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艺术
May
10.2021
▽
▽
最近给自己荒芜的生活谋了一份副业,趁着旅顺的樱桃刚刚上市,也在朋友圈里做起了小买卖。
在我的印象中,销售员就应该是站在柜台里面的那个人,热情开朗,无论什么人光顾都会笑脸相迎。然而长大后才明白,原来那个位置上的人还有着各种独特的能力,而且那些能力,能够衍生出一种颇具艺术感的社会行为,让我们的生活里充满趣味。
记得小时候去商店买东西,是没有买卖意识的,我甚至觉得用几张纸就能换来东西很划算,觉得卖东西的人很傻、很天真。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小时候的自己才是最傻、最天真的那个人。
虽然对买卖这件事的最初印象很懵懂肤浅,不过我却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货比三家,甚至和店家讨价还价。或许是因为骨子里流淌着优秀的销售员血脉吧,总觉得这种能力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的。
我的父亲就是一位出色的销售员,他不仅在推销商品上有着独特的技巧,还在买东西时有着强有力的砍价手段。
记忆里,有一次和爸爸去商场买按摩椅,我们逛了很久,最终看中了一台售价是7500元的高级货。然后好戏就上演了,我坐在旁边看爸爸和他们周旋。这时候的较量其实并不是口头上的辩论,而是一场激烈且精彩的心理战。有点像《老人与海》中,打渔人在波涛汹涌的海浪里与巨大的金枪鱼殊死相搏,因害怕鱼死网破便不能用蛮力将其钓起,只能用各种技巧和经验消耗对方的体力,直至有一方认输作罢。
我看着他们周旋,最后店主十分诚恳地给出了6000元的价格,而且一副赔本赚吆喝的惨状,希望我们别声张,私下里结账。当然了,爸爸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戏路,转而换了一副态度,开始询问其他商品的售价了。一会儿看看跑步机,一会儿问问仰卧起坐器,像是刚点了一桌美味佳肴,但一口不吃,故意吊着胃口。
最后,我记得我们只花了4000元,还附赠了一个仰卧起坐器,就把心仪的按摩椅带回家了。路上我称赞他会砍价,但爸爸说:“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咱们只是省了点钱,卖家其实还是赚的。”
爸爸的销售理念至今仍与时俱进,而妈妈也不容小觑,从小就有着经商头脑。听妈妈说,她小的时候因为喜欢一条手工项链,便为此而四处挣钱。一个人去医院打针,把自己的围脖卖给了打针的小护士;在学校跳皮筋,把皮筋卖给了一起玩的小伙伴;上学路上捡地上的铁钉和马车走后遗落的残破铁掌卖钱……各种倒卖之后,真的被她攒够了买项链的钱,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得以兑现了。
她告诉我这个经历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上学时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家庭贫穷的小男孩为了送给妈妈一个胸针做生日礼物,而到处打工挣钱的故事。我还记得,当读到小男孩终于买下了喜欢的胸针时,内心的满足与喜悦让我也为之动容。只可惜,从小到大我并没有强烈渴望过得到什么,有什么需求基本上父母都会满足,因此也缺少了一份对物质的渴望和对挣钱的迫切感。
说来也很奇怪,我们每个人从上学到毕业,最后都会走到工作挣钱这条路上。然而上学的这些年里,老师却从不会教我们如何挣钱,却会在我们长大后,凭借我们的“挣钱路子”而评价我们是否成功。仿佛我们多年的苦读只是为了一个功名而已,离开校园后,拿着不同大学的毕业文凭,就能收获与之相应的赚钱手段。
然而实际上,大部分经营思路却是教室里学不到,课本上也没有的,我们每个人在离开学校后,表面上都有着各自的职业,然而无论是教师、医生、律师、白领……归根结底都是在以一种角色与外界换取利益。在这种层面上,其实每个人都披着销售的外衣,我们在用自己的身份挣钱,也就是出售各自的能力。因此,我们都是社会上的买卖人,需要推销自己才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赢得更丰厚的利润。
不过,就像我在卖樱桃的时候感受到的那样,其实想要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卖出去并不容易,因为尽管你认为自己的产品很值得购买,但是,如何将这种“值得”也传递给其他人也需要深思。
我们不是拥有同一个大脑,所以我想,或许销售员也扮演着引导者与信使的角色吧。我们需要将一件事物的好处展示出来,同时为了避免反感还要控制语言与表达方式,不能让人们产生逆反心理。然而,有时候就算你读过了所有教你如何销售的书,也未必能做好销售这件事,因为同样的方法不同人用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我回想过去和爸爸在一起学到的东西,发现有些方法并不适合我,而我们每个人与挣钱这件事打交道时,其实都有着自己的手段与技巧。这份独特是外界无法控制的,像与生俱来一般,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销售理念,并在各行各业里展露着别开生面的章节。
因此我才感觉,销售是一门艺术,而且是让我们整个社会运行下去的笔墨齿轮。我们不曾在一场买卖中分出胜负,正如我们于世磊落,各有城府。生活中,我们不仅销售手中的物,还同时经营着事业与情感,把控着岁月流逝的局面,筹划余生的波澜。在这一层面上,我们都是优秀的销售员,我们推销的产品,是我们此行对生命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