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重创日军的抗战名将,说对付日本鬼子不用讲人道

提起“淞沪抗战”,很多人会跟“淞沪会战”弄混了,在这儿简单区分一下——

淞沪会战,是指1937年8月13日开始的大会战,是14年抗战中第一次大规模会战,也是整个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中国投入了80万军队,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精锐部队,最后牺牲了30多万,几乎伤筋动骨。

而淞沪抗战,是指1932年1月28日开始的一次战役,规模上要小得多,中国只出了5万人,包括蔡廷锴的第19路军,和张治中的第5军。

虽然从规模上来说,淞沪抗战的级别不大,但意义非常大。

当时,日军刚在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短短几个月就横扫整个东北,让小日本儿的气焰极其嚣张,扬言要三天占领上海。这个时候,能不能打退小日本儿的嚣张气焰,无疑比胜败的意义更加重大。

当时驻防在上海的中国军队,就是蒋光鼐、蔡廷锴的19路军。后来,又增援了张治中的第5军。

(图:蔡廷锴与蒋光鼐)

其实,蔡廷锴早就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满了,九一八事变后,他便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这个决定虽然不被多数人知晓,但足以证明他坚定抗日的决心。

他曾经秘密对部下说,自己决定辞去一切职务,到东北去援助马占山。马占山是谁?就是当时东北抗日最大的一面旗帜。

为此,蔡廷锴开始在19路军内部秘密召集志愿者,征召愿意和他一起赴东北的志士。他数日奔波,筹集了大量军饷,甚至部队编制还有印章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着辞职出发了。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日军在上海动手了。蔡廷锴一看,想去东北找你们报仇,你们竟然自己来了,狗日的,不灭了这帮狗崽子誓不为人!

众所周知,日军虽然没人性,但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数千名日寇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兵分五路疯狂发起进攻。蔡廷锴沉着指挥,广大官兵顽强抵抗,日军第一波进攻无功而返。

日军再次调集重兵增援,飞机不断轰炸19路军阵地,海上数艘舰船也不间断地向我军阵地发炮。蔡廷锴亲临一线指挥,战事最胶着时,蔡将军亲自拿着冲锋枪带队反攻,即使受了重伤也不下火线。

在他的带领下,19路军没让日军前进半步,曾经叫嚣三天拿下上海的日寇,打了一个星期也没前进多少,部队损失惨重。经此一战,蔡廷锴将军的名字传遍全国。

日寇进攻受挫,遂决定由中将植田谦吉带领一万人增援上海,并负责指挥。植田吸取教训,刚上任时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对作战进行了详细部署,等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召开媒体发布会,向19路军发出最后通牒,如不撤退,19路军将全军覆没。

植田媒体发布会刚一开完,蔡廷锴也召集媒体讲话,表示将在10分钟后回应。植田很高兴,以为蔡将军服软了。可不想,10分钟后,19路军全军炮火开始猛烈向日寇阵地倾泄。植田毫无准备,部队伤亡巨大,本来准备的作战部署只好推迟,植田刚一任便吃了哑巴亏。

2月20日7时,植田发起总攻命令。蔡廷锴知道,我们的装备和兵员已远不如敌人,但经过二十几天的战斗,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比如,日寇在向江湾、庙行猛攻时,他便命令部队深挖战壕,然后在战壕底下踩着小凳子向敌人射击,待敌人快冲上阵地后,拿起小凳子主动后撤。

日军占领阵地以后,急不可耐地跳下战壕,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个战壕挖得非常深,他们跳下去后,根本看不见我军,爬也爬不出来。就在这时,我军迅速反冲锋,在战壕里的鬼子被飞进来的手榴弹炸得血肉横飞,哭爹喊娘。

这就是蔡廷锴的妙招,谁让你们小日本儿长得矮呢!对这帮小鬼子不用讲人道!

1932年3月24日,中日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在上海进行谈判,签署了《淞沪停战协定》。

此次淞沪抗战,虽然我军损失惨重,但也极大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让他们的全面侵华计划硬生生推迟了5年时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