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的马踏飞燕(1)——兰州5日(16)

★旅游地点:甘肃省博物馆之时空传送门、古生物展厅

对于省博物馆,我一向把它安排在前两天的游程中,因为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城市,最好是看它的博物馆,尤其是省会城市,那就更值得一看了,因为那代表着坐落在这座城市的,是省级博物馆。

最值得一去的博物馆,除了国家博物馆以外,我觉得陕西、山西、湖北、上海都绝对可以说是名列前矛。而对于甘肃博物馆,老实说,我并没有把它列在必去名单里面,所以抵达兰州的头三天,居然没有前往打卡。

直到第四天,终于按捺不住,还是想去看看那件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哦,当然,后来被改名为铜奔马了。

走到博物馆门口,就看到正在举行活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网上重走甘肃长征路”。可惜我们起得稍晚了些,活动已近尾声。不过没有关系,博物馆里应该有相关的展出。

门口有志愿者指导我们进行网上预约,幸好甘肃博物馆不像陕博那样,需要我们排很长的队,几乎是随约随进。入口处在右侧,旁边有沉浸式考古时空传送门。

“咦,看起来很高科技啊!”我感叹着,“要不,我们先去看看?反正博物馆还有时间。”

小伙伴同意了,相比较于古代的文物,哪怕是马踏飞燕,他也更喜欢这些新科技之类的东西。只是等了几分钟,讲解的老师和一些参观者就排排站了。看起来,对这个传送门感兴趣的人还少。早就听说过这项科技体验,不过我们有幸亲身参与还是头一回,自然兴致盎然。

历史时空传送门是基于虚拟现实和体感交互技术的多面空间可视化协同交互沉浸式体验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影视的特效处理,把自然环境、墓葬、考古现场、出土文物等实现动态还原。有一位老师负责讲解,而一位青年则负责现场操作。可能已经事先演示过,不过开始的时候还是不太熟练。

首先展示的是唐代中期吐谷浑王族墓葬,于2019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这座墓是单室砖室墓,由斜坡墓道和壁龛、封门、照墙、甬道和墓室等组成。老师介绍一个随葬品,小伙子就抓取一个,可以放大,转换方向,让我们看到了底部的花纹,很清晰,果然是高科技产品。

根据墓中出土的墓志记载,墓主人是大周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员外置喜王慕容智,是吐谷浑国末代统治者拔勤可汗青海国王慕容诺曷钵第三子,因病而薨。慕容智的墓是国内目前发现和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出土的文物及遗存,有浓厚的丝路文化交流的特征。

大概我们站得太近,多看了几次抓取过来的文物,就有点头晕眼花。估计讲解的老师也觉得头晕,让小伙子抓取的速度慢一点。

讲完了慕容智墓,又换了一个老师,讲解了一个贵族墓地。墓志铭、青铜器被抓取到眼前,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展示。

两位老师都非常客气,还邀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现场看看。可惜的是现场离兰州太遥远,估计交通也实在不方便。生活在兰州,可真幸福啊!虽然不能看到挖掘的过程,至少能看到墓葬原址……

带着一点小遗憾,我们离开沉浸式的时空门,进入甘肃省博物馆。此馆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展览大厅的两侧有宽四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

我们去的第一个展厅是古生物化石展厅,走进去就看见一只霸王龙(看起来很象,也许是另一种类似的食肉恐龙),威猛地露出森森白牙。在它的面前,是一只小型的恐龙,看着有些畏惧的样子。

往里走,是一只恐龙的骨架,看起来像是马门溪龙的样子,至少是一只食草类的恐龙,有着长长的脖子和尾巴。

除了大型恐龙外,两侧还有一些体型更小的恐龙模型,例如肃北鹦鹉嘴龙。我对鹦鹉嘴龙一早就知道,当然缘于幼年时期的小伙伴对恐龙无比痴迷的经历。这种鸟臀类的恐龙有一张鹦鹉般弯曲成钩状的嘴,所以很容易认。只是我并不知道,原来这种史前动物在我国居然最早是在甘肃省发现的。

展厅里还有一些史前生物的化石,不过其原产地并不局限于甘肃,比如有一种凌源潜龙就是辽西地区早白垩纪的动物。

甘肃的鸟化石看着也并不大,比始祖鸟还要更小一些。从化石上看,可能甘肃在白垩纪生存的鸟还不是一种。

展柜里还陈列着远古的植物化石,看到苏铁化石的时候,我们再次感慨苏铁的久远年代,白垩纪早期的苏铁化石,与今天的苏铁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看到象化石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猛玛象,看了说明才知道这种象叫轭齿象,它也是一种大型的长鼻类动物。其生存在新生代的晚中新世,距今已经有八百万年了。

看到三趾马化石的时候,我们很惊异。因为现代的马是奇蹄目动物,一只脚只有一个脚趾。原来马的祖先们是有三个脚趾,只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除了中趾,其余的脚趾已经退化。

旁边还有三趾马的复原骨架,原来它出现在大约一千万年前,是从草原古马进化来的,身体比现代马要小,前后足均有三趾,但仅有中趾显露,可见这种马已经开始进化了。

转到另一个大厅,迎面就是一只古象的骨架。这一次,我们没敢贸然相认,揣摸着这又是什么象。

“猛玛象还是轭齿象?”我疑惑地问,“可是刚刚已经看到过轭齿象,这只象似乎不是太像。”

“剑齿象吧?”小伙伴对动物远比我更熟悉,不过也不敢确认。

“啊,是黄河古象!”我看到了说明牌,“好像我们都认错了。”

小伙伴一脸嫌弃似地看向我:“黄河古象不就是剑齿象吗?就是因为在黄河流域被发现的,所以才叫黄河象的。”

我讪笑。果然没有学问,容易闹笑话啊!

这头古象是在甘肃合水县板桥乡的水利施工工地上发现的,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的长度超过了3米,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

大唇犀与其他犀类不同,它的两颗下门齿向外向上伸出,在甘肃著名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大唇犀化石的发现远远多于象类、马类、鹿类等古动物,尤其是临夏盆地,堪称是大唇犀王国,可见甘肃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很适合这种动物的生存。

看到古长颈鹿化石的时候,我震惊了。众所周知,现代的长颈鹿是非洲的特产动物,原来它的老家居然在亚洲和中国!不过古长颈鹿比较小,大概和羊差不多大,一般在额骨上有一对分枝简单的角,也有长更多对角的。

展厅里还有很多古动物的化石部件,实在是有些多,所以只能挑几个比较有意思地看一看,就前往下一个展厅了。

酷暑连绵愁永昼,山河锦绣送飞鸿。

纵然西北多荒漠,也起诗情到碧空。

——七绝

自由行:甘肃省博物馆之时空传送门、古生物展厅

6月初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