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呼唤茶文化教学升级
【茶博士·星海泛舟】—771:数字经济时代呼唤茶文化创意产业类课程。1931年,有关茶学方面的课程首次设置于高等院校暨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茶蔗部。1939年,中国第一个高等茶学专业系科建立于复旦大学农学系,分设4年制茶叶组本科和2年制茶叶专修科。1952年,国家对高校系科进行了调整,茶学系科分布和配置更加合理,初步形成了中国茶学教育现代化基础体系。1982年,著名民俗学家娄子匡在《茶的新闻》(《中国茶艺》代序)里,首次使用“茶文化”一词。1984年,庄晚芳先生发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论文,在中国大陆最早使用“茶文化”新词,倡导“中国茶文化”。1996年,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农业院校园艺学科专业会议,提出茶学专业必须更新教学内容,《茶文化学》增设为课程改革新增课程。2000年,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以专著形式出版了《茶文化学》教材,将《茶文化学》高等教育教学带入一个新高地。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即长沙会议以后,在设立茶学专业的高校教学中陆续开设了茶文化概论性的课程。后来随着高校对文化素质提升教育的重视,茶文化教育延伸普及覆盖到非茶学专业领域,成为学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形式,茶文化课程在不同层次学校、不同专业学生,以不同课程名称写进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如《茶文化学》《茶文化概念》《中华茶文化》《茶文化与茶健康》《中国茶道》等,尤其是在本科院校出现了茶文化方向,高职院校增设了《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中职学校规范了《茶艺与茶营销专业》,可以说茶文化教育教学得到空前的重视与提高。但是,20多年来,茶文化教育教学内容变化不大,大都一直停留在茶史茶政、茶艺茶道上,没有完成茶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教育。
当前高校以及社会,茶文化教育通常为三种形式,即通识性的科普教育、相对专业性的学科教育,以及研究性的专题探究,缺乏一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茶文化产品生产及其产业链服务《文化产品战略》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茶文化转换成生产力的教育,这是满足人们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真正贯彻落实“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的使命教育。正是进入本科茶文化院校以后,一直在创新实践的茶文化三层次融合育人模式:读懂中国茶的通识教育、茶文化学的学科教育、文化产品战略的双创(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