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因何不想参加“高考”?

史湘云说:“该常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人,谈讲谈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

哪知贾宝玉翻脸比翻书还快,说:“姑娘到别的姊妹们那里去坐吧,仔细我这里玷污了你的仕途经济学问。”

如此看来,贾宝玉是铁定不想跟那些当官的为伍了。那么,要他去参加古代的高考——科举考试,金榜题名,成为那个时代的一名官员,似乎就是不能的事情了。

贾宝玉也因此而不去读那些经典名著,独爱杂学旁收的。四书五经不看,偷偷地去看那西厢记等。任随贾政打骂,他自牛心不改。

一个家庭生了这么样一个儿子,也就怪不得曹雪芹骂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那么,贾宝玉如何就如此厌恶高考呢?

一、贾雨村等让他对仕途经济学问产生了偏见。

现代许多人不愿意书,是因为许多人信奉读书无用论。贾宝玉不读书,在于他不想成为贾雨村那样的禄蠹。薛宝钗劝他一句,他就说好好的一个清静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在他心中,钻研仕途经济学问,就是钻研如何干坏事。

这是不是太过偏激呢?他不知道他生命里的岁月静好,他的干净与单纯,都是建立在别人牺牲的基础之上。他也不想想,为了一家人的幸福安康,贾政不得不长期出差在外,一两年不能回家。别人固然可恶,难道他贾宝玉就不能有自己的建树?不想受别人影响,也可以去影响别人啊。

这是因为他无为的思想在作祟。有一天晚上,贾宝玉就在袭人面前批评古代文死谏、武死战的忠贞文化。他想着大家无所作为,世界就太平了。为了自己的理想太过用力,则是陷君王于不义。

如此,也就怪不得贾宝玉对探春的改革持反对意见,怪探春多事,说:“管他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他和黛玉)的。”

二、贾宝玉没有真才实学,只是个歪才,他难得考得上。

贾宝玉聪明乖巧是有目共睹的,在大观园里题写对联匾额等,其才华也是令人拍案叫绝。但是,这一切在古代毕竟只是一些小聪明,不适合经世致用。考场上,若要他在试卷上写一篇策论,讲讲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一定会晕倒在考场上吧。

像林黛玉很早就读了四书,知道治世的根本,才极力推崇探春的改革。知道社会需要治理,不能仅仅沉浸于卿卿我我之中。所以,宝玉应该学习黛玉。黛玉那满屋子的书,喂养大了她的格局。贾宝玉那么喜欢黛玉,欣赏黛玉才华,又如何不因此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呢?况且,黛玉的父亲也是科举出身,也不见得是那种禄蠹。

因此,宝玉全凭兴趣读书是不行的。他只不过是在贪图享受罢了。当下,所谓的快乐读书法,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也只不过在培养出一个贾宝玉。这也就是下面要说的。

三,贾宝玉自小在女子们的温柔乡里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对于这份美好,他早已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贾宝玉虽然是一位男孩,但是她在女子们的温柔乡里长大。他的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被那些出色的女子同化了,以至她自己都变得如同女子一般。茗烟也为他祈祷,想让他来世变成一个女子。

他自己也因此而否定天下男子,只喜好女儿。他永远只想生活在青春少女们中间,早已把自己活成了女儿。南唐的李煜因此不想做皇帝,贾宝玉不想进取,去参加什么考试,也自是不足为怪了。只是古人喜欢说红颜祸水,男人们不进步就去怪女人。

四,衣食无忧的生活的生活,让他不至于担心未来。

从一出生,大家就为他作出了最好的安排,他不用思考人生,更不用为一切俗务所操心。贾府的富贵,培养出的是他的诗人般的气质。他只需负责享受生活,斟酌情感,去过最诗意的生活。

仕途经济的学问,他不想关心,家里的事务,她也懒得关注,面对贾府的败落,他对林黛玉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这等话语该是多么的没有志气。说出此等话语,也可见其心灵是多么的麻木。他最后才知道,人生的灾难总是令人猝不及防,其重大程度又远远超出人的意料。

五,贾宝玉也是一个很容易自暴自弃的人。他一旦受到一点点的挫折,要么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要么想想她的温柔乡就解脱了。

在史湘云调侃林黛玉像戏子的事件中,他本是好心,却而两头受气。这一下子使得他丧失对于生活的热爱,而去参禅。这一次,幸亏林黛玉把他从萎靡的世界中拉了回来,让他觉得自己参禅是多么可笑。

后来,林黛玉先她而去,贾府被瓦解,他后悔无益,又没有人能够像林黛玉一样再次来开解好迷茫的他。面对家里的困难,她再次选择了自暴自弃,走上了出家为僧的道路。

如此,他是宁愿做一个没有出息的人。因为他从来不想面对困难,在适当的时候调整一下自己。贾政骂他打他,他也无所谓了。他想想他的姐姐妹妹,就忘掉了痛苦,就解脱了,又可以为所欲为了。

总之,贾宝玉的一生是消极的一生。要他用心于仕途经济学问,希望他早点作准备去参加“高考”,是不可能的。他的世界是情的世界,是诗的世界。只是没有了经济基础,他的世界虽有诗,却不会有远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