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天下苍生,选择做扶不起的阿斗

还记得《三国演义》中两次被赵云所救的孩子,还记得刘备一代人打下的江山最后被拱手让人的扶不起的阿斗。人人都感叹、唏嘘,刘、关、张的拼杀,诸葛亮的细密筹划,这些最终还是断送在了阿斗手中。

但是别将小说的人物与历史人话过多的结合,小说的戏剧化并不能完全展示历史的风云。

刘禅小时两次被赵云拯救于战乱之中,他没有父亲的智商和情商,只不过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一个17岁少年。

父亲死后继承王位,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禅还算是能够掌控朝政,但是诸葛亮死后平庸的刘禅便无法把控住朝中重臣。在加上诸葛亮在时蜀国战事繁多,导致国家矛盾滋生,人民生活并不富足。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停止征战,把农业生产作为国家的首要大事,鼓励蜀国百姓发展农业,恢复经济。

但时隔不久,魏国开始攻打蜀国。面临这样的局面,有些大臣要求背水一战,为的是祖辈的荣耀;有些大臣主张求和,为的是自保。

刘禅面对众说纷纭朝臣,下定决心——降魏。由于刘禅的"识时务"因此蜀国的百姓没有遭到屠城,没有在贫苦之上再经历一番苦战。

魏国也因为刘禅的降服厚待了他以及他的子孙。

站在爱国将士的角度刘禅这样的做法可谓是亡国之君,不争气;然而站在百姓的角度来看,刘禅的一个选择减少了多少无谓的牺牲,多少百姓因此避免了一次战乱,躲开了流离失所的命运。一个站在百姓角度思考的帝王已经实属难得。

"刘禅乐不思蜀",魏王的宴请,蜀乐奏响,多少朝臣掩盖不住内心的悲痛,掩面流泪。面对魏王的提问:"安乐公是否思念蜀?""此间乐,不思蜀也。"刘禅怕是强行欢笑以此瞒天过海,骗过魏王,才能得到后来的养晦自保,安享晚年。

刘禅将蜀国拱手让魏,可以理解为他心系百姓,否则怎么会由一开始的停止征战休养生息。刘禅的感情不在于争夺天下,更重要的是蜀国百姓。

如果不是刘禅乐不思蜀,他怎能再回蜀国颐养天年,他不装憨扮傻怎么瞒得过司马昭。难道一定要像东吴的孙昊一样为了祖辈的荣耀拼的你死我活,最后搭上性命才算是这个时代的人应该有的样子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