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男人欲成大事,首先要学会“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这个词语出自于《道德经》,老子分别用2个章节来解释其真正内涵。
《道德经》第四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又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那么,“和光同尘”到底是什么意思?老子他老人家又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看看“和光同尘”的字面意思,即:混合、调和各种光彩,使得不光耀不突出,混同于尘垢。
但是,“和光同尘”引申的意思是:做人要不露锋芒,擦污纳垢,与世无争。
我们知道了“和光同尘”的意思后,再来看看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
第一,和光同尘的人,谦卑不骄盈
《道德经》第四章的内容属于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主要是在表达天道范围的内容,即:老子阐述某些天道,然后告诫人们要遵循天道。就如《道德经》25章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道的基本特征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而且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遵循此种盈虚之理,比如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日中则偏等等。
人生社会也是如此,好事到了极点就是坏事,坏事到了极点就成了好事。正如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所以,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也要顺应天道,谦虚低调做人,永远不要骄傲自满,因为满则充盈,则福气外流,甚至是招致祸患。就如曾国藩在家书中所说: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骄则满,满则倾矣。
《道德经》第四章还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即:道是不可见的虚体,虽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不可估量它是那样深邃,好像是万物的主宰。
一个人,首先要能冲虚谦下,永远不盈不满,思想不要偏执,来而不拒,去而不留,这样才能除故纳新,真正做到和光同尘,常保积极健康的状态;否则,就会偏离天道,处处受阻。
拿曾国藩来举例,他48岁之前,做人做事非常刚强,眼睛里总是融不进沙子,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得罪了很多同僚,做人做事也很不顺畅。这就是因为他没有顺应天道,没有遵循“和光同尘”的处事原则。
后来,他在家闭门不出,潜心研读老庄思想,终于悟透了“至刚非刚,至柔非柔”,以及做人要“和光同尘”的道理。于是在重新被重用的时候,曾国藩一改之前刚强自负的处世风格,升华为“和光同尘,刚柔并济”,继而人事通达,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正如他在家书中所写: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的确如此,一个人,过于刚强,就会人至察则无徒,不能与周围环境相融,自然做事情处处受阻碍。更何况,做人清高,本是一种骄傲、充盈,是违反天道的。
男人欲成大事,首先要修炼到“和光同尘”,要有大肚量,不能搞“独善其身”那一套,要与人搞好人际关系,最后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说,和光同尘的人,为人处世时候,更加符合天道,也能顺道者昌,福气最多。
第二,和光同尘的人,大智若愚
《道德经》第56章属于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的内容,主要是在道德范围来论述人生必须遵守的某些真理。所以说,和光同尘,不仅是顺应天道,还是符合人道,即道德。
《道德经》第56章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智慧。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心门。不显露锋芒,解除俗事的纷扰,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为天下贵,会被天下人所尊重。
可见,和光同尘的人,大智若愚,让所有人都感觉很舒服,继而被人推崇、尊敬,这便是《易经》所讲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其实,曾国藩也是属于这样的人物,他给人的感觉总是呆呆傻傻,很“儒缓”,在人群中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他凭借和光同尘的处世之道,已经达到了“玄同”的境界,很得人心,最后他是“得道者多助”,然后“集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公”,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和光同尘的人,就是具有大德的人,他不显摆聪明,但是大家都觉得他是真聪明;他不怎么争强好胜,大家反而把他推举得很高。这就是以德服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样的人也更能成大器,福气最多!
综上所述,和光同尘,不仅是顺应天道,更是积蓄厚德的好方式。男人欲成大事,首先要学会“和光同尘”。而做到了“和光同尘”的人,不会招人嫉妒和打击,人人都爱戴他,这才是真正的自带“贵气”。朋友们,您觉得呢?
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