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迹】闻韶处:三月不知肉味
题目一句已是流传甚广的成语,其本自《论语·述而》第十四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按照惯常的解释,此乃是称也孔子在齐国听闻到了韶乐十分喜爱,以至于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他都陶醉其中,甚至吃不出肉的美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讲到了这件事:“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沿街都是孔子壁画
司马迁把孔子听韶的时间定在三十五岁那一年,即公元前516年,也有人说是公元前517年。因为鲁国内乱,国君逃往齐国,孔子也前往齐国避难,他起初是做高昭子的家臣,孔子个人的打算乃是想通过高昭子的渠道来接近齐景公。
正是在这个阶段,他听到了韶乐,但司马迁在讲述这段时,加了“学之”二字,也就是孔子十分喜欢韶乐,于是他开始学着如何演奏韶乐。孔子学习得很刻苦,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他的刻苦受到了齐国人的夸赞。
孔子为什么对韶乐如此痴迷,这是因为韶乃先王之乐,《说文解字》称:“韶,虞舜乐也。《书》曰:‘《箫韶》九成,凤皇来仪。’从音,召声。”《淮南子·泛论训》中亦称:“尧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汤大濩,周武象,此乐之不同者也。”
可见韶乃舜时所创,对于具体的创制人,崔广庆在《孔子闻<韶>考》一文中先讲到了韶乐的创制者,以及韶乐的重要地位:“相传为帝喾时之咸黑所创,舜时质又为之修作(《吕氏春秋·古乐篇》)。至此之后《韶》便当作舜的代表乐而流传,它与黄帝之《云门》《大卷》,《尧》之《大咸》,禹之《大夏》,商汤之《大濩》,周武王之《武》被并称为六代之乐(《周礼·大司乐》郑注、贾疏)。并且有周之降,鲁国和陈、杞之类的‘圣人’之后的国度也保存着其中一部或数部乐曲(《周礼·大司乐》郑注、贾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杜注)。”
但该文经过相应的考证,认为孔子听到的应该不是远古时所创造的韶乐,该文中引用了杨朱的感慨之语:“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王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当身之事,或闻或见,万不识一。目前之事或存或废,千不识一。”(《列子·杨朱篇》)而后称:“按此理解自帝喾至战国几千年之间如果保存一部乐曲,其难易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接下来文中又引用了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的所言:“乐声要渺,其传最难,以其音节铿锵,寄之于声,易于变失。”
这个院落也上着锁
然按照康有为的说法:“黄帝《咸池》、尧《大章》、舜《大韶》、禹《大夏》、汤《大濩》、文王《象》、武王《武》皆孔子作。”
既然韶乐也是孔子创作的,那他何以还三月不知肉味呢?这里且不管康有为的武断,因为少有人会以他的所言为立论依据。然孔子重视古乐,确实有其道理在。儒家的核心经典为六经,而乐为六经之一,《汉书》中称:“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
正因为乐的重要性,使得孔子在研究乐方面下了不少的工夫,《史记·孔子世家》中载: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此事在《孔子家语》《韩诗外传》中都有记载,孔子跟师襄子学琴曲分为五个阶段,后世学者将其称为五种境界。后来孔子系统地整理了《诗经》,其整理的目的,按照《史记》中的所载为:“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由以上可知,孔子把古乐视之为儒家最重要经典之一,所以他下大工夫学习研究整理。那么,当他第一次听到韶乐时,为之陶醉,为之废寝忘食,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但是,后世有些学者认为,即使孔子喜爱韶乐,也不至于三个月不吃肉。
可是《论语》中明确地写明是三月,于是后人研究时,就在三月上作文章,比如韩愈在《论语笔解》中认为三月这两个字有可能是在传抄的过程中讹为了一个字,此字就是音,因为古书是竖写,三月在竖写的过程中成了一个音字。此后程颐也持这种观点:“圣人不凝滞于物,安有韶乐虽美直至三月不知肉味者乎?‘三月’字误,当是‘音’字。”
但是,朱熹不赞同程颐的解读方式:“问:程子改子‘三月’为‘音’字,如何?曰:以《史记》考之,则习之三月而忘肉味也。既有音字,又自有三月字,则非文之误矣。”(《朱子或问》)
有弟子问朱子,程颐把三月改为音字对不对,朱熹说查《史记》中所载,因为多了“学之”二字,则说明孔子是学习韶乐三个月,并不是听到韶乐三个月而废寝忘食而不知肉味。
朱熹是想通过《史记》中多出来的“学之”二字来解释通三月之事,总之他认为三月不误,这与程颐的观点不同。但问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载的这段话应是本自《论语·述而》,因为《论语》在前,《史记》在后,故《史记》中多出的“学之”,有很大可能是司马迁添上去的,朱熹以司马迁的所言为依据来解之,似乎忽略了原始文本。
沿途所见
后来朱熹对此又做出了一种解读:“《史记》‘三月’上有‘学之’二字,‘三月’当点句,盖是学韶乐三月,非三月之久不知肉味也。”(《朱子语类》)朱熹又从句读角度予以了解释,他认为《论语》中的所载那一句应当读成“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余外还有一种解释方式,则是认为“月”字乃是“日”字之讹,元陈天祥在《四书辨疑》中说:
“以“三月”二字并一,却为牵强,“闻韶”下亦不须更有“音”字。王滹南曰:“或言‘月’为 ‘日’字之误”,皆可不必,当姑阙之。
陈天祥不同意韩愈的合字法,因为他觉得闻韶二字之后用不着加一个“音”字,同时他引用了金人王若虚的观点。王认为“日”讹为了“月”,当为三日不知肉味。
现代学者于省吾赞同王若虚的观点,他也认为三月应该是三日,为此,他引用了《淮南子·主术训》中的一段话:“夫荣启期一弹,而孔子三日乐,感于和:邹忌一徽,而威王终夕悲,感于优。”以此来佐证。但王虹霞在《“三月不知肉味”辨正》一文中指出:“即使古文献里有日月两字错写的现象,也并不能直接证明《论语》日月两字必然错写。”
战马坑
为此,该文举出了《论语》中三则“三日”皆指日,比如:“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同时,“三月”也有指月的记载,例如“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也就是说,日字有可能讹为月,但也有可能是正确的,因此,并不能确指此处的日字讹为了月。
以上的所疑,只是时间的长短问题,后世学者是想从量上来予以解读。但有的当代学者则想从质上做出新解,比如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四海、段文所撰《“三月不知肉味”新解》,则根据《乐记》中的一句“曲直繁瘠廉肉”来形容歌声特色,而后做出如下解读:
以上两则史料(《乐记》《艳异编》)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三月不知肉味”中的“肉”应该解释为歌声、音乐,只有这样解释,“肉”与《韶》乐相对仗才合乎情理,顺理成章,才能突出《韶》乐在诸多音乐作品中“尽善尽美”的无与伦比性。
此段话中所说的《艳异编》,乃是指明代刊刻的《艳异编》卷四十鬼部五《田洙遇薛涛联句记》中的故事。该文中有如下一段:
美人讶其久不来,恐有他遇,乃作《折齿曲》怨之。会洙母疾愈,复入斋。是夕,即造美人所。美人迎谓曰:“何别久也?”洙以实告。美人曰:“三月不违人,今违人三月矣。”洙戏之曰:“三月不知肉味,知肉味在今夕矣。”谈谑间,出前曲示洙。……
静静的河流
陈四海、段文以此来说明三月不知肉味的肉字乃是指歌声,这种解读方式确实有新意,只是《联句记》中的这一段乃是男女调情之语,比如其将《论语》中的“不违仁”有意讹为“不违人”,更何况调笑中的“知肉味在今夕矣”,已然是赤裸裸的勾引之语。然无论怎样读这句话,我都读不出肉是歌声之意。
总体而言,后世大多学者还是从韶乐之美来解读孔子的痴迷。比如魏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周生烈曰: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忘于肉味也。”
孔子在周游列国后,返回鲁国,说了一句“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孔子刻苦研究音乐,就是为了传承儒家观念。
关于孔子在齐闻韶之地,《临淄县志》载:“相传嘉庆年间(1796-1820年),于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下得石磐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至宣统年间(1909-1911年),古碑已无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迹淹没无传,故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
别致的路牌
所幸这块碑留存至今,2019年4月25日,在刘玉林先生的带领下,我前往淄博市齐都镇韶院村去探看这处遗迹。
我就当是欢迎我
进入该村前,就看到了别致的齐韶路路牌,村入口处有着彩旗飘飘的大红牌坊,上书“韶院村民欢迎您”。牌坊下有韶院村村牌,旁边的墙上绘制着一些竹简和春秋时的车马图。稍作打扮,瞬间让这个村落有了文化氛围,而此刻空气中飘来的是梧桐花的香味。我跟刘玉林说,如此此牌坊旁是一个熟肉店就好了,时不时飘来的肉味,能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孔子的专一。
村牌及壁画
于此问路
原来就在身后
在村内遇到两位村民,经其指点,很快找到了孔子闻韶处。此碑处在一个独立的院落内,但院落却锁着大门,好在铁栅栏能够把相机的镜头伸进去,里面的景致一览无余:约一百平米大的院落空空如也,仅在院落的后方正中立着那块著名的孔子闻韶碑,碑身嵌入墙内,碑座露出十余厘米,然碑座仅是块方石。
碑在此院中
院景
孔子闻韶处碑
我在此前想象过,这块名碑应该是压在一个巨大的赑屃身上。此碑的两侧对称着各嵌有一块小碑,但碑面黑乎乎的看不清文字,从石质看不似古碑,应该是孔子闻韶碑的介绍牌。我真想入院内看看上面到底写了什么东西。
院旁的大银杏
走到远处回望过去,闻韶处旁还有一个院落,这个院内长着一棵大银杏树,树下还有房屋,不清楚里面有没有介绍资料。刘玉林听闻到我的唠叨之语,马上到附近找村民打问钥匙在谁手里,可惜过路的几人都不了解情况。
在村内转悠
有如画廊
我们开车在村内东转西转,也许是来的时间不对,转悠了十几分钟,竟然没有碰到一个路人。我看到本村的沿街墙上都绘制和书写着一些与孔子闻韶有关的图案与文字,其中当然有三月不知肉味一句,这句话上面还是“尽善尽美”的评语。此语倒是解读了三月的重要性:既然要达到尽善尽美,三天的时间显然不够。
彩绘
孔子像
那么我寻找孔子闻韶处,仅来过这一次而未能进门也很正常,期待第三次来时能够入院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