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问、说的完整闭环关键是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思维导图的课堂使用分享
听、问、说的完整闭环关键是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经过第一、二单元的倾听、提问的训练,第三单元到了让孩子放手去说的环节。这个环节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有了与以往课堂相比更大占比的话语权和学习权,老师退位二线,成为了倾听者和学习者。
回顾整个过程,有好的也有坏的方面。之于教师,坏的一面是教师课堂设计需要提高文本依托和解读的精准性,以确保学生借助文本说得更有意义;好的一方面是教师能够倾听到全班不同的声音,感受到学生真实的学习差异。之于学生,用3号全班能够听到的声音交流依旧成为大多数的难题,学生基本缺少交际自信;好在,学生能够主动交流,且给与了所有学生平等的学习权和交流权,不再是靠举手争取话语权,排除了更多学习相关之外的因素。
其中,也存在学生学习的劣根性,教师教学的强势性等等问题。希望在第四单元的设计中予以改进。
教师设计的问题群需要明确学习意义的构建,需要落实基础和发展思维两手抓,以保障基础知识的掌握下进行学习的运用,坚定由走到跑的学习原理。设计学生乐于参与、能够参与、参与有效的知识应用环节,以便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运用。必须理解这样的学习设计,依旧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教得如何。(教的如何体现在学的如何上,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中的外在表象。)
各小组的导图交流工具
在学生的表述中,有小组关注了字词句,有小组关注了表达的顺序,有小组表达了情感建立的过程,更多学生停留在内容上,导致了《蟋蟀的住宅》以及《爬山虎的脚》两篇文章的写法比较目标的无法达成,两种语言风格的共同点是对观察的连续细致理解,是明白什么是准确生动的表达以及进行怎样表达的学习。显然,在这一层的设计上是失败的,没有有效的设计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这一层面的思维链接。(也无法判定通过比较理解两种不同语言方式记录的连续观察是如何做到准确生动的方式是否有价值)也许是目标制定上偏差,或者说设计上存在问题。学生不能发现文本的语言形式所体现的观察艺术,暂时觉得本次尝试是失败的。
想通过一个问题群进行理解的推进,借助学生对两篇文章表达理解的阶梯式推进,实现对“写观察日记”的难点解决。
1、 写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2、 怎么写的?字词句、修辞等基本的语文知识等等作业本载体的内容。
3、 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与三首古诗显而易见的“景——情”结合方式相比,作者仿佛更关注读者所产生怎样的情感,而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总之,学生在主动说有了自我突破,有几个孩子说得听完整,也有孩子(平时不是很优秀的)连续发言有理有据。这是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权保障,是基于文本的学习设计改进,在倾听、提问、表达的闭环中,为学生建设的是思维的逻辑性训练,学生在基于文本的学习设计中经历了自我的挑战和思维的整合,学生经历了从紧张到自然的过程,和以往被点名答不上来相比,学生经历的成长是真实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呈现的智慧也是值得称赞的。
学生用自制导图交流分享两篇课文的观察理解
END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