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伟问答 | 成长,就是脱掉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穿在身上的衣服
问:当有情绪的时候,工作坊里会有各种办法让我们的情绪出来,那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呢?
王敬伟老师
生活中有情绪,怎么处理呢?最简单的办法,当然这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就是找专业咨询师协助。
那你可能就会继续问:那如果我是一个人呢?咨询还要花钱,花时间。
看到没有?经常是“我来问你,但我有种种条件限制,这个不行那个不要,然后请你给我一个答案。”
如果你不想花钱不想花时间,那说明这个东西对你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这时你就会想:哦,你看,你讲了半天其实就想赚钱。
好吧。那我就回答一下。你问:“那我回去自己一个人怎么办?”我说:“回去的时候,自己摆个椅子或者垫子,去跟它对话。”你马上就会问:“那怎么对话?”我答:“那就把你心里想的跟它说。”你马上说:“那我不知道我心里想什么啊。”
看到没有,这时你就在跟我玩心理游戏:说这不行,那不会,这个我不想碰……就这样讲到最后我没招了。
然后你就会说:我很想处理,我也问了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有办法,所以你不能怪我。
(说到这里,老师停了一下,对提问的学员说):我们的心理游戏或者防御机制各种各样,并不是说你就是这样的。而是借由你的问题,来做一个引申。可能有些人会这样。
其实,很多人问问题,底下都有一个这样的想法:我想要的答案是——老师告诉我,我原来做的那种方式就够了。
我说你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你会说那我没有办法啊,我家里面好多人。那怎么办?我说那你去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你说可是我找不到啊。就这样慢慢把我逼到一个角落,这个你不行,那个你不要,那个你做不到。
最后,我说那你就看看吧,也许可以弹弹琴唱唱歌。你就会说,“哦,老师你说弹琴唱歌可以的,是不是?这是你说的哦。”所以,其实你心中早有答案,只是希望我说到那个答案而已。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上过太多次当了,所以我现在会本能反应知道他要得到什么。这种情况太普遍了。)
刚开始的时候,寻求专业的协助,找一个专业的咨询师,有个人协助你,你会比较敢深入下去。如果一开始,你就想要靠你自己,你是下不去的。你到了某个程度,就没办法下去了,你会觉得不安全,再深下去就会碰到“那个东西”了。这个东西出来后会发生什么状况你没法预料,你怕你会失控,你会被它吞没。这时你的恐惧会升起,万一我真的瘫了怎么办,谁来照顾我?所以你需要一个专业的人士来协助你。
说到专业,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他有亲身走过这条路,并不是那种挂牌说自己有咨询师证,自己也没有疗愈就出来助人的人。所以你要慎选(咨询师),现在市面上大概有60-70%是那种自己考了证就来接个案的(自己没有处理过)。然后你讲自己的状况的时候,他就开始搜寻脑海里面有限的那些理论,找个标签贴:你这个是恋父情结、你这个是口腔期没满足你这就是抗拒……这样的情况太常见了。
选择咨询师的时候,你可以试试看,不要只是从表面上看他的牌照,可以有个磨合的过程,多找几位,哪个最舒服。不是以别人作为标准,而是要以自己的感受为准。有些(案主)会喜欢理论型的,分析的,比如咨询师跟你说你小时候怎么样所以造成你现在怎么样。你会觉得是是是。所以说心理治疗有这么多学派,因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取向。如果都有效的话,一个流派就够了。治疗师有治疗师的取向,他会找到适合他的。案主也是一样,有他自己的特质,有适合他的流派。
我们走的是体验取向的,就是你要去体验。就像你要学游泳,你得跳到水里面去。很简单,我们会说,你要学游泳是不是,那你就下水。
哦哦,不不,我不要下水。你这样回答道。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你告诉我怎么办,然后我大脑想象,就可以了。那遇到这样的状况,我会说,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我的方法很简单,你就下水。你就会说,不不不……,我想要我不用下水的方法。当然你也可以找到那种分析的,两个人讨论怎么游泳,那也是可以的,各取所需,讲完以后,宾主尽欢,何乐而不为。
只是我们不是那种倾向。所以我会说这里未必适合每个人,或者不是你现阶段适合的,有些人就是要经过头脑的分析,慢慢有安全感,他才会下脚试试水温。
所以对于第一次上课的人,大部分会害怕、犹豫、观望,或者浅尝即止(脚伸下去就到小腿的位置),就说行了行了。我们绝不会把你抓起来丢到水里去,不可能违背你的意志,你愿意下水到什么程度,我们就陪你到什么程度,不愿意下水没有关系,你先看看(别人游泳),也许你就是需要这样的,你需要看一个,二个,三个……看看,看到这些人都没有淹死,也许那个时候你就愿意(下水)。
我们说所有的改变都是渐进式的。有些人实在是受不了,已经火都烧到背上来了,那时候就不管了,看到水就直接跳进去。痛苦已经到了受不了的地步了,所以不会再逃避。或者有些人已经前面做了好多次了(只是你没有看到),他前面已经在岸上练习 ,然后慢慢下去,站在水中划了好几次,慢慢把头放进去。而你只看到,这个人好厉害,一来就可以跳下去。
所以说要根据你自己的步调,不要勉强,不要逼自己,逼自己是没有用的。如果一个人他不肯下水,你说走啦走啦,对方说我想下去,可是我不敢,你就说,走啦,不会淹死的,你看我下去了,有死吗?没有吧!那你要不要下去,走啦走啦!他还是不动,甚至你越拉他越往后。所以我们说不要勉强。
那你会说那我这个课是不是白上了?不会的, 至少你在看的过程中,你知道前方是那样的。我们会帮你暖身,帮你看看,慢慢发现你自己可以试一下。所以说有些人要上好多次课好多年,过程就是这样一次一步,一次一点。
这个的意思是,你不会只来上一次课,然后我帮你点化一下,做了个案,做完以后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不会的,对不起,对于某些人来讲,只是把一个盖子打开而已,里面的东西才刚要出来。
打开以后,你回去发现:怎么搞的,本来关系很好的,现在回去跟我爸妈吵架了,怎么会这样啊?其实当初来的时候,你说我爸妈一直逼我,可是我无能反抗。现在你跟他们吵架,他们说你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回想以前,就说以前好幸福啊,非常和谐。这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所以对于某些人来讲 ,回去以后某些东西会跑出来,可能是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
所以,我每次都会在课程开始之前提醒大家:这是一条不归路。现在说虽然有点晚,但是对于那个还没有做个案的人,还有机会,赶快回头,慎入慎入。
说这是一条不归路,这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这是一条不归路,上了之后你就回不了头了;好消息也是上了以后你就回不了头,你只能一直往前进,只会往前进。也许进的速度不是那么快,但那个盖子一旦打开了,甚至也许没有到完全打开,它开始松动了。你要想再把它盖得像以前那么严实,也不是说不可能,但是很难。你以前花了几十年才把它盖严实,也许你现在要再花个几十年才可以把它盖回去。
另外关于疗愈,成长,有个比喻。你过去的模式,就像你幼儿园开始穿的一件衣服,那件衣服你从来没有脱下来过。然后你慢慢长大,但你还是穿着那件衣服。那件衣服稍微撑大一点但还是有点小,然后你就觉得呼吸困难,觉得这边勒得痛那边勒得痛。你就说怎么回事啊?然后做了个案,慢慢有所松绑,这个扣子解开,那边拉链拉开,突然间你好像可以呼吸了。但是你有点后悔,我以前穿这件衣服还好好的,但现在它那么奇怪。所以你要回去吗?回不去了。这下子扣子扣不回去,拉链也拉不上了。
所以我上课第一天都是这样,不管我说的话好听还是难听,我统统先讲,你自己决定。但是,麻烦的是,如果你没有体验过,你根本不知道我在讲什么,你会觉得哪有你讲得那么可怕?走了以后,你才发现上了贼船了。
(哈哈哈。学员们笑。)
(本文整理自王敬伟完形工作坊)
回答者:王敬伟
台湾著名灵性导师,奇迹课程资深导师。潜心研习心理学并追寻人生意义多年,最终在灵修的旷世巨著《奇迹课程》中找到终极答案。深度修持十余年,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创立了完整又极具独特魅力的宽恕疗愈法门。
近年来致力于《奇迹课程》和“宽恕疗愈”的研究、实践及发展,亲自带领“宽恕疗愈系列工作坊”:觉察系列、完形,次人格、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性与金钱、身体与疾病、解梦等,每年逾50场。于2013年开始带领“宽恕疗愈导师班”,旨在培养该方法的接班人。目前已有一批学员在全国各地实践“宽恕疗愈”,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和极佳的口碑。曾长期与《奇迹课程》译者若水老师,合作带领【奇迹课程研习班】。共同译作有:《奇迹原则50》, 《性·金钱与暴食症-谈形式与内涵》。
整理: 游一婷
审校:刘芳芳
根据王敬伟老师完形工作坊(201806·厦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