”、“越办越好”,这些东西不会成为不朽的书法作品。
书法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我不赞成将书法娱乐化以达到吸引粉丝的做法;我也不赞成因为90、00后的喜好而迁就他们的文风。这些大家经常看我们所推送的文章应该是知道的。
回过头来,我亦偶尔将自己的临习之纸拍照后发到朋友圈,当书友赞一句“有儒雅之风”的时候我也会自喜——这是我所追求的。当然,你也可以表达出严谨或雄浑之气——字如其人,我们的生活态度会渐渐沁入我们的字迹。
结语
古人说,“心摹手追”。
以积极心追求技能的日臻完善;
以平常心涵养书艺的日渐功深。
再引用@九香堂 回复@安之若素lian 的一条微博来看,“书法的意义,‘写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透过它去了解古代的文化,了解和亲近汉字,亲近古人,塑造审美,修养心性……这些远比写好字更有意义。”
网络似海,有多少人在其中深藏功与名。运用网络来进行更为有效的书法学习,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以后再和大家研讨吧。
文/彭澎
再此感谢@九香堂 给本文带来的启发
系统讲述,正统书法
“书法入门”(微信号:shufarumen):
独家刊发田蕴章老师系列书法讲座图文版。
書法愛好者
入門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