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生活】乡村的石板路
(图片选自网络)
在徽州的乡间,村与村相连或小巷胡同纵横交错的大都是石板路。石板路,已成为乡间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关石板路的由来,诸君可能皆认为是古代的商贾豪门的乐善好施,为讲一个“德”字,造福百姓,求人丁兴旺,财源茂盛而出资请工匠铺就。
我曾在乡下为师过的那个叫汪满田的小村,相邻的两条石板路,与想象的情况完全不同。亲闻当地人说起,讲的有名有姓有板有眼,是谁家的祖上都道得清清楚楚。那与石板路相关的两个故事,娓娓而来时带有几分伤感,几分凄凉,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小村后山的那条曲折盘旋石板路,从林间穿过绵延数里,路的尽头是稀落的十余家泥舍。事情就发生清末年间其中的一泥舍里。那家男人常年在外经商,隔月捎钱回来,女人带着四个儿子守候老家,照料着数亩茶园,日子也过得尚能满意。
后来,男人客死他乡,留给她一大笔财产。女人未再改嫁,一门心思含辛茹苦的独自抚养着孩子,一个个的都拉扯长大,娶妻生子,生活过的甜甜美美。
本该是女人享受天伦之乐时,四兄弟不知从哪得知先父留下的遗产,都想黑着良心多得一份。逼迫老母,纠缠不休,吵吵嚷嚷的要求自立门户,闹得妯娌反目,同室操戈箭在弦上。
女人看着子孙满堂,期望有一个安祥的晚年,没料竟是这般的模样,成为村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恨在心里难开口。望着这些不孝的儿子,劝得焦头烂额依然如故。女人想,既然谁都想要就谁都别想得到,索性来个干脆,把男人留下的那笔不薄的钱,全用来请人修了这条从山林通往村里的石板路。
汪满田村与西坑村间的那条石板路,又是一个凄清的故事。山里人生活清苦,农闲时分,便以砍柴卖柴为业,换几个小钱贴补家用。
年轻的后生,相约着三五成群的前往,一路上担柴唱歌,抖几个笑话,柴担都轻松许多。年轻气胜,谁也不甘落后,大家挤在一起,柴担首尾相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欢乐之中埋下祸根。
一天,众人一如往常的前后不分的下坡时,一位后生的柴担不知是没捆紧还是一路晃荡山藤松了,一端的柴滑出了扁担。弯曲如弓的扁担受力突减而弹起,重重的击在前面同伴的头上。那人当场就昏迷过去,大家七手八脚的把他抬到村时,终因受伤过重而命赴黄泉。
那后生追悔莫及,没料一时的大意而酿此大祸。死者的家属知道事出有因,通情达理,也未怪罪,加之又是左邻右舍的熟人,并未要求尝命。
肇事者却是心神不安,倍受压抑,灵魂受到不尽的折磨。那后生自感罪孽深重,良心上谴责自己的疏忽大意而出此大事。不久,这年轻人失踪了,没人知道去了哪里,许多年都杳无音信。
二十年后,那后生应该说是一满脸沧桑的中年人出现在村里。他宣告说在外跟着别人跑生意,赚了点钱,返回故里为村人修条石板路,用来赎当年的罪过,及感谢大家对他的原谅。于是,一条带着忏悔的石板路铺成了……
先人铺成石板路,精神道义和灵魂得到了涅槃。每当踏上清悠的石板路时,感慨颇多,那清脆的足音,把自己带到了从前,如同在与先人倾心交谈,一同走进道德的最高境界。
如今的石板路只在村里才能保存完好。村外的那历史悠悠的躺于田埂河边的石板路,已随着时间流逝而漫灭湮没。因为上好一点的石板都被自浒聪明者用钢钎锄头撬起抬回家,平整的路面被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坑坑洼洼的,触目惊心,让人心寒。
那面目全非的石板路现在走上很长一段,才会邂逅一块青石板,它如同铺在路上的一个大大的省略号,亦如古人沉重的叹息。在这个势利的社会里,还有谁来关注古人的那腔热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